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如同熔化的铁水,倾洒在穿越乡镇的每一寸土地上。青石板路蒸腾着灼人的热浪,扭曲的空气里浮动着细碎的尘埃。老槐树的叶子被晒得蜷成褐色的卷边,唯有树梢的蝉仍在不知疲倦地嘶鸣,为这紧张的氛围更添了几分燥热。李思成伫立在镇口那座略显斑驳的牌坊之下,身上的中山装被汗水浸出深色的痕迹,风纪扣却依旧严严实实地系着,可微微发颤的指尖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远处,汽车引擎声由远及近,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牢牢锁住蜿蜒而来的车队 —— 车上载着决定 “穿越计划” 成败的关键人物。
“李总!专家组到了!” 黑燕骑着二八自行车风驰电掣般赶来,车筐里的搪瓷缸随着颠簸叮当作响,仿佛急促的鼓点。她一个急刹车,帆布鞋在青石板上擦出刺耳的声响,帆布包上的 “为人民服务” 徽章在刺目阳光下晃出一道虚影。她快步上前,额头上还沾着调试设备时蹭上的机油,鬓角的发丝黏在通红的脸颊上,压低声音道:“不过…… 听说来了个文物修复界的‘铁面判官’,叫徐墨白,出了名的鸡蛋里挑骨头。去年在江南古镇验收,硬是把人家耗了三个月工期的项目给否了。这次还跟着个建筑结构专家、民俗考证学者,阵仗不小。”
车队缓缓停下,车门依次打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拄着枣木拐杖缓缓走下,他身着藏青色长衫,袖口绣着的褪色云纹在微风中若隐若现,腰间还挂着个古朴的青铜烟荷包。老者目光如鹰隼般扫过牌坊上 “向阳镇” 三个大字,突然 “哼” 了一声,声音不大却透着十足的威严:“1982 年的水泥可没这等光滑,分明用了现代工艺!这牌坊表面的气孔分布,和当年相差甚远!” 说罢,他从袖中掏出一个微型放大镜,仔细观察牌坊表面的纹理。
李思成心中一紧,就在这时,张明远满脸堆笑,像一阵风般快步上前,他的圆框眼镜在阳光下泛着光,手中还拿着一个皮质笔记本:“徐老,您这眼力,真是举世无双!不过这牌坊是严格按照当年图纸重建的,特意做了做旧处理。您摸摸这缝隙 ——” 他俯身,手指指向砖缝里填塞的斑驳泥灰,“这里面掺了八十年代特有的红胶泥,这种胶泥现在可不好找,我们可是跑了三个省才收集到的。还有……” 说着,他像变戏法似的掏出一个放大镜,“您瞧这裂纹走向,可是请手艺精湛的工匠师傅照着老照片一比一复刻出来的,连裂纹里的青苔都是人工培育了半个月才长成的!您再看这落款,是特意找了当年给公社写标语的老先生重新题的字。”
徐墨白手中的拐杖重重顿在地上,发出沉闷声响,镜片后的目光倒是柔和了几分。恰在此时,人群中猛地传来一声惊呼:“不好!供销社的玻璃碎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扮演售货员的小张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脚边一块沾着泥土的石头格外显眼,货架上那些 “老式” 搪瓷杯碎了一地,碎片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还有几包包装精美的现代零食掉落在角落。
“这就是你们的成果?” 徐墨白冷笑一声,声音里满是质疑,“八十年代物资紧缺,玻璃碎了都得拿报纸糊上,哪能这般随意?而且这些零食,分明是现代产物!”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仿若空气都被点燃,李思成只觉手心渗出细密汗珠,后背的汗水将中山装紧紧贴在身上。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时,黑燕清脆的声音骤然响起:“徐老且慢!” 她几步上前,蹲下身子,指尖轻轻捻起石头上的草屑,眼神犀利如鹰,又仔细查看了石头的棱角,“这块石头带着新鲜草汁,分明是刚扔的 —— 有人故意破坏!而且您看这石头的磨损痕迹,是经过刻意打磨的,普通石子不会有这样规整的边缘。另外,这些现代零食包装上还有运输标签,显示是今天早上才出现的,绝对是有人趁乱放置。”
话音刚落,人群中突然蹿出一个染着黄发的年轻人,一边疯狂奔跑,一边大喊:“王氏集团万岁!让这个假乡镇见鬼去吧!” 黑燕眼神一凛,如同离弦之箭般追了上去。她跨上自行车,在青石板路上划出一道刺耳弧线,一个漂亮甩尾,稳稳横在年轻人面前,大喝一声:“跑?先尝尝八十年代的‘擒拿手’!” 她的动作行云流水,三两下便将人制住,从他兜里搜出一部手机,屏幕上王氏集团的指令赫然在目,还显示着 “务必破坏验收,奖金翻倍” 的消息。
“好手段!” 徐墨白见状,忍不住抚掌大笑,“看来这乡镇不仅形似,连当年那股子斗争精神都有了!不过,这后续的清查工作,可得仔细些。”
验收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专家组踏入镇中学。历史老师老周正在讲台上演示算盘计算,黑板上的粉笔字写得工整漂亮,还细心地用彩色粉笔做了批注。突然,一位模样像老工人的验收员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他身上的工装洗得发白,袖口还打着补丁,大声说道:“不对!1982 年的板书哪有这般规整?那时粉笔金贵,老师们都省着用,字间距起码要宽两倍!而且彩色粉笔,那时候可是稀罕物,哪能这么随便用!”
教室里瞬间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老周的脸 “唰” 地一下涨得通红,握着粉笔的手微微发抖。李思成刚要开口解释,却见老周动作麻利地将粉笔掰成两截,诚恳说道:“您说得对!是我疏忽了!” 他重新书写,字迹明显变得稀疏,还特意将彩色批注擦掉,“当年我父亲就是用半根粉笔,在黑板上教会我们加减乘除…… 那时候,每写一个字都得精打细算。” 说着,眼眶竟微微泛红,声音也有些哽咽,回忆起了那段艰苦却纯粹的岁月。
老工人的神情缓和下来,走上前伸手摸了摸黑板,感受着粉笔留下的粗糙触感,点头道:“有这觉悟,就对了。当年我们读书,可珍惜这些学习机会了。” 这时,建筑结构专家也没闲着,拿着激光测距仪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嘴里还念叨着:“82 年的教室,门窗比例有严格标准,误差不能超过 2 厘米。”
验收队伍来到文化广场时,柳莺正抱着红棉吉他,深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她的歌声婉转动人,周围的 “村民” 们听得如痴如醉。徐墨白冷不丁出声打断:“停!八十年代哪有用这种进口琴弦的?这琴弦的材质和工艺,一看就是现代的!” 柳莺俏皮地眨眨眼,摘下琴弦,递到徐墨白面前:“徐老请看!” 只见琴弦上缠着褪色的红绸,仔细一看,还能发现一些手工缠绕的痕迹,“这是用当年的自行车辐条改造的,音色虽比不上现代琴弦圆润,倒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沧桑味儿。为了做出这个效果,我们试了二十多种缠绕方法呢。而且您听,这吉他箱的共鸣声,和现在的琴完全不同,是特意找老木匠用 82 年的梧桐木重新打造的。” 她再次拨动琴弦,略带沙哑的旋律悠悠响起,别有一番独特韵味,仿佛真能将人带回那个纯真年代。
民俗考证学者这时凑了过来,仔细端详着舞台布置:“这幕布的花纹不对,82 年这种图案应该用在被面上,舞台装饰很少见。还有这些道具,虽然是老物件,但摆放位置不符合当时的民俗习惯。” 负责舞台的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老师,我们马上调整,按照您说的民俗图谱重新布置。”
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一片橙红,晚霞如火焰般燃烧。验收进入最后关键环节。周鹤年蹲在供销社门口,对着老式收音机反复调试。他戴着一副金丝老花镜,手中拿着螺丝刀,神情专注。突然,他手中的旱烟袋指向墙角,沉声道:“这收音机的天线不对!1982 年哪有这么长的拉杆天线?而且这天线的材质,也和当年的不一样。” 负责道具的小赵额头瞬间冒出豆大的汗珠,结结巴巴地解释:“这、这是为了接收信号…… 现在的信号和以前不同,短天线收不到完整的节目。”
“胡闹!” 徐墨白的拐杖重重敲击地面,声音在街道上回荡,“宁可收不到信号,也不能坏了规矩!这是原则问题!”
李思成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紧张的心情,走上前恭敬说道:“徐老,能否容我一试?”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截生锈的铁丝,小心翼翼地缠绕在收音机天线上,又细致地调整旋钮。他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但动作却十分坚定。同时,黑燕悄悄示意技术人员启动备用的信号发射器,模拟八十年代的广播信号。刹那间,电流杂音中,《新闻和报纸摘要》那熟悉的片头音乐传了出来:“各位听众,今天是 1982 年 8 月 15 日……” 随着广播声响起,还夹杂着一些细微的杂音,反而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徐墨白的手微微颤抖,眼眶也有些湿润,感慨道:“好,好啊!连这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这份用心,让人佩服。”
夜幕笼罩,月光如水般洒在穿越乡镇,镇政府会议室里,煤油灯的火苗在玻璃罩内轻轻跳跃,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氛围,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油墨味和烟草味。专家组围坐在长桌前,各自翻看着厚厚的验收记录。
徐墨白推了推老花镜,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屏息凝神的众人,故意停顿片刻后,高声宣布:“经过一整天严谨细致的验收,我宣布 —— 穿越乡镇基本符合 1982 年的时代特征!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文氛围,都堪称一绝!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匠心和对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建筑结构误差控制在 1 厘米内,民俗还原度达到 98%,硬件设施仿真度极高。不过,仍有一些小问题需要后续完善,比如部分道具的摆放细节,以及广播信号的稳定性。”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震得会议室的窗户都微微颤动。李思成眼眶瞬间湿润,他望向窗外,月光下,青石板路泛着清冷光辉,老式路灯的玻璃罩在月色中朦胧闪烁,这倾注了无数心血的 “时光之城”,此刻宛如梦幻中的仙境。黑燕悄悄抬手抹了把眼泪,却被柳莺眼尖瞧见,打趣道:“哟,咱们的‘女汉子’也哭鼻子了?”
“去你的!” 黑燕笑着捶了她一拳,“这是高兴的!这几个月的辛苦,总算是有了回报。”
而在城市的王氏集团总部,豪华的办公室里,负责人正紧盯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正是穿越乡镇验收通过的画面。他脸色铁青,眼中满是阴鸷,猛地将平板电脑狠狠摔在地上,屏幕瞬间碎裂,碎片散落一地。“李思成,咱们走着瞧!” 他咬牙切齿地低语,“李晓聪进了那乡镇又如何?我有的是办法让他身败名裂!立刻给我联系黑客,想办法黑进他们的教学系统,我要让那个假乡镇乱成一锅粥!再安排水军在网上带节奏,就说验收是造假!”
此时的穿越乡镇,李思成独自踱步至镇中学的操场上。月光下,教学楼的轮廓清晰可见,教室里摆放的八十年代桌椅,仿佛在静静等待着新主人。黑板上方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标语,在夜色中隐隐泛着微光。李思成伸手轻轻抚摸着粗糙的砖墙,仿佛已经看到儿子李晓聪在这里刻苦读书的身影。
“儿子,爸一定能把你培养成栋梁之材。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你精心打造的。” 他轻声呢喃,声音被夏夜的微风悄然吹散,却坚定地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远处,几声犬吠悠悠传来,和着草丛中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为这个注定要载入 “穿越计划” 史册的夜晚,奏响了一曲胜利的乐章。而在校园的角落,黑燕和几个工作人员还在仔细检查着监控设备,他们知道,验收通过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他们,王氏集团绝不会善罢甘休。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