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泸定桥,红军一头扎进寒冷的大山里。冷风嗖嗖的,跟刀片子似的刮脸。远处那些大雪山,白茫茫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怵。
要没准备,这就是道鬼门关。缺吃少穿,上去就是拿命填。
可现在不一样了。
在遵义、在云南,红军可是好好补充了一把。粮食袋是满的,身上棉衣虽然破但厚实,关键是,那本被翻烂了的《对日作战纲要(实战篇)》里头,柯明义那帮人愣是加了一章——“极寒山地生存与机动指南”!这可是宝贝!
指挥部里,炭火烧得噼啪响。第一人看着地图上标注的雪山垭口,眉头没以前那么紧了。
“同志们,翻雪山,是道坎,但不是死坎。”他敲着地图,“《纲要》里说了,‘预则立,不预则废’。咱们这次,就得把准备功夫做足喽!”
第二人点头:“对头!不能再光凭一股蛮劲。要讲方法,讲工具!手册里画的那几样玩意儿,我看行!”
第三人立刻布置任务:“各军团马上行动!一、组织采购队,向山下老乡大量购买生姜、辣椒、老陈醋,还有烧酒!这东西驱寒,关键时刻能救命!二、抽调各师工兵连和后勤人员,集中打造‘翻山神器’!”
命令一下,部队立马热火朝天干起来。
山里别的没有,竹子、木头多得是。战士们看着手册上的图样,嘿,这玩意儿不难!
有的砍来粗竹子,捅开竹节,两头削尖了,再绑上麻绳——简易的“雪地防滑鞋套”和“登山杖”就成了。踩进深雪里,不容易陷下去,还能借力。
有的找来结实的长木棍,用火烤弯了,两头固定上木板,再缠上粗麻绳——好家伙,简易“雪橇”和“拖架”就有了!重伤员和沉重的弹药箱可以放上面拖着走,省力多了!
手巧的战士,甚至照着手册,用缴获的油布和树枝做了不少“挡风斗篷”和“雪窝棚”的骨架,这玩意儿到了山上,可是能保命的。
老百姓看着红军这通忙活,又见他们买卖公平,不抢不夺,还主动拿盐巴、草药跟老乡换东西,心里也热乎。不少山民把自家存的皮毛、干粮甚至藏着的腊肉都拿了出来,非要塞给红军。
“红军先生,你们是去打土匪的,带上吧,山上冷啊!”
七万人的队伍,像一头即将挑战严寒的巨兽,仔细地打磨着自己的爪牙,积蓄着力量。
出发的日子到了。天蒙蒙亮,队伍像一条灰色的长龙,开始向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蠕动。
山脚下还凑合,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风越大,雪越深。
要是准备不足,这会儿肯定已经开始有人掉队、冻僵了。
但现在,情况好了不少。
每个战士的干粮袋里,除了炒米,都多了几块姜糖、一把干辣椒。水壶里灌的不是冷水,是呛鼻子的姜汤或者辣乎乎的辣椒水。
“咳咳…这玩意儿,真够劲!”一个小战士灌了一口辣椒水,呛得眼泪直流,但一股热乎气立刻从肚子里升起来,手脚好像也没那么僵了。
“傻小子,慢点喝!省着点用!”老兵笑骂着,把自己省下的姜糖塞给一个看起来脸色发青的新兵,“含着!别嚼没了!”
最重要的还是那些“神器”。
脚上绑着竹制防滑鞋的战士,深一脚浅一脚,但确实比光脚或者穿草鞋稳当多了,摔跤的少了很多。手里的竹杖更是成了第三条腿,探路、支撑,省力不少。
那些简易拖架和雪橇可起了大作用!重伤员被牢牢捆在上面,盖上能找到的所有棉被、油布。身体强壮的战士轮流拖着他们在雪地里滑行,速度虽然慢点,但比用人背肩扛省力太多了,也避免了抬担架的人消耗过大。
“兄弟…放下我吧…太拖累大家了…”一个腿被炸断的伤员看着拖着他的战士满头冰碴,喘着粗气,哽咽着说。
“放屁!闭眼歇着!《纲要》说了,‘不抛弃不放弃’!咱们有这玩意儿,拖得动!”拖车的战士抹了把脸上的冰霜,吼了一嗓子,继续埋头拉绳。
工兵部队提前出发,在陡峭光滑的冰坡上,用十字镐凿出一个个踏脚坑,或者打下木桩拉起绳索。大部队顺着这些“安全绳”往上爬,安全多了。
走到实在风大得能把人吹跑的地方,队伍就暂停。战士们迅速拿出材料,几个人一组,七手八脚搭起简易的“雪窝棚”或者拉起“挡风布”,大家挤在一起,躲过最猛烈的风吹。
当然,牺牲依然存在。严寒、缺氧、突如其来的雪崩,依旧无情地吞噬着生命。但比起历史上那纯粹用血肉之躯硬抗的惨烈,现在的损失已经大大降低。
大家互相搀扶着,鼓励着,分享着那点珍贵的姜糖和辣椒,拖着沉重的拖架,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攀登。
“加油!翻过山头就是胜利!”
“看!红旗!前面部队已经快到垭口了!”
红旗在白雪皑皑的山巅上显得格外醒目,给筋疲力尽的战士们注入了最后的力量。
当队伍最终踉踉跄跄地翻过雪山垭口,看着山下那不一样的景色时,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
“过来了!我们过来了!”
他们不仅翻过了自然的雪山,更用准备和智慧,翻过了绝望的雪山。
后续部队看着前面留下的路标、踏脚坑和废弃的拖架,路程也变得相对容易了一些。
七万主力,以远超历史的效率和低得多的非战斗减员,奇迹般地连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等数座大雪山。
第一人站在雪山之巅,回望那支在冰雪中顽强行军的队伍,感慨道:“一本《纲要》,一些土办法,关键时刻,能顶千军万马啊!”
红军,这支打不垮、冻不死的铁流,带着雪山的严寒和胜利的豪情,继续奔向下一个挑战——松潘草地。而这一次,他们准备得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