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荒原上卷起的工业风暴,其声势之浩大,早已超越了“秘密建设”的范畴。
尽管柯明义竭力保持低调,甚至有意控制信息外流,但无数人聚集的工地、日夜不息的机械轰鸣、以及那如同巨人骨架般日渐拔高的厂房群,都像黑暗旷野中燃起的熊熊篝火,不可避免地吸引了各方窥探的目光。
最先感到如芒在背的,自然是近在咫尺的日军。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作战室内,气氛凝重。巨大的地图上,代表“东山”西北基地的区域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色圆圈,周围贴满了航空侦察照片。
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分辨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规模宏大的厂区基础、以及那些精心伪装却仍露出狰狞轮廓的防空阵地。
情报参谋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司令官阁下,综合研判,支那‘东山’势力在西北的建设,绝非小打小闹。其规划涵盖了能源、冶金、机械制造乃至化工。
这……这是一个旨在建立完整军工体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雏形!若任其发展,一年,最多两年,支那抵抗力量的装备水平和持久作战能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司令官的手指重重按在那个红圈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何尝不想立刻调集重兵,像碾死一只蚂蚁那样将这个危险的苗头彻底碾碎?
脑海中甚至瞬间闪过了几个主力师团齐头并进的推演画面。
但现实的冰冷很快浇熄了这瞬间的冲动。
南洋!富饶的南洋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正贪婪地吞噬着帝国从本土和中国关内抽调的绝大部分血液,最精锐的士兵、最先进的装备、最庞大的运输船队。
那里有唾手可得的石油、橡胶和锡,是支撑帝国未来霸业的命脉所在,不容有失。
太平洋对岸,美国人的态度日益强硬,像一头缓缓苏醒的巨兽,其潜在的威胁让东京大本营寝食难安。
再看中国关内,广袤的占领区远未平定。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此起彼伏的零星反抗,消耗着帝国大量的驻防兵力。
此时若从本就捉襟见肘的守备兵力中,抽调重兵集团劳师远征,深入贫瘠且后勤补给困难的西北,去攻击一个必然拥有强悍防空力量和精锐部队守卫的坚固据点。
先不说胜负难料,即便惨胜,那巨大的伤亡和物资消耗,也足以让南洋和太平洋方向的战略布局陷入瘫痪,东京绝不会批准如此冒险的行动。
“八嘎……狡猾的支那人!”
司令官从牙缝里挤出这句咒骂,最终无力地挥了挥手,下达了充满憋屈的命令,“加强对该区域的航空侦察与情报渗透!伺机进行小规模破袭,干扰其建设进度。
同时,命令各驻防部队,强化对现有占领区,特别是铁路、矿山、重要城市的清剿与控制!
绝不能让‘东山’或其他抵抗势力,利用我们注意力被牵制的机会,在我们的心脏地带制造混乱!”
于是,日军的侦察机像讨厌的秃鹫,在西北上空盘旋得更加频繁。
偶尔,也会有几支精干的挺进队或受策反的土匪武装,试图渗透破坏,但大多都在“东山”严密的安保和内卫部队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日军像一群焦躁的饿狼,围着日益壮大的猎物篝火逡巡低吼,獠牙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扑上来决死一搏的决心和力量。
几乎在同一时间,重庆的黄山官邸里,蒋介石的心情也同样复杂难言。
书桌上,摆放着来自西北的“月度生产简报”,这是柯明义为了维系表面合作、安抚各方而选择性地公开的部分数据。
看着上面不断攀升的钢铁产量、原油加工量,以及“新式步枪”、“迫击炮”、“弹药”等项目的产出数字,蒋介石的手指微微颤抖。
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资和武器,正在增强着这个国家的抗战力量,这与他“持久抗战”的战略在表面上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一种更深的忧虑和嫉恨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内心。
这股强大的、不受他掌控的力量,正在柯明义,尤其是与柯明义合作日益紧密的延安手中急速膨胀。
这无异于养虎为患!今日每多生产一吨钢、一支枪,未来都可能成为指向他中央政府的利刃。
“娘希匹……这到底是救国,还是在掘我根基?”
他时常在深夜的办公室里独自踱步,发出无人回应的诘问。
然而,他同样不敢轻举妄动,西北开发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顶着“支援抗战”的光环。
他若强行撕毁协议,不仅会立刻与“东山”乃至延安兵戎相见,也会失去其他地方势力的支持,甚至可能引发内部崩盘。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更加严厉地催促戴笠:“不惜一切代价,把人给我安插进去,掌握他们的核心机密,另外,苏联来的援助,一颗螺丝钉也不能再流到西北,要把他们牢牢抓在我们手里!”
就这样,在东方狼(日军)贪婪而忌惮的环视,和南方虎(国内潜在对手)猜忌与算计的注视下,西北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夹缝中争分夺秒地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风暴。
戈壁滩上的每一个日出日落,都见证着工业巨兽筋骨生长的轰鸣。
时间,在这场关乎国运的无声赛跑中,成为了最残酷也最公正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