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禅诏起草
汴京的翰林院灯火通明,从黄昏一直亮到深夜。赵普坐在案首,手里捧着卷泛黄的《禅位旧例》,身旁围着七位翰林学士,其中既有前朝旧臣李谦,也有提拔的寒门学子 —— 他们今夜的任务,是起草一份 “顺天应人” 的禅位诏书,要让天下人知道,这场禅让,不是逼迫,是民心所向。
“诏书的开篇,需先述少帝‘知天命、顺民心’。” 赵普手指敲着案几,声音沉稳,“要提新政成果 —— 流民安居一千八百户,粮产增四成,商路通十二国,这些都是少帝‘愿让贤’的根基,也是赵王‘当受禅’的凭据。”
李谦握着笔,笔尖悬在纸上,忽然开口:“赵相,臣以为,还需提赵王的功绩 —— 敦煌护商路、陇西修灌渠、江南推税改,这些百姓都看在眼里。臣去年在灵州见过赵王给流民分粮,那场景比任何‘天命’都更有说服力。”
“说得好!” 赵普点头,“就该把这些民生实事写进去。比如灵州张阿婆的粥铺、江南王老铁的水田犁、敦煌阿古拉的商队,这些的‘小人物’,才是诏书的‘活证据’,能让天下人信服。”
寒门学子王砚是蒙学出身,曾跟着周儒学过 “农耕课”,此刻忍不住补充:“还要写‘三让而后受’—— 陈桥驿将士请愿,赵王一辞;入城后百姓挽留,赵王二辞;宫城太后陈情,赵王三辞。这样才显赵王‘不得已而受之’,显少帝‘无私让贤’。”
众人纷纷赞同,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李谦在诏书中写道:“赵王赵正,辅政以来,兴农桑、通商路、安流民,灵州粥暖,陇西渠畅,江南粮丰,敦煌驼鸣…… 百姓归心,将士拥戴,朕(少帝)知天命有归,愿禅位于赵正,以安天下,以福万民。”
写到 “民生” 部分时,王砚特意提起蒙学:“灵州蒙童织‘天下安’锦缎,陇西农户献‘丰收粟’,江南织工绣‘融纹锦’,此非一人之愿,乃天下百姓之愿也。”
赵普逐字逐句核对,见诏书中没有空泛的 “天命” 说辞,满是民生细节,满意地点头:“就这样写!明日呈给太后和少帝过目,若无异议,便誊写三份 —— 一份祭天,一份颁行天下,一份存入太庙,让后人知道,大明的开国,是靠百姓的心意,不是靠刀枪的逼迫。”
深夜时分,诏书初稿完成。赵普拿着诏书去摄政王府,赵正正在灯下翻看《新政续推策》,上面记着江南织艺互市坊的开业时间、灵州蒙学 “织艺课” 的进展。“诏书看过了?” 赵正抬头问。
“看过了,满是民生实事,没有虚言。” 赵普把诏书递过去,“李谦还在里面写了张阿婆的粥铺,说那是‘流民安居的见证’。”
赵正接过诏书,指尖拂过 “灵州粥暖” 四字,忽然想起第一次喝张阿婆熬的青稞粟米粥,那股暖意至今还在心头。“很好。” 他在诏书上添了一句,“禅让之后,唐室宗庙供奉如初,少帝入国子监深造,旧臣愿留者留,愿归者赐田宅 —— 这是对前朝的交代,也是对百姓的承诺。”
赵普看着添上去的字句,心里更笃定:“有这句话,旧臣们便不会疑虑,百姓也会更信新朝的仁厚。”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白,翰林院的灯火终于熄灭。李谦拿着誊写好的诏书,走出院门时,见汴河上已有粮船开始运粮,扩建的漕渠码头,工人正忙着卸粮,脸上满是笑意。他忽然觉得,今夜起草的不是一份诏书,是民生成果的 “总结册”,是大明新朝的 “开篇序”—— 而这一切,都藏在 “灵州粥暖”“陇西渠畅” 的细碎里,藏在百姓安稳过日子的心意里。
(第二百九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