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秋天,武汉三镇笼罩在一片压抑的焦灼之中。
长江的水位下去了,可围城的鬼子兵没见少。虽然没像以前那样发动不要命的集团冲锋,但小规模的摩擦、冷炮袭击、空中骚扰就没断过。
更恶心的是,鬼子借着“练兵”的名头,轮番把新兵拉来武汉外围,实弹射击、战术演练,搞得城周边乌烟瘴气,也实实在在地消耗着守军的弹药储备。
二十万国军将士,加上数量庞大的市民,困在城里一年半了。当初囤的粮秣军火,就这么一天天的缓缓消耗着。
时至今日,虽然武汉的军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依然快要弹尽粮绝。
兵工厂早就断了外来的原料,只能靠回收弹壳、土法炼铁勉强维持,造出来的子弹哑火率高得吓人。药品更是金贵得不得了,一支磺胺能换数袋白面。
老百姓的日子更苦,配给的粮食掺着麸皮野菜,能饿不死就是万幸。市面上有点存粮的奸商都把价格抬到了天上,也不怕被人套麻袋。
老蒋在重庆的官邸里,对着武汉地图上火冒三丈。
“辞修(陈诚的字),你告诉我,照现在这个消耗速度,武汉还能撑多久?”老蒋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陈诚站在一旁,身姿笔挺,但眼下的乌青暴露了他的压力。
“委座,若日军维持当前强度的围困和袭扰,我军弹药、药品库存,最多,最多还能支撑三个月。如果鬼子发起大规模进攻,这个时间会更短。”
“三个月……”老蒋喃喃重复了一句,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三个月后,就是寒冬。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军心浮动,到时候,武汉不战自溃的可能性极大。
一旦武汉失守,政治上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国际观瞻将极度恶劣,国内抗战信心也将受创。而且,这二十万精锐若折损在这里,这损失太大了。
最重要的是,被围着,没被敌人打死,而是饥荒饿死一城人,还是在有整整二十万部队的情况下,这绝对是千古留名,万古长青。
一想到这个,蒋介石的脑袋都炸了,他虽然在在意名声,可他真不想要这个啊。
可怎么救?派大军解围?谈何容易!先不说调动大军需要时间,沿途鬼子据点层层设防,真要硬打,那就是一场倾国之力的大决战。
现在国内啥情况?各地都在埋头发展,阎老西在山西鼓捣他的晋钞和兵工厂,李宗仁在广西搞建设,龙云也开了不少的矿,延安那边更是悄咪咪地种田练兵,连小鬼子都安安分分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矿开厂搞得热热闹闹。
谁要先动手打破这微妙的平衡,谁就是众矢之的,搞不好就被其他人背后捅刀子。
“娘希匹!一群鼠目寸光的东西!”老蒋只觉得眼冒金星,天塌地陷。
但不管怎么说,还得面对现实。明着出兵不行,那就只能想别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