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各方代表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关乎未来的“工业救国”蓝图各自返回。
回到太行山基地的指挥部,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左玉波就一脸凝重地递过来一份厚厚的加密电文。
“老板,欧洲那边,‘掌柜’们有消息了,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火爆。”
柯明义接过电文,快速浏览起来。
随着阅读,他的眉头先是紧锁,随即又舒展开,最后甚至露出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电文来自东山体系遍布海外的“猎头”组织和雇佣兵组织(互为依存)。
内容核心很简单: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和知识分子的迫害急剧升级,欧洲正面临一场空前的人才和知识外逃潮。
东山的外围组织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早已铺设好的渠道,已经成功“接触”并“邀请”到了大批处于危险中的顶尖人才。
包括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医生,甚至还有几位是柯明义在后世教科书上才见过名字的学术泰斗的助手或学生。
不仅如此,这些组织还利用混乱,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购买、交换、乃至非常规方式)
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科技书籍、学术论文、工程图纸和实验室数据。
这些资料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各个领域,其价值无法估量。
“好!干得漂亮!”
柯明义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这才是真正无价的财富,比多少吨黄金都重要!”
但紧接着,电文后半部分指出的难题让他冷静了下来。
太平洋航线已被日军海军基本封锁,风险极高。
唯一的希望,是走陆路,从欧洲辗转至中亚,再想办法进入中国西北,最终抵达太行山基地。
这条路线漫长、艰险,且需要穿越多个政治敏感、局势动荡的区域,没有内部高层的协调和接应,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掌柜们请求我们立刻协调国内,打通这条‘知识生命线’。”
左玉波指着电文最后的部分,“沿途的关卡、补给、安全,尤其是进入国境后的安排,都需要我们这边发力。”
柯明义站起身,在挂满地图的墙壁前踱步。他的目光扫过广袤的中亚地区,最终落在西藏和新疆的边缘。
“必须接回来!一个都不能少!一页纸都不能丢!”
他语气斩钉截铁,“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眼前的抗战,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这些人和知识,能让我们少走十年弯路!”
他立刻做出部署:
“第一,以最高密级,直接联系我们在西北的负责人和延安方面。
说明情况,请求他们动用一切可能的外交和地下渠道,与西藏、新疆的地方势力沟通,务必为这支‘知识驼队’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告诉他们,这是比任何军火都重要的‘特级物资’!”
“第二,通知我们在河西走廊、以及西北工业区新组建的内卫部队,立刻抽调绝对可靠的精干人员,
组成秘密接应小队,携带电台和必要装备,前出至边境预设接应点。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确保这批人员和资料安全抵达西北基地。”
“第三,让我们在欧洲的‘掌柜’和雇佣兵队伍,不惜一切代价保障这支队伍的安全。
资金、武器、伪装身份,要什么给什么!
告诉他们,可以用任何必要手段,确保人员和资料完整。
如果遇到无法逾越的阻碍,允许他们动用‘特殊方式’解决,总部授权一切后果。”
“第四,”
柯明义看向左玉波,“在三个基地内部,立刻规划出一个独立的、保密级别最高的区域,作为这些专家抵达后的安置点和研究中心。
生活设施要最好的,安保级别提到最高。
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基地是他们安全的港湾,是可以安心施展才华的地方。”
左玉波快速记录着,忍不住感叹:“这可是一项大工程,牵扯面太广了,沿途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
“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柯明义目光炯炯,“这是我们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步。
相比于在战场上缴获几门炮,这批‘活财富’和‘死资料’才能真正决定我们和国家能走多远。
立刻去办,用最快、最安全的渠道把指令发出去!”
随着柯明义的命令,一张无形的大网开始悄然撒向欧亚大陆的深处。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危险相伴的“知识大迁徙”,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