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烟灰缸堆成了小山。陈诚几次敲门汇报军情,都只听到里面压抑的咳嗽声。
“辞修,”傍晚时分,老蒋终于开了口,“你说,如果我们,主动放弃武汉呢?”
陈诚心头一跳,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委座!这,武汉乃华中重镇,坚守至今,国内外瞩目。若主动放弃,舆论哗然,恐动摇国本啊!”
“坚守?拿什么守?”老蒋猛地转过身,眼窝深陷,指着窗外,“二十万将士的肚子守吗?还是用武汉百万市民的命来守?等到弹尽粮绝,人相食的时候,你我再殉国就能挽回局面了吗?!”
他深吸一口气,压住翻腾的情绪,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武汉的位置:“城是死的,人是活的。阎百川、李德邻他们,巴不得看我在这座空城里流干最后一滴血!小鬼子也在等,等我们饿得连枪都拿不动!”
陈诚沉默了片刻,他何尝不知局势之险恶。“委座的意思是,以撤军换保全?”
“不是撤军,是转移!”老蒋强调,“公开地、有计划地转移。把部队和兵工厂的设备撤出来,把愿意走的百姓也带上。我们要让全国、让全世界都看清楚,不是我们不敢打,是为了保全抗日的种子,不得不做出牺牲!”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这件事,要大张旗鼓地办!通过报纸、电台,把武汉的困境宣扬出去!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蒋某人是为了二十万将士和满城百姓的性命,才忍痛放弃这座英雄之城!是不得已而为之!”
陈诚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政治意图。这是一步险棋,但如果操作得当,确实可能将一场军事上的失败,转化为政治上的悲情牌,甚至抢占道德制高点。
“属下明白!我立刻去安排,让宣传部门动起来。同时,秘密制定撤离计划,尤其是汉阳兵工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必须优先转移!”
“去吧。”老蒋挥挥手,疲惫地坐回椅子上,“记住,动作要快,声势要大。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悲壮的撤退,而不是狼狈的溃逃!”
几天后,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突然被武汉的消息占据。
《粮弹将尽,武汉百万军民命悬一线!》
《为国留薪火,委座忍痛筹划战略转移》
《英雄之城不应以悲剧收场,呼吁国际社会关注》
文章极尽渲染之能事,详细描述武汉守军如何艰苦卓绝,城内物资如何匮乏,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壮与无奈。同时,又隐约透露出高层正在考虑以保全有生力量为优先,可能进行“战略性转移”。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普通民众为武汉军民揪心不已,纷纷呼吁救援。知识界则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则痛斥放弃武汉将是抗战史上的耻辱。
各地方势力反应更是微妙。
山西,阎锡山看着报纸,冷笑一声:“蒋光头这是要唱一出‘挥泪斩马谡’啊?不过斩的是武汉这座城。也好,看他怎么收场。”
桂林,李宗仁对白崇禧叹道:“这一手以退为进,倒是高明。若能全身而退,舆论上反倒能占优。只是,鬼子会那么轻易放他走吗?”
延安的窑洞里,众人也在分析局势。
“蒋介石这是要金蝉脱壳。”一位领导人一针见血,“但壳能不能脱得掉,还得看日本人的脸色。不过,他这么一宣扬,确实把压力甩给了日本人,是眼睁睁看着二十万大军撤走,还是不惜代价强攻,造成巨大伤亡?”
与此同时,武汉周边的日军指挥部里,气氛也变得诡异起来。
中国方面这么大张旗鼓地说要“转移”,反而让日军高层有些措手不及。强攻?必然付出惨重代价,而且会坐实“逼死百万军民”的恶名。坐视他们撤离?又心有不甘,等于放虎归山。
“八嘎!蒋介石狡猾大大滴!”一名日军中将气得摔了杯子,“他想体面地走?没那么容易!传令前线,加强侦察,一旦发现对方真正开始撤退的迹象,立刻咬上去,能留下多少是多少!”
然而,中国方面的宣传机器已经开动,全世界都在盯着武汉。日军任何可能导致大量平民伤亡的军事行动,都会引来巨大的国际压力。
蒋介石的这一招“阳谋”,确实将了自己和日军一军。武汉这座孤城的命运,突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