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窗外的天色刚刚泛白,手机又震动了一下。
我眯着眼睛拿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封新邮件。
标题是四个字:【真相未完】。
和昨晚那封一模一样。
我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
点开邮件,里面是一段简短但内容爆炸的文字:
> “林先生您好,我是‘共联体公益联盟’内部的一名志愿者。我发现联盟成员企业‘宏远集团’存在严重的公益造假行为。他们以捐赠助学金名义募集善款,实际只发放了不到30%,其余资金去向不明。附上部分账目截图及员工聊天记录,供您查证。”
我的手心微微冒汗。
“宏远集团”——这可是我们联盟里最早加入、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
他们的公益广告在各大平台频繁播放,甚至一度被当作“年度公益典范”。
我立刻拨通赵慈善家的电话。
电话响了几声才接通,听声音他刚起床。
“老林?这么早出什么事了?”
“你先看看这封邮件。”我把内容转发给他,“如果属实,我们的联盟就彻底栽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他说:“我现在就过去。”
十分钟后,周公益组织负责人也赶到了办公室。
她的脸色比我更凝重:“我也收到了类似的匿名信息,还以为是你那边传过来的。”
“现在不是追究谁收到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不要查。”我看着她,“这件事一旦公开,会牵动整个公益圈。”
赵慈善家点点头:“所以必须成立专项调查组,不能让外界觉得我们在遮掩。”
“而且要主动出击。”我补充道,“我们必须自己揭开这个盖子,而不是等别人来捅破它。”
会议持续了一个小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立即启动内部审计,并邀请第三方机构介入,同时对外发布公告说明情况。
上午十点,李评论家在他的专栏发表了题为《当善意被利用,我们该如何守护?
》的文章。
这篇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
他在文中写道:
> “林致远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做了一件很多人不敢做的事——直面问题,承担责任。在这个充满表演与包装的时代,愿意承认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而他的选择告诉我们:善意可以脆弱,但绝不能廉价。”
文章最后,他罕见地公开表态支持我:“他是少有的愿意为错误买单的人。”
我看完后,心里五味杂陈。
不是因为被夸,而是因为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这场风波,已经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
中午十二点,我亲自前往“宏远集团”总部。
我穿着一件旧夹克,背着一个已经磨边的帆布包走进他们的大楼时,门口的保安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亲自来。
我直接上了三楼的大会议室,那里正在举行全体员工大会。
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疑惑的眼睛,缓缓开口:
“各位同事,我是林致远。‘每日微善’和‘共联体公益联盟’的发起人。今天我不是来指责谁,而是来告诉大家一个决定。”
我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
“经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贵公司存在严重的公益资金使用不透明问题。因此,从即日起,贵公司将被暂停‘共联体公益联盟’成员资格。我们将联合第三方机构,对所有相关项目进行资金清算和审计,并全程向社会公开。”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
有人站起质疑,但我没给他们机会。
“我知道你们会觉得委屈,甚至认为我们小题大做。”我继续说道,“但我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我们不是完美的,但我们绝不能让善意成为骗局的遮羞布。”
掌声忽然响起,先是零星几声,然后如潮水般蔓延开来。
那一刻,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定。
走出“宏远集团”的大楼时,阳光正好。
我拿出手机,看到赵慈善家发来的消息:“新闻媒体已经开始跟进,舆论方向比预期好。”
我没回他,只是望着天空,深吸了一口气。
善意从来都不是无坚不摧的盔甲,但它确实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守护。
回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准备发布官方公告。
突然,一条微博热搜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眼中的林哥#
点进去,第一条帖子是一个叫“孙小小”的女孩发的。
她说:“第一次见林哥是在下雨天,我抱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他骑着电动车停下来问我是不是需要帮助。我不敢说话,他就递给我一个新书包,说:‘别怕,这只是个小礼物。’”
配图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我正蹲下来给一个小女孩系鞋带,身后是湿漉漉的街道,还有我那辆沾满雨水的电动车。
我愣住了。
那一刻,我想起了那个雨天,想起了那个怯生生的小女孩,想起了我曾经说过的话:
“哪怕只是一粒星火,也值得坚持。”
而现在,这颗星火,似乎真的开始燎原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城市灯火通明的街道。
夜风从半开的窗户吹进来,带着一点微凉。
手机不断震动,弹出一条条消息。
“每日微善”打卡人数突破千万,“共联体公益联盟”新增三十家新成员,其中包括几家国际知名的非营利组织。
他们发来了合作意向书,有的甚至直接提出要将我们的模式引入海外试点。
我轻轻一笑,内心却并没有太多激动。
这一路走来,我太清楚善意是多么脆弱的东西,也明白信任是多么难以重建的存在。
今天能走到这一步,并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或者多幸运,而是因为有太多人愿意相信一个外卖小哥说的那句话:“哪怕只是一粒星火,也值得坚持。”
我转身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公益联盟自律公约》草案。
标题敲下的一瞬间,思绪又回到了那个雨天——
那天我刚送完一单外卖,正准备返回站点,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蹲在便利店门口,怀里抱着湿透的书本,浑身都在发抖。
我没有多想,停下车,掏出身上唯一的一个备用书包递给她。
她没说话,只是看着我,眼神里满是害怕和警惕。
我说:“别怕,这只是个小礼物。”
后来才知道,她是社区里一位单亲妈妈的孩子,家里靠低保过日子,连个像样的书包都没有。
我记下了她的地址,隔三差五地送去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
再后来,当我开始做自媒体,记录这些微小但真实的善意故事时,我也没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而现在,这个小女孩——孙小小,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我眼中的林哥#话题,分享了那段记忆。
短短几小时,数万网友留言讲述自己因“共联体公益”而改变生活的点滴。
有人说,他是因为“每日微善”捐出的第一笔五块钱,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意义;
有人说,她是被我们资助的山区孩子,如今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还有人说,他的公司加入了“共联体公益联盟”,员工们自发组织活动,氛围比以前好了很多……
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原本还在质疑我们是否过于理想主义的声音,也开始变得温和。
有人开始讨论: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对善意投以怀疑?
是不是该给那些努力改变世界的人多一点宽容?
我盯着屏幕,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
我不是圣人,也不是救世主。
我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曾经为了一口饭奔波在街头巷尾的外卖员。
但我一直相信,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也能点燃人心中那份久违的希望。
我继续敲击键盘,写下第一条:
> “凡加入‘共联体公益联盟’者,须承诺所有公益活动信息透明、数据公开,并接受第三方审计监督。”
第二条:
> “鼓励成员单位设立内部公益监督岗,确保每一分善款都能真正落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第三条……
窗外的夜色深沉,星光如海。
我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仿佛看见了无数个正在燃烧的星火。
它们微弱,却坚定。
而我知道,这场燎原之势,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