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公路的最后一道弯刚过,云溪村就裹着竹海的风撞进视野——青竹漫过半山腰,土坯房的烟囱冒着淡蓝炊烟,村口老槐树下,一群孩子举着粗麻小旗蹦跳。旗面上的向日葵用棉线绣的,针脚像刚冒头的竹芽,歪歪扭扭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苏辰趴在车窗上,怀里的楠木木雕小太阳硌了一下,太阳边缘的缠枝纹还留着细木茬,是他连夜用“月芽刨”磨的。
“辰辰哥哥!王爷爷!”李阿婆的孙女小竹跑在最前面,羊角辫系着竹青色丝带,手里攥着半块绣布——竹青丝线刚绣出缠枝纹开头,针脚突然乱了。“奶奶天没亮就坐在绣坊等,说要亲手接你们的针!”孩子们涌上来,小手伸进苏辰口袋,摸到枚温乎的铜顶针——铜面磨出蜜色包浆,边缘沾着松脂香,是他总戴的“稳手神器”;还有人扒着王爷爷的工具箱,盯着“月芽刨”木柄上的“王”字看。驻村书记老周搓着黝黑的手笑:“村里的大黄狗都守了半宿,知道来的是给咱们送希望的人。”
老绣坊的茅草屋顶新换过,阳光从土坯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投出竹枝影子。李阿婆坐在藤椅上,蓝布盘扣衫袖口磨出毛边,右手无力搭在膝头,左手却攥着枚银质绣针——针尾刻着极小的“云溪”二字。看见苏辰递来的木雕小太阳,她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用左手摩挲着木纹,指腹划过缠枝纹转角,含糊地说:“暖……像当年绣坊的油灯。”
王爷爷蹲下来,把老伴的绣法笔记摊在竹桌上,纸页泛黄却平整,“三绕一藏”的批注旁画着小竹节。李阿婆的手指点着笔记里的合影——二十年前,她和王奶奶并肩站在竹海边,绣绷上是同款缠枝纹。突然,她用左手比出“绕线”的动作,小竹轻声翻译:“奶奶说,缠枝绣要‘线随竹转’,像竹海的风绕着竹子走,不能硬扯。”苏辰立刻打开全息投影仪,玩家做的3d针法模型投在土墙上,李阿婆看了两眼,拉过苏辰的手,把银针刺进他掌心的老顶针——铜温托着银尖,稳得像扎根的竹。
传艺课堂刚开两天,愁云就罩住了云溪村。张姐抱着一堆绣品走进临时办公室,粗麻绣布上的缠枝纹颜色发暗,针脚毛糙。“县城文创店全退了,”她把绣品拍在桌上,“说粗麻不精致,游客不爱买。”老周跟着进来,攥着张皱巴巴的清单:“竹制品厂也愁,编好的竹篮堆成山,比县城超市贵两毛,根本卖不动。”他蹲在门口抽烟,烟蒂扔了一地,“本来想靠这两样给孩子们凑学费,现在……”话没说完,就看见李阿婆扶着墙站在门口,手里的绣针掉在地上——她听见动静过来了。
苏辰的手指摩挲着老顶针,突然蹲在竹制品堆前,拿起空竹篮和半块绣布——竹篮的菱形编纹刚硬,绣布的缠枝纹柔软,叠在一起像竹影落在布上。“有了!”他猛地站起来,铅笔在纹样本上划过,“把缠枝绣绣在竹篮内侧,竹编当骨架,绣品当里子,做‘竹绣收纳篮’!”他指着画稿,“竹篮能装书本、野菜,山里孩子能用;绣品是装饰,城里游客也喜欢。”
“这主意戳中要害!”王爷爷眼睛一亮,拿起竹篾比划,“我改竹编纹路,内侧留平整‘绣底篾’,再把篮柄做成防滑的——山里孩子背着重物也不滑手。”他翻出老伴的笔记,里面夹着竹编盘扣草图,“你奶奶当年就想把竹艺和绣艺绑一起,只是没条件推广。”护城小兵001举着手机跑进来,屏幕上是二十个“竹绣篮优化方案”:“我们提前做了调研,玩家说‘组合文创比单一品类好卖’,这些是大家投票选的top方案!”
难题刚有方向,李阿婆那边又出岔子。她试着用左手绣竹篮内侧的缠枝纹,刚绕到第三个转角,手就抖得厉害,丝线缠成乱麻。小竹要帮忙,被她轻轻推开,她盯着自己无力的右手,突然把绣针往竹桌上一放,眼圈红了——这是她病后第一次在孩子面前露怯。苏辰蹲下来,把老顶针从自己手上摘下来,按在李阿婆的左手指腹:“您试试,这是我奶奶的顶针,她术后右手不能动,就是靠它重新握针的。”
王爷爷搬来竹凳坐在旁边,用竹片模拟绣架弧度:“就像刨木头,顺着纹理走才省力。你看这竹编纹路,绣针跟着它转,就像跟着路走。”他把随身的录音笔递过去,里面是王奶奶二十年前的声音:“阿婆,缠枝要绕着竹节转,心稳了,针就稳了,比啥都强。”李阿婆捏着录音笔,指腹摩挲着老顶针,眼泪掉在绣布上,却慢慢抬起左手——银针跟着竹编纹路走,虽慢,针脚却越来越稳,缠枝纹像活过来的竹藤,绕着竹篮蔓延。
第一批“竹绣收纳篮”做出来时,全村人都围到了竹海边。竹篮外侧是深棕竹编,内侧绣着竹青缠枝纹,针脚有疏有密——疏的是李阿婆绣的,密的是小竹补的,最角落还有个小向日葵,是苏辰用边角线绣的。篮柄上挂着迷你木雕小太阳,是苏辰用修竹剩下的楠木刻的。李阿婆摸着篮内侧的绣品,指腹划过自己绣的转角,突然笑了,眼角皱纹舒展开:“这篮子比我年轻时绣的任何东西都好——它有用,是孩子的学费,是念想。”
“远山非遗专场”直播在竹海边开播,苏辰穿着村民给的粗布衫,举着竹绣篮:“这竹编是王爷爷教大叔们做的,竹篾薄却能承重十斤;绣品是李阿婆用左手绣的,每一针都藏着山里的心意。”镜头转向李阿婆,她戴着老顶针,正用左手绣最后一片竹叶,阳光落在银发丝上,像撒了层金粉。护城小兵001展示“可拆卸绣片”:“脏了能换,还能绣自己的名字,专属又环保!”
直播间瞬间沸腾,弹幕刷成青绿色竹海:“买!为老绣娘的坚持下单!”“这顶针是辰辰的‘传家宝’吧?太好哭了!”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老周举着计算器,手指算得发颤:“够……够给全村十二个孩子交一年学费,还能给绣坊买新油灯!”苏晚站在旁边,悄悄给顾?发消息:“比预想的好十倍。”
直播到一半,一条评论突然冒出来:“这竹绣是仿城里设计师的,根本不是非遗!”苏辰早有准备,护城小兵001立刻调出“云溪缠枝绣溯源包”——李阿婆1998年的绣品照片、省非遗中心的传承谱系、笔记年代鉴定报告,全打在屏幕上。省非遗中心专家刚好在线,直接留言:“云溪缠枝绣是玄州非遗分支,传承脉络清晰,比所谓‘设计’早二十年。”谣言像被风吹散的烟,很快没了踪影。
顾?带着物流车和公益基金会的人赶来时,直播刚收尾。他举着两份文件:“省文创协会要把竹绣篮放进全省五十家非遗商店;基金会捐了二十万,建标准化绣坊和竹艺厂,以后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挣钱。”老周握着顾?的手,眼泪砸在文件上:“我们村的孩子,再也不用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夜里的绣坊点着新油灯,火苗跳得欢快。李阿婆把银质绣针和老顶针放在竹桌上,推到苏辰面前:“这两枚针都给你——顶针是你奶奶的,银针是我师父传的,针要传下去,不能断在山里。”苏辰摇摇头,拿起银针塞进小竹手里,又把老顶针按回李阿婆掌心:“银针该传给你,你是云溪缠枝绣的下一代;这顶针您留着,它陪过两位绣娘,现在该陪您。”他掏出枚新做的铜顶针,“我有这个,带着它帮你们把针传得更远。”
王爷爷正在画新绣坊设计图,在“绣艺区”旁加了“竹艺课堂”,还留了间“非遗展示室”:“以后男人学竹编,女人学绣艺,孩子们上午刨竹,下午握针,把两种手艺绑在一起传。”苏晚趴在旁边补充:“我联系了城里实验小学,搞‘非遗结对’,下个月带城里孩子来体验,再把云溪的孩子接到非遗展去。”
苏辰走出绣坊,竹海风带着桑蚕丝的淡香。他掏出手机,给“向阳小镇”的玩家发消息,附上竹绣篮照片:“谢谢大家,云溪的针,传下去了。”屏幕亮起,是玩家们的刷屏回复——“我们建虚拟竹绣工坊,线上教更多人!”“我捐绣线,让山里的花绣得更艳!”“下次直播,要听李阿婆讲老故事!”
月光洒在竹海上,像铺了层银纱。苏辰摸了摸手上的新顶针,远处绣坊的油灯亮着,影子投在土墙上:李阿婆教小竹握针,王爷爷举着竹篾比划,孩子们围着竹绣篮笑。他突然明白,“竹绣同心”从来不是口号——是竹编的刚碰着绣线的柔,是城里的针连着山里的手,是老绣娘的坚守缠着少年人的传承。这束从老顶针递来的光,终于暖透远山,也照亮了更远的传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