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就要进草地了,那地方邪乎得很,老乡都说是有进无出的“烂泥潭”,往年不知道吞了多少牲口和人命。
可红军这回没在怕的。为啥?有备而来啊!
那本被翻得卷边的《纲要》简直就是宝贝,里头专门有一章“沼泽湿地通过技巧”,画了好多图,教你怎么做家伙事儿,怎么走路。
各部队立马行动起来,比过年还热闹。
山里别的不多,竹子、木头管够!战士们抡起柴刀,噼里啪啦一顿砍。
“照着书上画的,长度要够,粗一点没事,结实就行!”班长们拿着“样品”比划。
没多久,人手一根长长的竹竿或者削尖了的木棍就做好了。这玩意儿可是“探命杖”,往前走之前,必须先往前捅一捅,试试深浅,硬实地方才敢下脚。要是噗嗤一下陷进去老深,得,赶紧绕道!
心灵手巧的战士还琢磨着用树枝和藤条编了不少宽底的“草鞋板”,像个小筏子似的绑在脚上,增大面积,走泥地不容易陷下去。
后勤的同志把能找到的油布、雨布全搜罗来了,实在不够,就把缴获的帐篷布、甚至比较厚实的油纸都算上。每人发一小块,叮嘱道:“晚上睡觉铺地上,隔潮!下雨了顶头上,比淋着强!金贵着呢,别弄丢了!”
粮食更是重中之重。炒米、炒面能带多少带多少。伙夫班想尽办法把青稞磨成粉,烤成硬邦邦的饼子,这玩意儿顶饿还方便。每个连队都分到了几块珍贵的盐巴和一大包辣子面,关键时刻能提气。
甚至每个班还分到了几块姜!这可是驱寒宝贝。
“同志们!”干部们做动员,“草地是可怕,但咱们有准备!有家伙!有办法!只要听指挥,一个跟着一个,别乱跑,就一定能闯过去!”
大部队终于开进了松潘草地。
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草甸子,水汪汪一片,根本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坑。风吹过,草丛摇晃,底下指不定就是吃人的泥潭。
但红军队伍没乱。
打头阵的是精心挑选的探路先锋队。个个经验丰富,胆子大,心还细。他们手里那根长竹竿成了救命竿,走一步,探三步,小心翼翼地在看似一样的草甸上找出那条隐藏的、稍微硬实点的“路”来。
他们身后,工兵们拿着更粗的木桩,在先锋队探明的安全路线上,隔一段距离就砸下一根,上面绑上显眼的红布条或者草绳。
“后面的同志!跟着标记走!千万别踩偏了!”探路的战士嗓子都喊哑了。
大部队就沿着这条用生命和汗水探出来的“生命线”,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虽然慢,但稳当啊!
遇到那种绕不过去的水洼子或者小河沟,简易木筏和竹筏就派上用场了。工兵们提前把捆好的木筏子放水里,身体弱的同志、重伤员、还有宝贵的弹药箱,都被优先送过去。会水的战士干脆脱了裤子,把衣物顶在头上,互相搀扶着涉水而过。
粮食金贵,每人每天就定量那么一小把炒面,掺上野菜糊糊喝下去,吊着命。盐巴和辣子面成了好东西,冷得受不了或者没力气的时候,舔上一小口,浑身就有点热乎气。
晚上宿营更考验人。找块相对干燥的高地,大家挤在一起。拿出那块宝贝油布,几个人凑一块,就能搭个小小的遮雨棚。底下再铺上干草,好歹能隔开点地上的潮气。
姜汤是奢侈品,只有病号或者冻得实在不行的战士才能分到一小口。大家就靠挤在一起互相取暖,靠着那点革命的火热信念硬抗。
当然,牺牲还是有的。有人不小心踩偏了,瞬间就被泥潭吞没,旁边的战友想拉都来不及。有人伤病交加,睡下去就再没醒来。但比起历史上那纯粹用命填的惨烈,情况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队伍就这样,靠着竹竿探路、木桩标记、油布遮身、筏子渡水,还有那股子互相搀扶的革命情谊,一点点,一天天,顽强地向着草地尽头挪动。
当先锋队的欢呼声从前面传来——“出来了!我们走出来了!”
疲惫到极点的队伍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人们哭着笑着,互相拥抱着,看着身后那片仿佛没有尽头的死亡沼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闯过来了!
减员依然令人心痛,但主力犹存!骨干还在!而且经过这番磨砺,这支队伍的意志和凝聚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军,再次创造了奇迹。他们不仅走出了草地,更走出了一条依靠智慧、准备和团结战胜自然绝境的新路!
过了草地的红军,就像淬过火的精钢,更加坚韧不拔。他们稍事休整,擦亮枪支,目光更加坚定地望向北方——那里,是陕北,是希望,是抗日的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