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工厂日夜不停地转,产出的东西越来越多,开始还只是些钢铁、油料、子弹手榴弹,这些玩意儿数量大,但堆在仓库里,外头不容易瞧见。
可有些东西,它天生就藏不住。
比如飞机。
延安那边,靠着从“东山”搬过去的技术和拼命三郎的干劲,二号飞机厂开足了马力,“风啸-36”这木头飞机,愣是被他们像下饺子一样,一个月能鼓捣出三十架!
一个月三十架,听着不多,可攒上几个月,那就是黑压压一大片,这玩意儿不像步枪能塞进山洞里,它得有机场,得训练,得上天溜达。
一开始,延安的飞行员还只敢在早晚天蒙蒙亮或者擦黑的时候,贴着山沟沟低飞,练练技术,可飞机多了,技术熟练了,飞行员胆子也肥了,训练的科目也越来越难,高度、速度都提上来了。
鬼子的侦察机,时不时就能在陕甘宁边区的上空,捕捉到那种速度快、造型独特的单翼机身影,不是一架两架,有时候甚至是三五成群!
消息传到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鬼子参谋们的脸都绿了。
“八嘎!是‘风啸’!支那人竟然在陕北有了如此规模的空中力量!”看着侦察机拍回来的模糊照片,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好几架“风啸-36”在机场滑跑或者在空中编队,日军军官又惊又怒。
他们原本以为,就算“东山”和延安在西北搞工业,顶多也就是造造枪炮,没想到连飞机都能量产了!这玩意儿可是争夺制空权的利器!
“必须摧毁他们的飞机厂和机场!”有激进的军官立刻叫嚣。
可怎么摧毁?派轰炸机?延安和“东山”在西北经营日久,防空火力网密不透风,之前试探性飞过去的侦察机,但凡飞低点,都被那恐怖的高射机枪揍下来好几架了,派大机群远程奔袭,代价太大,还不一定能成功。
派地面部队扫荡?想想那漫长的补给线和陕北复杂的山地地形,以及必然遭遇的拼死抵抗,司令部里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个无底洞,尤其是在帝国战略重心南移的当下。
“暂时……加强监视。”最终,和之前对待西北工业基地的态度一样,司令部憋屈地做出了决定,“命令前线航空兵,加强对陕北方向的巡逻,如发现支那战机,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可予以击落!但绝不允许贸然深入其防空圈!”
于是,在中国北方的天空上,开始出现一种诡异的对峙。
鬼子的“零式”或者其他老式战机,时常在延安根据地外围游弋,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
而延安的“风啸-36”机群,也不再一味躲藏,开始在己方防空火力的保护范围内,与敌机进行试探性的交锋和驱逐。
空战,变得频繁起来。
虽然“风啸-36”是木头身子,在绝对性能上比最新的“零式”稍逊一筹,但它火力猛,皮实耐揍,而且飞行员们个个敢打敢拼,经常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和不要命的打法,让来犯的鬼子飞机吃瘪。
有时候,几架“风啸”甚至敢主动出击,去袭击鬼子在山西或者内蒙的前沿机场,打了就跑,搞得鬼子防不胜防。
“风啸-36”的翅膀,终于不再仅仅隐藏在深山和夜色中。它公开地、成群结队地翱翔在西北的天空上,向所有人宣告着一个事实:
中国人,不仅能在陆地上挡住侵略者,也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夺回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全国。老百姓们茶余饭后,开始兴奋地传说着“咱们的木头飞机揍下鬼子铁鸟”的故事,虽然有些细节传得神乎其神,但那份扬眉吐气的劲儿,是真真切切的。
重庆的老蒋听到这消息,心里更是五味杂陈,他既希望这些飞机能多打下几架日机,又担心延安的翅膀硬了,将来更难收拾。
而在太行山和西北的指挥部里,柯明义和左玉波等人看着战报,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藏不住,那就不藏了。”柯明义看着地图,“让鬼子看清楚也好,咱们的爪子,已经磨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