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九月。
珍珠港海战、马来亚海战、菲律宾等整个东南亚沦陷,这一连串灾难性失败,深深刺激了盟国。
他们意识到,必须尽快在太平洋阻止日军的疯狂扩张,否则整个印度洋和澳大利亚都将不保。
其后组织数次反攻也是连战连败。
尽管欧洲战场(对抗德国)优先级更高,
但鉴于太平洋局势的极端恶化,
英美荷等盟国不得不从本土和大西洋抽调一部分尚未完成全部训练、但已具战斗力的舰艇和部队,紧急增援太平洋。
这是一次冒险的、但必要的兵力再平衡。
一年的准备时间,对于重建一支舰队和训练大量新兵来说,依然非常紧张。
许多新服役的舰船水兵磨合不足,陆战队新兵缺乏实战经验。
但盟军高层认为,必须趁日军立足未稳、其“南下”资源线拉长之际发动进攻,不能再等待了。
面对在太平洋上肆虐的、拥有超过十五艘航母的庞大日本海军。
英美荷盟军经过近一年的呕心沥血,终于集结起一支被视为“希望舰队”的强大力量。
这已经是盟国在兼顾欧洲战场的同时,所能挤出的极限。
五艘舰队航母、两艘轻型航母为核心,辅以八艘新锐战列舰,
以及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庞大护航群,在南洋的烈日下闪耀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两千架最新式的战机被部署在航母甲板和残存的前进基地,誓要夺回天空。
超过十五万的联军地面部队,包括久经沙场的澳新军团和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师,也已登船,他们的目标是将太阳旗从被占领的岛屿上拔除。
这几乎是盟国能挤出的全部的家当,是砸下无数资源和时间才铸就。
所有人都期盼着,这一次能打断日军的脊梁。
战役在黎明时分打响。
盟军舰队以壮观的阵容向日军控制的核心海域挺进,意图直捣黄龙。
最初的接触,盟军凭借突然性和强大的先遣火力,成功压制了日军的外围防线,登陆部队在数个关键岛屿抢滩成功。
然而,当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那令人窒息的主力,超过十艘大型航母为核心的机动部队,
如同从海平线下骤然升起的死亡之墙般出现时,盟军官兵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绝对的实力差距。
接下来的日子,成为了海军史上最惨烈的篇章。
天空被双方的机群遮蔽,然后被爆炸和浓烟染黑。
日军的舰载机飞行员如同鬼魅,
他们的“零式”战机配合新式战机以近乎诡异的灵活穿梭于盟军的防空火网,将致命的炸弹和鱼雷精准地投向盟军舰船的心脏。
一艘接一艘,盟军庞大的航母在冲天的火球和爆炸声中解体、倾覆,曾经象征着力量的飞行甲板扭曲成废铁,沉入大海。
战列舰的厚重装甲也无法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持续攻击,巨大的炮塔被炸飞,舰体千疮百孔,逐一步上航母的后尘。
海面成了燃烧的炼狱。
燃油覆盖着海水,在水面上猛烈燃烧,落水的士兵在火焰和鲨鱼之间挣扎。
仅仅数日,盟军寄予厚望的五艘舰队航母尽数战沉,两艘轻型航母和超过半数的战列舰也未能幸免,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制海权,在付出了如此难以想象的代价后,依然彻底丢失。
失去了海军庇护的登陆部队,命运更为悲惨。他们被孤立在滩头阵地上,头顶是日军完全掌控的天空,轰炸和扫射从未停歇。
海上的补给线被切断,弹药和食品迅速耗尽。
日军的增援部队则源源不断地开来。
盟军士兵在热带雨林和滩头工事里浴血奋战,但孤立无援,伤亡急剧攀升,阵地不断被压缩。
空中的较量同样是一边倒的消耗。
盟军飞行员虽然英勇,但战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与日军顶尖航空队存在代差,在惨烈的空战中如流星般陨落。
加上前进机场被日军舰载机和陆基航空兵逐一摧毁,盟军空军力量几乎被连根拔起,损失的飞机数量达到了数千架。
至此,这场被盟军高层寄予厚望的战略大反攻,在日军绝对的海空力量面前,彻底化为了一场代价空前的灾难。
不仅反攻目标全部失败,夺回的零星阵地得而复失,
更重要的是,盟军耗尽心力集结的这支远东主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航空力量被摧毁,地面部队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