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的实验室里,淡蓝色的全息灯光映着小汐专注的侧脸。她指尖捏着装有海苔藻样本的石英瓶,瓶内翠绿的藻体随着飞船的轻微颠簸缓缓流动,像被囚禁的翡翠溪流。目光扫过培养架时,她的视线在一支标注“极寒-7星”的试管上停住——试管壁上凝结着细小的冰晶,三年前在那颗冰封星球采集样本的记忆突然清晰:当时探测器的机械臂在-52c的低温下几乎冻僵,最终只获取了0.5毫升的微生物原液,而这些微生物体内的抗冻蛋白,至今仍是联盟数据库里最优质的“低温防护剂”。
“将海苔藻的耐高盐基因与它的抗冻蛋白基因结合,或许能创造出适配冰原星的‘冰藻’。”小汐轻声自语,指尖在全息屏幕上滑动,调出两种生物的基因图谱。海苔藻的基因链呈鲜嫩的草绿色,像春天刚抽芽的藤蔓;耐寒微生物的基因链则泛着冰晶般的淡蓝色,每一段碱基对都裹着一层虚拟的“防冻层”。当她尝试用算法将两条链拼接时,屏幕上突然弹出红色警告——抗冻蛋白基因片段与海苔藻的细胞壁基因产生了排斥反应。
“基因适配性是关键难题。”林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捏着老花镜,镜片上还沾着实验台的荧光剂。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片刻后,他用指尖点了点图谱中重叠失败的区域:“海苔藻的细胞壁是果胶-纤维素结构,就像一层细密的纱网,抗冻蛋白基因的分子体积太大,强行嵌入会把‘纱网’撑破,导致光合作用的关键酶流失。我们需要一个能‘搭桥’的中间载体,既能容纳抗冻蛋白基因,又能和海苔藻的细胞壁兼容。”
两人对着屏幕陷入沉默,实验室里只有基因测序仪发出的轻微“滴滴”声。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朵朵抱着一本比她半个身子还高的《星际生物图鉴》跑进来,深蓝色的颜料在她的脸颊上蹭出一道弧线,像沾了星尘的痕迹。“小汐姐姐!林爷爷!你们快看这个!”她踮起脚尖,把图鉴摊开在实验台上,泛黄的书页上印着一张老照片:一颗被纯白冰层包裹的星球,冰层缝隙中透出淡紫色的微光,像星星落在了冰缝里。
“这是妈妈带我去联盟博物馆时看到的‘荧光冰藻’,”朵朵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滑动,眼里闪着光,“讲解员阿姨说,它能在-40c的冰里发光,还能自己溶解周围的冰获取水分呢!”小汐和林教授同时俯身,目光落在照片下方的注释上——“荧光冰藻,源自冰魄星,体内含独特冰融酶,可作为跨物种基因载体”。
“冰融酶!”林教授突然激动地握住老花镜,“冰融酶的分子结构能与海苔藻的细胞壁完美契合,还能包裹抗冻蛋白基因,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基因桥梁’!”小汐立刻转身,手指在星际通讯仪上快速敲击,向联盟总部申请调取荧光冰藻的基因序列。不到半小时,一串淡紫色的基因链便出现在全息屏幕上,与海苔藻的绿色基因链、耐寒微生物的蓝色基因链形成了奇妙的三色呼应。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的灯光成了“星穗号”上最亮的星。小汐穿着白色实验服,坐在基因编辑仪前,用微操作针小心翼翼地提取荧光冰藻的冰融酶基因——每一次提取都要精准控制在0.1微克,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基因片段失活。林教授则守在另一台仪器旁,分离抗冻蛋白基因,他的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记录而微微泛白,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操作节奏。
第三天凌晨,当第一缕星光透过舷窗照进实验室时,三条基因链终于在编辑仪中完成了融合。淡绿、淡蓝、淡紫三色基因链缠绕在一起,渐渐凝结成一条全新的淡青色基因链。小汐屏住呼吸,将这条基因链注入空白藻种培养皿中。几秒钟后,培养皿里的藻液突然泛起微弱的荧光,淡青色的光芒在黑暗中缓缓扩散,像有人在水里撒了一把发光的碎钻——耐寒版“冰藻”,成功诞生了。
为了验证冰藻的生存能力,他们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冰原星环境的密闭舱。舱门关闭的瞬间,内部温度以每秒2c的速度骤降,很快就达到了-40c,细小的冰晶在舱内空气中漂浮,像一场微型的冰雾。小汐将装有冰藻的试管缓缓放入舱内,监测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冰藻的细胞活性值——起初,数值从100%缓慢下降到60%,藻体颜色也从淡青色渐渐变浅,像快要熄灭的烛火。
朵朵趴在观察窗前,小手紧紧攥着实验台的边缘,指节都泛了白:“小汐姐姐,冰藻会不会死掉呀?”小汐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目光却始终锁定在监测屏幕上:“不会的,你看,它还在坚持呢。”就在活性值快要跌破临界线的瞬间,舱内的冰藻突然迸发出更强的荧光,淡青色的光芒穿透了漂浮的冰晶,监测屏幕上的数值开始快速回升——80%、90%、95%!
“冰融酶开始工作了!”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调整着监测参数,“它在溶解周围的冰晶获取水分,抗冻蛋白也在保护细胞不被冻伤,而且光合作用效率还保持了海苔藻的80%!”这个结果远超预期,意味着冰藻不仅能在冰原星存活,还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后续的生态改造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星穗号”的机械舱里也一片忙碌。阿凯穿着深灰色工装服,正指挥队员给登陆艇加装抗地磁风暴的合金护盾。“用赤焰星的耐高温合金,”他手里拿着图纸,声音清晰有力,“这种合金在-40c的低温下也能保持硬度,三层护盾叠加,能抵御五级地磁风暴的冲击。”队员们手里的焊接枪喷出蓝色的火花,在机械舱里映出一片片光影。
而在顶层的画室里,阿木正站在巨大的画布前,手里握着画笔。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画星球的荒芜现状,而是直接用淡青色颜料勾勒出冰层下的海洋——笔触轻柔,像在描绘一片隐藏在冰下的星空。接着,他用金色颜料在冰藻区域点上细碎的光点,再在冰层表面添上一座座半透明的生态舱,阳光透过冰层照进生态舱,里面隐约能看到绿色的植物。
“我总觉得冰原星的冰层下藏着惊喜,”阿木放下画笔,转身看向舷窗外的星海,“探测器没检测到生命信号,说不定是信号被千米厚的冰层挡住了。就像赤辰星,当初谁也没想到,光合菌能唤醒沉睡的本土植被。”他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冰原星的冰层下,或许真的藏着不为人知的生命密码。
经过两周的准备,“星穗号”终于抵达冰原星轨道。舷窗外,这颗星球像一颗巨大的蓝色水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阳光照射在冰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让人不敢直视。偶尔,淡绿色的极光会在大气层中舞动,像一条巨大的丝带,美得惊心动魄,却也暗藏着致命的危险——五级地磁风暴随时可能爆发,足以撕裂普通的登陆艇。
“地磁风暴将在十分钟后爆发,”阿凯盯着仪表盘上的红色警报,语气严肃,“登陆艇必须在风暴来临前完成破冰,进入地下海洋。”小汐和林教授早已收拾好冰藻样本,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朵朵抱着小汐的衣角,眼里满是期待:“小汐姐姐,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小汐蹲下身,轻轻擦去她脸上的颜料:“朵朵乖,这次登陆很危险,你在飞船上帮我们监测冰藻的情况,好不好?等我们成功了,就带你来看发光的冰藻。”
朵朵用力点头,转身跑向监测室,很快就传来她稚嫩的声音:“小汐姐姐,登陆艇信号正常!冰藻样本温度稳定!”登陆艇缓缓驶离“星穗号”,朝着冰原星表面飞去。穿过大气层时,剧烈的颠簸让小汐紧紧握住样本箱,窗外的极光越来越近,仿佛要将登陆艇吞噬。
“还有一分钟,风暴爆发!”阿凯的声音在通讯器里响起,他猛地操控登陆艇俯冲而下。底部的破冰钻瞬间启动,“嗡”的一声巨响,冰层被硬生生钻出一个直径三米的洞口,碎冰像瀑布一样从洞口落下。登陆艇顺着洞口快速下降,就在风暴爆发的前一秒,成功进入了地下海洋。
地下海洋比想象中更黑暗,只有登陆艇的探照灯能照亮周围五米的范围。淡蓝色的海水里悬浮着细小的冰晶,像无数颗透明的星星。小汐打开样本箱,将冰藻倒入特制的投放装置中。装置启动的瞬间,淡青色的藻液像一条发光的丝带,缓缓融入海水中,很快就扩散开来,在黑暗中形成了一片闪烁的“光海”。
监测屏幕上,冰藻的活性值始终保持在90%以上。它们一边释放荧光,一边快速繁殖,短短一个小时,投放区域的海水就被染成了淡青色。就在这时,探测器突然发出了“滴滴”的警报——不是故障警报,而是生命信号警报!小汐立刻调整探测器方向,屏幕上出现了一群类似水母的透明生物,它们拖着长长的触手,被冰藻的荧光吸引,缓缓从冰层缝隙中游出来,围绕着冰藻游动,像在跳一支优雅的舞蹈。
“是本土生命!”林教授激动地记录着数据,声音都有些颤抖,“它们体内含有钙、磷等矿物质,正好是冰藻生长所需的养分,而冰藻产生的氧气能供它们呼吸——这是完美的共生关系!”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通讯器里传来了朵朵的欢呼声:“太好了!冰藻有新朋友啦!”
然而,挑战很快就来了。三天后,监测数据显示,冰藻的繁殖速度突然下降了50%,部分藻体甚至开始褪色。小汐通过探测器观察发现,地下海洋深处的水温低至-45c,超出了冰藻的耐受极限,而且深层海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极低,无法满足冰藻的生长需求。
“必须搭建生态浮台!”阿凯的声音在通讯器里响起,他已经在绘制浮台图纸,“浮台上安装温度调节装置,把水温控制在-40c左右,再投放矿化菌,让它们分解冰层中的矿物质,为冰藻提供养分。”机械组的队员们连夜赶工,不到两天,第一批生态浮台就通过运输艇送到了地下海洋。
当浮台投入水中的瞬间,温度调节装置立刻启动,将周围的海水加热到适宜温度。矿化菌也开始发挥作用,它们像微小的挖掘机,分解着冰层中的矿物质,让海水里的养分浓度逐渐升高。几天后,冰藻重新恢复了活力,淡青色的“光海”不断向海洋深处扩散,吸引了更多本土生物——有像星星一样闪烁的浮游生物,有长着透明翅膀的“冰翼鱼”,还有能在冰层上爬行的“冰甲虫”,地下海洋渐渐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水下星空”。
一个月后,冰原星的地下海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冰藻作为生产者,为整个系统提供氧气和能量;浮游生物和冰翼鱼以冰藻为食;冰甲虫吃浮游生物,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为矿化菌的养分,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更让人惊喜的是,冰藻产生的氧气逐渐渗透到冰层中,在冰层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氧气层,为后续建立地面生态舱创造了条件。
当联盟先遣队的飞船抵达冰原星时,队员们乘坐登陆艇进入地下海洋,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淡青色的“光海”在黑暗中闪烁,透明的水母、带翅膀的鱼在“光海”中穿梭,像一场流动的星空盛宴。先遣队队长紧紧握住阿凯的手,声音激动:“你们又创造了奇迹!冰原星的改造速度,打破了联盟的所有记录!”
此时,“星穗号”的实验室里,小汐正将冰藻样本和本土生物的基因样本小心翼翼地放进展示盒里。盒子里的样本越来越多,从蓝海星的海苔藻到赤辰星的向日葵,再到冰原星的冰藻,每一个样本都装着一段难忘的旅程。朵朵趴在旁边,用彩色铅笔在画纸上画了一艘巨大的飞船,飞船周围环绕着不同颜色的星球,每颗星球上都有闪烁的光点——那是她想象中“星穗号”未来要去的地方。
“有新任务了!”阿凯推开实验室的门,手里拿着联盟总部发来的文件,“银河系中心发现了‘双子星’,一颗是满是火山的‘火岩星’,一颗是覆盖液态甲烷的‘甲烷星’,联盟希望我们去探索生命可能。”小汐看着展示盒里的样本,又看了看窗外无尽的星海,嘴角露出了微笑。林教授拿起一支空白样本管,在上面写下“火岩星-待探索”,轻轻放进展示盒里——这是新的开始,也是“星穗号”永远的使命。
顶层画室里,阿木已经铺开了新的画布。他用红色颜料勾勒火岩星的火山,岩浆在画纸上流淌,像跳动的火焰;用深蓝色颜料描绘甲烷星的液态海洋,海面上泛着银色的波光。最后,他用金色颜料在两颗星球之间画了一艘小小的飞船,船身上写着“星穗号”——它正朝着新的星球飞去,在星海间留下一道璀璨的痕迹。朵朵跑过来,在璀璨的角落添上一颗小小的星星,星星旁边写着:“我们的下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