“星穗号”的引擎余温尚未完全消散在星海间,控制台的全息屏幕已亮起冷冽的蓝光,将仙女座星系那颗待改造星球的影像投射在驾驶舱中央。阿凯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划过标注着“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橙红色区域,指腹传来的全息触感仿佛能触到那颗星球灼热的地表。他眉头微蹙,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底却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颗星球的陆地占比高达40%,是我们目前遇到过陆地资源最丰富的星球,但大部分被暗红色的玄武岩层覆盖,岩层缝隙里连最耐旱的苔藓都难以存活。”
他抬手调出探测器传回的地表特写照片,画面里,龟裂的土地像老人干枯的手掌,每一道裂痕都深达数厘米,零星点缀的灰褐色低矮植被蜷缩着叶片,仿佛在抗拒这颗星球的贫瘠;远处的湖泊泛着诡异的暗绿色,水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连风掠过都带不起半点波纹。“更棘手的是,湖泊里缺乏基础生态链,探测器没有检测到任何浮游生物的痕迹,就像一潭死水。”阿凯的声音沉了几分,“我们必须分两步走:先让大气‘呼吸’起来,用光合菌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再构建陆地与湖泊的生态连接,让生命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实验室里,小汐正将装有“光合菌”的样本瓶放在实验台中央。瓶身是特制的透明石英材质,能透过紫外线模拟星球表面的光照环境,瓶内淡红色的菌液在灯光下缓缓流动,宛如凝固的朝霞,每一次晃动都能激起细碎的光斑。她戴着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拧开瓶盖,用移液枪吸取少量菌液,滴入盛有海苔藻提取物的培养皿中。提取物是她从蓝海星带回来的珍贵样本,呈淡绿色,带着海水特有的清冽气息。
“光合菌的核心优势是能在二氧化碳浓度超30%的环境中高效工作,每克菌体每小时能吸收12毫克二氧化碳,释放8毫克氧气。”小汐一边观察着培养皿中两种物质的融合情况,一边轻声解释,“但单独投放风险太大,这颗星球的岩层土壤缺乏有机质,风沙又大,光合菌很可能没等繁殖就被掩埋或饿死。”她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培养皿上,“所以我想试试将海苔藻的耐极端环境基因片段嫁接到它身上——海苔藻能在含盐量10%的海水中存活,它的抗逆基因应该能让光合菌适应这里的岩层环境。”
林教授凑过来,戴着老花镜,透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着混合后的菌液。突然,他眼前一亮,伸手示意小汐也来看:“你看,光合菌与海苔藻提取物接触后,细胞壁表面出现了细微的黏性物质,像一层透明的薄膜。”他调整了一下显微镜的焦距,“这种黏性物质能让光合菌附着在岩层表面,不仅能抵御风沙,还能从岩层中吸收微量的矿物质,简直是天然的保护壳!”小汐凑近显微镜,看着那些裹着透明薄膜的光合菌,嘴角忍不住上扬——这无疑是改造计划的第一个好消息。
阿木的画室在“星穗号”的顶层,透过舷窗能看到无尽的星海。他的画板上,新星球的轮廓已初现雏形,却与其他人想象的不同——他没有先描绘改造后的生机景象,反而用深褐色颜料细致勾勒出龟裂的土地纹路,每一道裂痕的走向都参考了探测器传回的地形数据,连岩层的褶皱都画得栩栩如生。接着,他用蘸了淡红色颜料的细笔,在岩层缝隙处轻轻点缀,模拟光合菌可能生长的区域,那些淡红色的小点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荒芜的土地上。
“我想记录下每一颗星球从荒芜到生机的全过程。”阿木放下画笔,伸手拂过画板上的颜料,指尖沾了些许深褐色,“就像给蓝海星画的第一幅藻毯图,当时我画的是一片纯粹的蓝色海洋,后来每过一天,就在上面添一笔绿色,直到整片海洋都被绿毯覆盖。”他拿起蓝色颜料,在画面右侧晕染出湖泊的轮廓,颜料层层叠加,从边缘的浅蓝到中心的深蓝,还原出湖水的深邃;又在湖泊边缘添上几株带着金色花盘的向日葵虚影,花盘朝着虚拟的太阳方向倾斜,“或许我们可以把蓝海星的向日葵品种再改良一下,让它们能在偏碱性的土壤里扎根。向日葵耐旱、生长快,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完全可以成为陆地生态的‘先锋者’。”
朵朵趴在旁边的矮凳上,两条小腿晃来晃去,手里的彩色铅笔在画纸上涂涂画画。她没有跟着画星球的地貌,反而画了一个小小的太空舱,舱门打开,里面涌出无数淡红色的光点,光点在空中散开,像一群飞舞的萤火虫——那是她想象中光合菌播撒时的样子。“小汐姐姐说光合菌能让空气变新鲜,那我要把它们画成会飞的星星。”朵朵抬起头,脸上沾了点黄色颜料,像只小花猫,“这样它们就能快点把整个星球都铺满,让空气变得甜甜的。”
她突然想起什么,放下彩色铅笔,跑到小汐身边,拉了拉她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小汐姐姐,等我们让这里的空气变好,是不是可以把蓝海星的小鱼也带来?就是那种在藻毯间游来游去的小鱼,让它们在新的湖泊里游泳,这样湖泊就不会孤单了。”小汐蹲下身,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用指腹擦去她脸上的颜料:“当然可以呀。只要我们一步一步来,先让光合菌改善环境,再种上向日葵,最后引入小鱼,总有一天,这里也会像蓝海星一样,有藻毯、有向日葵,还有快活的小鱼,成为一个热闹的家园。”
经过十天的星际航行,“星穗号”终于抵达这颗暂被命名为“赤辰星”的星球轨道。当飞船突破大气层时,舷窗外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整个星球的天空呈现出淡淡的橙红色,像被夕阳染透了一样,远处的山脉轮廓在尘埃中若隐若现,像沉睡的巨人;地表的玄武岩层泛着金属般的冷光,在橙红色的天光下显得格外苍凉;几处湖泊散落在暗红色的土地上,像暗红色绸缎上镶嵌的蓝宝石,却透着一股死寂的冷清,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
“外部温度35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2%,氧气含量仅5%,比联盟传回的初步数据更恶劣。”阿凯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语气凝重,“这样的环境下,人类暴露在外超过十分钟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必须先在着陆点建立临时生态舱,为光合菌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他快速输入指令,调整飞船的飞行轨迹,“我已经选定了一处靠近湖泊的平坦区域作为着陆点,那里的土壤相对湿润,适合投放光合菌。”
小汐和林教授带着光合菌样本、探测设备及临时生态舱组件,乘坐银白色的登陆艇前往赤辰星表面。登陆艇穿过橙红色的大气层时,剧烈的颠簸让小汐紧紧握住了手中的样本箱——箱子里装着改良后的光合菌,是改造计划的核心。当登陆艇降落在湖泊边缘时,舱门打开的瞬间,红色的沙尘就扑面而来,带着灼热的温度,打在防护服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小汐赶紧启动防护服的过滤系统,透过面罩看着眼前的景象:湖泊的水比在飞船上看到的更浑浊,暗绿色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膜,岸边的土壤一踩就会扬起沙尘。
“这里的风沙比想象中更大,风速达到了每秒8米,必须给光合菌的培养装置加上防风沙外壳。”小汐一边说,一边打开设备箱,取出防风沙外壳的组件。外壳是由轻质合金制成的,呈圆柱形,顶部有透明的防护罩,能让阳光照射进来,侧面则有细密的通风孔,既能通风,又能阻挡沙尘。林教授和小汐分工合作,不到半小时就搭建好了临时生态舱,舱体固定在岸边的岩层上,像一座小小的白色堡垒。
林教授将改良后的光合菌倒入特制的喷洒装置,装置底部的管道深入土壤,顶部的喷头则朝着空中和湖泊表面。“我们分三个区域投放:土壤层、湖泊表层和近地面空气层,形成立体的净化网络。”他按下启动按钮,喷洒装置开始工作,淡红色的菌液均匀地喷洒在土壤中、湖面上和空气中,“土壤层的光合菌负责改善土壤结构,湖泊表层的负责净化水质,空气中的则直接吸收二氧化碳,三者相互配合,效果会更好。”
然而,第一天的监测数据就让所有人的心沉了下去。土壤层的光合菌因土壤透气性差,出现了部分缺氧死亡的现象,菌液的颜色从淡红色变成了暗红色;湖泊表层的光合菌则被湖水中的不明微生物攻击,数量以每小时10%的速度减少;空气中的光合菌虽然在吸收二氧化碳,但受风沙影响,大部分都被吹到了远处,无法形成稳定的菌群。小汐看着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心里有些焦急:“这样下去,光合菌撑不过三天,我们的改造计划就要失败了。”
她召集队员们在临时生态舱里召开紧急会议,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阿凯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突然开口:“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从‘星穗号’的物资库里调出改良版的土壤疏松剂,这种疏松剂是之前在赤焰星改造时用过的,能在土壤中形成微小的透气通道,还能为微生物提供少量养分,正好适合这里的土壤。”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湖泊里的微生物,或许可以用蓝海星的共生虫试试?共生虫以微生物为食,之前在蓝海星就是用它控制了紫噬菌,说不定在这里也能起作用。”
小汐眼前一亮,这无疑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她立刻让队员将共生虫样本从“星穗号”的低温储存舱中取出,通过小型运输艇送到临时生态舱。林教授接过共生虫样本,立刻进行检测——样本中的共生虫呈透明状,体型微小,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它们灵活地游动。经过检测,林教授发现赤辰星湖泊中的微生物与蓝海星的紫噬菌结构相似,都属于异养微生物,共生虫恰好能以它们为食。
“太好了!共生虫能在这里存活!”林教授激动地说,“我们将共生虫与少量光合菌混合,投入湖泊中,共生虫既能吃掉有害微生物,又能为光合菌提供保护。”与此同时,阿凯驾驶探测艇,在土壤层喷洒改良版疏松剂。疏松剂与土壤接触后,立刻开始膨胀,形成无数微小的透气通道,土壤的颜色也从暗红色变成了淡褐色。
第二天一早,监测数据传来了好消息。土壤层的光合菌开始恢复活性,数量以每24小时2倍的速度增长,菌液的颜色重新变成了淡红色;湖泊中的共生虫成功控制了有害微生物,光合菌在湖面形成了一层淡红色的薄膜,像给湖泊盖上了一层轻纱;空气中的光合菌虽然还会被风沙吹走,但因土壤层和湖泊表层的菌群稳定,整体数量也在稳步上升。“太好了!”林教授激动地拍手,指着监测屏幕,“你看,湖面的光合菌薄膜已经开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了,生态舱内的氧气浓度已经从5%升到了7%,虽然还很低,但已经是一个好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赤辰星的环境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天空的橙红色逐渐变浅,多了几分淡淡的透亮,偶尔能看到白云飘过;土壤层的光合菌在疏松剂的作用下,深入岩层缝隙,将暗红色的土壤染成了淡红色,踩在上面不再扬起大量沙尘;湖泊表面的光合菌薄膜越来越厚,湖水的暗绿色渐渐褪去,变得清澈了许多,能隐约看到水下的土壤;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也在稳步上升,从7%升到了10%,再到12%。
阿木每天都会驾驶探测艇,在赤辰星表面拍摄光合菌的生长情况。他的相机里存满了照片:从最初的红色荒漠,到后来的淡红色土壤,再到湖泊的清澈变化。有一天,他在拍摄时突然发现,在光合菌生长密集的区域,土壤里开始出现细小的绿色嫩芽——那是赤辰星本土植被的种子,在改良后的环境中重新焕发生机。这些嫩芽只有几毫米高,叶片呈淡绿色,像一个个小小的翡翠。
“这些嫩芽太脆弱了,需要保护起来。”阿木立刻将发现告诉小汐,他们一起在嫩芽生长区域搭建了小型防护棚。防护棚是由透明的塑料薄膜制成的,能阻挡风沙和高温,为嫩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小汐每天都会来观察嫩芽的生长情况,看着它们一点点长高,心里充满了希望——这意味着赤辰星的生态正在慢慢恢复,本土生命正在重新苏醒。
一个月后,赤辰星的大气中氧气浓度已经达到了15%,土壤和水质也得到了显着改善。小汐和队员们决定开始投放改良版的向日葵种子。这些向日葵种子经过基因编辑,不仅能适应赤辰星偏碱性的土壤和较高的温度,还能吸收空气中残留的二氧化碳,与光合菌形成互补。朵朵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她主动请缨,跟着小汐一起播种。
播种的那天,天气格外好,天空的橙红色几乎褪去,变成了淡淡的蓝色。朵朵穿着小小的防护服,手里拿着装向日葵种子的小袋子,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进土壤里。她的动作很轻,生怕伤到种子,每埋完一颗,就会对着种子小声说:“快点发芽哦,等你开花了,这里就会变得更漂亮啦!我还会来看你的,给你浇水。”小汐看着朵朵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这个小小的女孩,用她的天真和热情,给这场艰苦的改造计划增添了许多温暖。
向日葵的生长速度远超预期。不到两周,幼苗就长到了半米高,淡绿色的茎秆上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绒毛,能有效锁住水分,抵御赤辰星的干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细小的锯齿,朝着阳光的方向舒展,像一双双张开的小手。又过了一个月,第一朵向日葵开花了——金色的花盘在淡红色的土壤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花盘的直径有20厘米,花瓣层层叠叠,朝着太阳的方向倾斜。
朵朵第一个发现了开花的向日葵,她兴奋地拉着所有人来看,声音里满是激动:“你们看!向日葵开花了!它真的朝着太阳的方向转呢!就像在蓝海星看到的一样!”小汐看着绽放的向日葵,心里满是感慨:从蓝海星的绿潮到赤辰星的金葵,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有过失败,有过焦虑,但最终还是还是了希望。她伸手轻轻抚摸着向日葵的花瓣,花瓣柔软而温暖,带着阳光的气息——这是赤辰星上第一朵人工培育的花,是生命的象征。
此时,赤辰星的大气环境已得到显着改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15%,氧气含量提升至18%,接近人类适宜呼吸的水平;土壤层的光合菌与本土植被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暗红色的土地上开始出现成片的淡绿色,除了向日葵,还有许多本土的草本植物也开始生长;湖泊里,共生虫、光合菌与本土微生物构建起简单的生态链,队员们从蓝海星带来的适应性鱼苗也成功存活,偶尔能看到小鱼苗在水中游动,给湖泊增添了生机。
联盟的先遣队很快就抵达了赤辰星。当先遣队的队员们走出飞船,看到淡红色的土壤上绽放的金色向日葵,看到湖泊表面淡红色的光合菌薄膜,看到天空中渐渐褪去的橙红色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惊叹的表情。先遣队队长握着小汐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你们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赤辰星的改造速度远超联盟的预期,按照这个进度,用不了半年,这里就能成为新的移民星球,接纳第一批移民。”
在赤辰星的生态改造进入稳定阶段后,“星穗号”的队员们并没有停下脚步。阿凯在驾驶舱里收到了联盟总部的新消息,全息屏幕上显示着一颗被冰层覆盖的星球影像。“联盟的深空探测器在银河系边缘发现了一颗‘冰原星’,星球表面被厚度超过1000米的冰层覆盖,但探测器检测到冰层下存在地下液态海洋,可能蕴含着未知的生命形式。”阿凯指着屏幕上的影像,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不过,这颗星球的环境比赤辰星更恶劣——平均温度是-40c,地下海洋的含盐量高达15%,还有强烈的地磁风暴,每小时都会爆发一次,对设备和生命都是极大的考验。”
小汐听到消息后,立刻来到样本储存室,打开了那个陪伴她走过许多星球的样本展示盒。盒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各个星球的样本:蓝海星的海苔藻、赤焰星的焰苔、枯寂-3星球的“枯寂紫”、迷雾星的“海心紫”,还有刚刚放进去的赤辰星的光合菌样本和向日葵种子。这些样本,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像一串闪耀的勋章,记录着他们在宇宙中的每一次探索与突破。
“冰原星的地下海洋,环境与蓝海星的海洋相似,但温度更低、含盐量更高,或许需要更耐寒、更耐高盐的生物。”小汐拿起装有海苔藻样本的瓶子,看着里面绿色的藻体,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基于蓝海星的海苔藻,研发耐寒版的‘冰藻’——将海苔藻的耐高盐基因与耐寒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