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问题算是有了个方向,但下一个难题立刻摆在了眼前:工厂。
光有人还不行,得有事儿给他们干,有机器让他们操作,最终还得能造出东西来。
左玉波提出的那个“分期分批、滚动培养”的计划,核心就是“工厂即课堂”。
可现有的工厂,光是维持前线部队的日常消耗和装备补充就已经绷得很紧了,
哪还有多少空余的机床和产能来给几千甚至上万的生手学员“练级”?
会议上,这个问题被直接抛了出来。
“柯先生,左先生,”
这次开口的是滇军代表,语气带着云南人特有的实在,
“咱们就算按计划,第一批来了三千好苗子,总不能让他们天天在沙地上画图纸吧?
得有机床,有炼钢炉,有电,有真正的生产任务。
可咱们现在……西北这摊子,还有‘东山’那边的厂子,怕是也挤不出多少地方了吧?”
这话说到了所有人的痛处。
西北工业区是建起来了一些工厂,但规模远远不够。
“东山”体系的核心工厂要么在太行山深处,要么在北平、东北等地,且都处于高度保密和满负荷运转状态,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接收学员。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柯明义身上。
柯明义沉默了片刻,手指在粗糙的木桌面上划拉着,仿佛在勾勒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眼神里是一种下了决心的光芒。
“挤,是挤不出来的,唯一的办法,是建。”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扩建现有的,远远不够。
我们要新建,集中力量,在西北这里,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的、综合性的重工业区。”
“新建?”
几个代表几乎是异口同声,语气里充满了惊讶和疑虑。
这可不是建几间厂房那么简单。
“对,新建。”
柯明义站起身,走到墙上那幅巨大的西北地图前,手指点在他们所在的这片戈壁滩,然后划了一个圈,
“就在这里,以我们现有的联合飞机厂和几个配套厂为基础,向外扩张。
我们要在这里,集中建设大型炼钢厂、特种钢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大型化工厂、足够功率的发电厂、重型机械厂、发动机厂以及各种精密加工厂。”
他转过身,面对众人:
“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一个几乎能自给自足的,涵盖军工生产几乎所有核心环节的重工业堡垒。”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吸气声。
这个蓝图,太大了,太震撼了。
“柯先生,这……这得投入多少?时间又需要多久?”
重庆来的陈诚代表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语气沉重,“前线等不起啊。”
“正因前线等不起,所以才必须这么做,而且必须快!”
柯明义语气斩钉截铁,“分散建设,力量不集中,管理困难,更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集中建设,有几个好处:
第一,方便人才培养。
学员可以在这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内轮转学习,从采矿冶炼到精密加工,都能接触到,成长会更快。
老师傅和技术人员也集中,不用东奔西跑。
第二,效率高。
工厂之间距离近,原材料和半成品运输成本低,协作方便。
比如,炼钢厂出来的钢锭,可以直接运到特种钢厂或机械厂,省去千里转运的损耗和风险。
第三,便于保护。
西北地广人稀,相对安全。
我们可以集中力量保卫这一个核心区域,比保卫星星点点的无数个小厂要容易得多。
可以构建更严密的防空、地面防御和反间谍网络。”
他停顿了一下,给大家一点消化的时间,然后继续说:
“至于投入和时间……这确实是一场豪赌,赌上我们目前能筹集到的几乎所有资源。
但这也是唯一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依赖,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路。”
左玉波适时地补充了更具体的构想:“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与人才培养计划同步:
第一阶段(紧急启动,与人才‘精英种子期’同步):
优先建设保障生产和培训最急需的厂子。
电力先行: 立刻扩建现有的小火电站,同时选址建设一座中型燃煤电站(或利用附近水力)。
没有电,一切免谈。
机械加工厂扩建与新建: 在现有机械厂基础上,紧急扩建几个专门用于培训和标准件生产的车间。
同时,规划建设新的、更大型的通用机械加工厂,容纳更多的机床和学员。
基础原料保障: 扩建现有的小炼钢、小化工设施,至少先满足培训和初期小批量生产的原料需求。
第二阶段(骨干扩张期):
随着第一批“种子”学员开始成长为助教,随着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初步完善,启动核心重工业项目建设。
大型炼钢厂、轧钢厂: 目标是能生产优质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为制造枪管、炮管、发动机曲轴等提供毛坯。
特种钢厂: 解决工具钢、模具钢、装甲钢、枪管钢等特殊需求。
有色金属厂: 重点建设铜、铝的冶炼和加工能力,这是电力、发动机、航空工业的基础。
化工厂升级: 从生产“三酸两碱”向更高级的合成燃料、炸药、塑料、橡胶等迈进。
发动机厂(航空、车辆): 这是技术密集型的核心,先从维修和部件制造开始,逐步向整机装配过渡。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期):
此时工业区骨架已成,人才培养也进入良性循环,开始实现主要装备的规模化、自主化生产。
产业链完善: 补充建设轴承厂、仪器仪表厂、电气设备厂等配套工厂。
技术升级: 不断引进和消化更先进的技术,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产能爆发: 最终目标是能够稳定、大批量地生产包括坦克、卡车、飞机发动机乃至整机在内的各种复杂装备,源源不断地武装我们的快速反应部队。”
柯明义最后总结道:
“这将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
我们需要调动全国的力量,筹集资金、设备、原材料。
我们需要顶住日军的轰炸和破坏。
我们可能会失败,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里其实夸大了防守难度的,有什么目的,这就不好说了。)”
他环视在场每一个人的眼睛,
“这是我们民族能否真正挺起脊梁的关键一役。
有了这个工业区,我们才不仅仅是有几支能打的快速部队,而是有了能持续不断孕育出强大国防力量的根基。
前线的将士们,才能放心地把后背交给我们。”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宏大到近乎疯狂的计划,也在权衡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和机遇。
最终,陈诚重重地点了点头:“委座那边,我去力争,此事,关乎国运,再难,也要做!”
延安的代表也坚定表态:
“我们会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支援西北工业区的建设。
要人给人,要资源,我们会想办法从敌后搞来!”
桂系、滇军、川军、傅作义、阎锡山等代表也纷纷表态支持。
蓝图已经绘就,剩下的,就是用汗水和鲜血,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将它变为现实。
一场与前线战事同样重要,甚至影响更为深远的“工业抗战”,即将在西北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