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问渠斋庭院里,露水刚打湿抄纸的竹帘。老陈抱着一个布满裂纹的瓷瓶,愁眉苦脸地蹲在藤桌旁。这是一件清代\"金彩瓷笺瓶\",是修复班最近收到的捐赠文物,价值不菲。然而瓶身上原本熠熠生辉的金彩已经剥落大半,急需用特制的纯金粉来修复。
\"正宗的金粉一小罐就要上千块,\"老陈粗糙的手指心疼地划过剥落的金彩区域,\"修复班这点经费,刚够买普通竹料,哪还承担得起这个?\"
沈砚辞正在指导小雨调整抄纸的力度,闻言抬起头,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院角的工具架。赵伯和阿木正埋头修理几把旧木工刨子,刨刀刃口已经磨得卷边,他们却仍小心翼翼地打磨着,舍不得换新。
顾云深端着两杯桂花茶走来,顺手将一张单据放在藤桌上:\"上个月的材料清单,青檀皮又涨价了,冷金笺必需的金箔也断了货源。罗伯特先生捐赠的设备解了燃眉之急,但耗材这种长期支出,总不能一直指望捐赠。\"
沈砚辞放下竹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父亲留下的旧钢笔。忽然,他眼睛一亮:\"云深,我们成立个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吧!\"他转向顾云深,语速加快,\"张董提到公司在做冷金笺海外推广,可以争取让部分利润注入基金;罗伯特先生和陈先生一直支持非遗保护,肯定也愿意参与;再加上学员家长和义工们,大家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不小的源泉。这样不仅能解决耗材问题,还能资助贫困学员,甚至建个小型的非遗资料馆。\"
顾云深的眸子瞬间被点亮。他立刻从帆布包里拿出学员花名册急切地翻动:\"太好了!名单里有三个留守儿童负担不起学具费;还有两个学员需要定制特殊修复工具。基金要是成立,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他翻到最后一页补充道,\"我还可以联系徽州非遗中心,请他们做监管方,确保基金运作透明公开。\"
消息传出去仅三天,问渠斋原本清幽的院子里就坐满了闻讯而来的人。张董亲自带着财务总监赶来,手里拿着刚拟好的出资协议:\"公司决定,每年冷金笺海外销售额的5%固定注入基金,另外单独捐出五十万作为启动资金。老沈当年心心念念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圆上!\"
罗伯特举着翻译器,声音激动得发颤:\"我已经联系了法国非遗协会,他们愿意捐赠专业修复耗材,还会组织海外专家定期举办公益讲座!\"
远在新加坡的陈先生托人送来一幅保存完好的民国冷金笺画作,附信写道:\"此画可拍卖后全数注入基金。唯愿'烬中炽焰'之火种,能照亮更多非遗传承的漫漫长路。\"
一直沉默的老陈突然站起来,掏出一张磨旧的银行卡:\"这里是我这些年修复文物攒下的十万块...不多,是我的一份心意。当年造的孽,得用余生去补。基金的账目我来管,我保证每天公示每一笔支出!\"
赵伯和阿木合力推着板车进院,车上堆满他们连日赶工的木工制品:刻着\"护本纹\"的镇纸、成套竹制修复工具、孩子们最喜欢的腊梅花纹笔杆。\"这些,\"赵伯抹了把汗,\"我们拿到文创市集去卖,卖的钱全捐给基金。\"阿木挠头补充:\"以后每月都做一批,给基金'手工造血'!\"
基金成立大会选在晴朗的日子。徽州非遗中心主任亲自到场,庄重地捧着一块烫金牌匾,上面镌刻着沈砚辞提议的名字——\"烬中炽焰非遗保护基金\"。
作为发起人,沈砚辞站在老腊梅树下发言。他高高举起那页染着父亲血迹的冷金笺,声音沉稳有力:\"这页纸曾见证守护的惨痛代价。今天,我们要用它见证传承的新生力量。基金的每一分钱,都将用来购买金粉、修缮工具、帮助怀揣梦想的孩子——让父辈燃烧生命留下的炽焰,化作点亮更多人的星星之火。\"
捐赠环节格外热烈。张董代表公司签署长期出资协议;罗伯特视频连线海外收藏家,当场筹集到二十万捐款;修复班的孩子们排着队,踮脚把压岁钱投入捐款箱。小雨捐出顾云深刚送她的金箔画笔,小脸认真:\"画笔我还能再买,基金能帮到更多人学修复。\"
学员家长们自发成立\"义工服务队\",承诺每周轮流来问渠斋帮忙。
揭牌仪式刚结束,老陈就把基金章程贴在公告栏上:\"基金设立三个专项:耗材、助学、交流。每个专项都有明确责任人,所有账目每天在公众号更新。\"他指着章程末尾的签名处,\"我和赵伯、阿木都是监督员,大家一起盯着。\"
当天下午,基金就立竿见影。沈砚辞带老陈采购急需的金粉;顾云深联系厂家为残疾学员定制专用工具。赵伯和阿木带着义工队整理空房,着手改造成非遗资料馆,计划陈列沈父的日记、顾爷爷的修复笔记及各方的捐赠。小雨和孩子们在资料馆门口用金箔颜料画了团燃烧的火焰作为宣传画,旁边稚嫩地写着:\"人人都是传承人\"。
傍晚霞光中,沈砚辞和顾云深并肩坐在藤桌旁,看着公告栏上不断刷新的捐款明细。这时沈砚辞手机震动,李警官发来消息:市局决定将\"鸠鸟\"案中没收的制假设备拍卖,所得全部注入\"烬中炽焰\"基金。\"这是对你们守护文物行动的肯定,也是让罪恶的源头转化为守护的力量。\"
老周端出腊梅粥,看着院子里忙碌的众人感慨:\"当年顾老哥和老沈守着残片孤本,连热粥都喝不安稳。现在这么多人一起守着传承,连基金都有了,他们要是看到这场面,指不定多高兴。\"他一边盛粥一边说,\"以后这基金就是问渠斋的'定海神针',咱们的传承再也不用怕缺钱缺物。\"
沈砚辞捧着温热的粥碗,目光落在顾云深颈间那枚在暮色中闪亮的腊梅吊坠上。他轻轻握住顾云深的手:\"爷爷和父亲当年几乎是'孤军奋战'。现在我们有了基金,有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传承再也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了。\"他指向正在搬运古籍箱子的义工们,\"你看,这才是'烬中炽焰'真正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燃烧得多么耀眼,而是他能点燃多少人心中传承的灯。\"
顾云深靠在他坚实的肩膀上,目光追随着院子里举着基金宣传牌嬉笑的孩子们。月光爬上老腊梅树枝头,清辉流淌在\"烬中炽焰非遗保护基金\"的崭新牌匾上,泛起柔和光泽。
在这一刻,他清晰地领悟到,基金的成立远非传承的终点,而是\"烬中炽焰\"充满希望的新起点——它让个体孤独的守护汇聚成群体坚韧的坚守;让飘散在纸墨清香里的古老技艺有了坚实依靠;也让深藏在岁月里的初心与热爱,在更多人的心田里被点燃、传递,最终化作永不熄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