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基金到账后的首个清晨,问渠斋的青石板路上堆满了新运来的竹木料。赵伯拿着卷尺在院角仔细比划,粗糙的手指划过带着露水的木料表面。阿木蹲在一旁记录尺寸,地上摊着那张被反复摩挲的规划图——那是沈砚辞和顾云深熬了数个通宵绘制的,用红笔清晰地标出了\"修复区\"、\"展示区\"和\"体验区\"。
\"休复区必须靠窗,光线要充足稳定。\"赵伯用脚尖点了点地面,\"这里搭个挑高的木架,既透气又显眼。\"
顾云深端着热茶走来,在图纸上\"展示区\"的位置标了个三角记号:\"这里要摆放爷爷的老工作台和父亲的那本账本原件。旁边配电子屏,循环播放他们守护国宝的故事。\"
沈砚辞快步进门,扬着盖红章的文件,脸上满是喜悦:\"非遗中心正式批准了'市级非遗传承基地'资质,还派了古建筑专家来指导,特别强调要保留老宅的历史格局。\"
建设的热潮随即在问渠斋涌动。张董派来的施工队小心翼翼地扩建厢房,特意避开了院中那棵老腊梅树;老陈带着修复班的孩子们整理各界捐赠的古籍残卷,将修复好的民国残笺分类装进定制木盒;赵伯和阿木用基金采购的新木料打制修复台和展示柜,每一处边角都打磨得圆润光滑,甚至在柜门刻上了微缩的\"护本纹\"。
顾云深既要跟着古建筑专家核对防潮细节,又要和沈砚辞讨论体验区的课程设置。\"体验区主打'冷金笺初体验'和'竹笔制作',每周六对市民开放。\"他在课程表上写下\"亲子专场\",眼神期待,\"每周还要专门留出半天给留守儿童,基金有专项经费支持。\"
沈砚辞点头补充:\"我已经联系了罗伯特教授,他会定期视频连线,给孩子们讲述海外古籍修复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文化传承没有国界。\"
开工半个月后,展示区的核心展品一一就位。老陈修复的清代\"金彩瓷笺瓶\"摆在最显眼的展柜中央,新补的金彩与旧纹饰完美交融;沈父的旧钢笔和顾爷爷的玉石私章并排安放,下面垫着那页染血的冷金笺,柜面刻着\"父辈并肩\";修复班孩子们的作品精心装裱悬挂,小雨的\"四季腊梅笺\"尤其引人注目,装裱框旁是她稚嫩却自豪的签名:\"未来修复师\"。
揭牌仪式前一天,老周在腊梅树下搭起简易戏台,摆放新音响和投影幕布。\"明天揭牌后放这部纪录片,\"他仔细擦拭幕布,\"里面有沈先生和顾先生的珍贵影像,孩子们修复笺纸的专注模样,最后配上《古籍守护歌》。\"
小雨带着孩子们在戏台周围挂起红灯笼,每个灯笼都用金粉写着\"传承基地\",金箔流苏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揭牌当天,问渠斋所在的巷口被前来见证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徽州非遗中心主任将沉甸甸的牌匾授予沈砚辞和顾云深。这块牌匾取材自老木工房的旧木料,\"问渠斋非遗传承基地\"十个大字是沈砚辞用父亲的旧钢笔写就,笔划间藏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李警官带着几位退休老刑警赶来,捧着朴素的木盒:\"沈先生,顾先生,这是当年沈先生为保护笺纸使用过的手电筒和笔记本,一直存放在局里档案室。如今案子尘埃落定,该让它们回到最有意义的地方了。\"
沈砚辞双手接过木盒,指尖触到手电筒上的划痕,想起父亲日记里那句\"深夜藏笺,唯手电伴我,其光虽微,足照前路\",眼眶发热。他站在崭新牌匾下发表感言,顾云深和孩子们安静地站在身边:
\"这个基地不是我和云深两个人的,它是所有守护文化传承者的心血结晶。赵伯手中刨子刨出的木屑,老陈刻刀下的修补,孩子们画笔描绘的未来,基金里每一分带着温度的捐款...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问渠斋从一间老宅,变成了文化传承安心栖息、蓬勃生长的巢。\"
揭牌后的首场体验课上,展示区被热情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一位老奶奶带着小孙女,指着展柜里的腊梅笺,用乡音细细讲述顾爷爷赠笺的往事;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围在赵伯身边学习削制竹笔,木屑纷纷扬扬落在孩子们衣袖上;老陈在修复区全神贯注演示\"金箔填补\",周围挤满了目不转睛的年轻人,他手中装金粉的小罐上,\"基金采购\"的标签格外醒目。
傍晚,体验课的市民渐渐散去。孩子们却围在沈砚辞身边,看他播放罗伯特教授发来的海外学员视频。画面里,不同肤色的外国孩子用生疏却认真的手法在冷金笺上练习书写,身后挂着\"烬中炽焰\"的横幅。
\"罗伯特教授说,他们受到启发,也要在当地筹建'问渠斋分基地'。\"沈砚辞轻抚小雨的头发,\"以后你们就是小老师了,要把'护本纹'教给大洋彼岸的小朋友。\"
老周端来热气腾腾的腊梅粥,盛放在院子里新建的石桌上——这张石桌用徽州西郊废弃旧窑的石墩改制而成,当年\"鸠鸟\"的窝点,如今涅盘重生成为传承基地的餐桌。
\"当年谁能想到,废窑里的石头能打磨得这么光亮,摆进问渠斋。\"老周目光扫过焕然一新的院落,\"就像藏在木工房角落的残片,谁能想到能汇聚成今天这么有生机的传承基地?\"
沈砚辞和顾云深并肩站在修葺过的院门口,夕阳将\"问渠斋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匾镀上温暖光泽。老腊梅树的影子落在展示区玻璃展柜上,与柜中的古籍残片、旧钢笔的影子叠印在一起,完成了一场跨越时光的无声相拥。
顾云深轻轻握住沈砚辞的手,目光扫过院中嬉戏的孩子们,落在承载历史的器物上:\"爷爷和父亲豁出性命守护的,从来不止一间房子、几卷纸。他们守护的,是这缕能跨越时空、聚拢人心的文化血脉。\"
沈砚辞深深点头,目光追随着院子里举着新做竹笔的孩子们。笔尖未干的金粉在夕阳余晖中挥舞,划出一道道转瞬即逝却明亮的小小火焰。
这一刻,他心中豁然开朗。\"问渠斋传承基地\"从来不是传承之路的终点——它是\"烬中炽焰\"重新燃起的新家,是父辈赤诚初心的延续,是更多后来者踏上守护文化血脉旅程的起点。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必将伴着腊梅幽香与古老纸香,敞开怀抱接纳每一颗投身传承的赤子之心,让这缕文脉生生不息,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