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302宿舍的台灯,把书桌浸成暖黄的一片,裹住了深夜的静谧。韩枚摊开新笔记本,扉页“商业行为边界观察笔记”的墨迹还泛着浅光,指尖沾着的银粉落在纸页上,像细碎的星子——那枚刻着“边界”的银戒,正安放在笔记本旁,在灯光里淌着温实的光泽。
笔尖划过纸面,她先在“观察对象”栏写下“中泰海洋世界”,在“现象归类”后标注:“文旅场景下‘氛围感营销’的体验边界探析”,旁边画了个简笔塑料珊瑚,又打了个清晰的叉。
“这是要做社会调研?”敷着面膜的林晓晓凑过来,指着分类栏笑,“文旅、消费、线上,分得挺细啊。”
“不算调研,就是理清楚这次的糊涂账。”韩枚点了点“消费类”条目,写下“奶茶店‘创意杯套’争议”,又在“线上类”补了“短视频‘情景式’带货”,“这些都是钻规则的空子,用暗示或猎奇替代核心价值,当卖点。”
翻到“案例记录”页,她把海洋馆的落差写得明明白白:宣传里的“古风雅韵、沉浸邂逅”,到现场成了刺目霓虹、高分贝电子乐裹着的Npc近距离互动——“那种氛围像个‘压力场’,游客不配合,就像‘白来一趟’。”
林晓晓揭下面膜,语气带着气:“还有那工作人员的‘自愿参与’!哪是真自愿?是被打卡风潮架着走!”
韩枚把“自愿话术”记在“包装策略”栏,笔锋沉了些:“‘自愿’是他们的免责牌。用氛围和社交压力裹着游客‘被自愿’,连Npc都成了流量工具,谁都没真的‘体验’。”
写到“动因分析”时,她想起金一诺说的“银料偷工减料成不了好饰品”,在“商家动机”后写:“是用‘低成本噱头’替了‘高价值内容’——景区不愿磨展品、做服务,靠擦边引流,和银料少了打磨的分寸一样,是短视的懒。”
“你看这个。”林晓晓递来手机,是某奶茶店因低俗杯套被约谈整改的新闻,“擦过了界,早晚翻船。”
韩枚把案例补进“关联对比”,笔尖带着思辨:“商业里的‘越界’从来都短——早年有些娱乐场所因碰了底线覆灭,现在奶茶店因杯套整改,景区虽没触监管,但本质都是‘试探边界’:没守住对消费者的尊重,尤其是对年轻人的保护。”
她又往下写,把视野拉得更远:“商业史里,‘镀金时代’的垄断巨头因失了规则覆灭,早期粗制滥造的商品让‘制造’蒙羞,都在说同一个理:没了约束的逐利,再火也长不了。真的商业文明,得立在规则、诚信和价值上。”
最后一页“个人思考”,她写得很慢:“商业的‘边界’不是法律的红线,是心里的‘分寸’——是对消费者时间和情感的尊重。靠擦边赚的流量,像劣质合金冒充纯银:抛光再亮,也经不住磨,早晚会褪色失真,被人抛在脑后。”
合起笔记本时,她把“边界”银戒压在封皮上,台灯的光落在刻字上,清晰得像心里的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