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手机还在床头震动着。
我迷迷糊糊地伸手抓过来一看,屏幕已经被各种私信、评论和弹窗挤满了。
“林哥,你看到那些‘微善挑战2.0’了吗?”
“有人在模仿你的活动,但根本不是做公益,全是摆拍。”
“有个叫‘每日一善plus’的账号,发的都是合成图!”
我猛地坐起来,手指飞快滑动屏幕。
果然,在微博、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上,出现了好几个打着“微善”旗号的新账号。
名字相似,内容雷同,甚至连我的那句“让善意不再遥远”的口号都照搬过去,连个修饰词都没改。
更让我心头一紧的是——他们发布的内容,明显是假的。
有张照片里,一个穿着干净运动服的年轻人蹲在破旧屋檐下,手里还拿着饭盒喂老人。
可这场景怎么那么眼熟?
我记得那天我确实去拍过类似的画面,但那个屋子不是这个角度,而且那天的光线也不同。
再往下翻,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有的用户上传的照片背景居然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人;有些所谓的“助残行动”,用的是去年某次公益活动的现场图;更有甚者,直接盗用国外志愿者的图片来冒充自己做的善事。
这哪是什么公益挑战,分明是流量收割机!
我坐在床边,脑子迅速运转。
这些人不仅是在消耗公众对公益的信任,更是直接冲击了我辛辛苦苦打造的“每日微善”品牌。
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整个计划就会被贴上“作秀”“虚假”的标签,最终毁于一旦。
我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赵叔,我是林致远。”
电话那头传来窸窸窣窣的翻纸声,“这么早?有什么急事?”
“有人在模仿‘每日微善’,但他们发布的很多内容都是假的。我想尽快采取措施,不然公众信任会被透支。”
赵慈善家沉默了几秒,声音低沉:“你终于遇到真正的对手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公益行业这些年最怕的就是这种伪公益。你以为你在传播善意,其实是在制造信任危机。不过你别慌,我们可以从认证机制入手。现在主流平台都在推行实名制打卡,如果你能联合几个大平台推出官方认证系统,至少可以挡住一批投机分子。”
我眼前一亮,立刻点头,“好,我这就联系。”
挂断电话后,我第一时间给几个主要社交平台的运营负责人发了消息。
幸运的是,他们之前就关注了我的项目,对我发起的公益倡议也很感兴趣。
听到我说有人恶意模仿,他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愿意提供技术资源。
到了上午十一点,我通过自媒体账号发布了第一条公告:
【林致远正式宣布】
“每日微善”将与三大主流平台合作,推出【官方认证打卡系统】。
从今日起,所有参与“每日微善”的用户,需完成真实善举后上传带有定位信息的照片或视频,并经过人工智能识别审核,方可获得公益积分奖励。
同时,我们将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一笔记录不可篡改、永久存证。
这条公告一出,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太好了!早就该这样了。”
“林哥这是要动真格的啊!”
“区块链都能用上,这也太硬核了吧。”
我站在阳台,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心中却并没有太多的轻松感。
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问题还没开始呢。
中午十二点,周公益组织负责人打来电话。
“林先生,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觉得你这个‘每日微善’很有潜力。我们想提议设立一个‘全国微善日’,把个人的小善聚成社会的大善。你看如何?”
我眼睛一亮,连忙答应下来。
“当然好!我可以配合宣传,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参与进来,比如……积分兑换学习资料、技能培训之类的。”
她笑着应下,“你思路很快嘛,这个建议我们也会提交上去。”
挂掉电话后,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长长吐出一口气。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仿佛一夜之间,善意成了香饽饽,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
但我不能让他们得逞。
因为我知道,当一个人真正用心去做一件好事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是装不出来的。
而我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力量。
手机再次震动,我睁开眼一看,是一条新消息。
李评论家发来的。
“听说你最近动作不小?”
“下午有个论坛,主题是‘新时代公益生态’。我准备讲讲你这个‘每日微善’,你怎么看?”
我盯着那句话,嘴角慢慢扬起。
看样子,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下午四点,我准时走进了位于市中心会议中心的论坛现场。
会场里坐满了来自各界的人士——媒体记者、公益组织代表、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甚至还有几位人大代表也坐在前排。
李评论家正在台上发言,声音沉稳而有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被情绪裹挟,也被流量冲刷得麻木。但林致远的‘每日微善’却像一缕清风,吹醒了我们对善意的感知。他没有炫技,也没有煽情,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善良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行动。”
听到这句话,我站在后台,心头微微一震。
是啊,我从没想过要做一场多么伟大的事业,我只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推动一点点改变。
哪怕只是一粒星火,也值得坚持。
论坛继续进行,主持人随即邀请我上台分享。
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双眼睛。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刚做外卖员那会儿,连跟顾客说句话都会紧张得结巴。
如今站在这里,面对数百人的注视,我的心里反而踏实了许多。
“其实一开始,我只是想拍点有意思的生活片段。”我开口说道,“后来有一天,我发现送餐路上的一些小善意,比如帮老人提东西、给流浪猫喂食,竟然有人愿意看、愿意讨论,甚至有人开始模仿去做。”
我顿了顿,望向李评论家的方向,继续道:“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我在引导别人,而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唤醒大家内心本来就有的光。”
掌声响起时,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条路,我已经不能回头了。
夜晚十点,办公室只剩我一个人。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像一张巨大星图。
我打开电脑,进入“每日微善”的后台系统。
地图上,红色的星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全国各地亮起。
“今天新增打卡人数超过五万。”我轻声念着数据,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新邮件提醒。
我本以为是平台方的技术反馈,随手点开,却发现发件人是“匿名志愿者”。
标题只有四个字:
【真相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