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地图的反复研究以及对随行契丹兵士的询问,李存孝对阿伊努的地势做了更详细的了解。
阿伊努地区算是山地与平原的交汇处,按照契丹士兵所说,现在耶律指颜的大军驻扎在山地中。但是想要杀入阿伊努的平原,有一处隘口成为了最大的阻碍,必须击溃另一方在隘口布置的防线,方可进入阿伊努平原。
据说...现任的契丹可汗耶律孟,在那里布置了十万精兵。耶律指颜曾五次进攻,均是无功而返。
对李存孝而言,既然皇帝下旨令自己率部前往契丹,自是要展现出大汉王朝的气势与实力。权衡再三,他心中已有了破敌立威之策。
策略倒也简单,因为他发现在这附近,有一条小路可绕道而行。虽然有些绕路,却可以深入敌后,只要耶律指颜配合得当,击溃敌军的难度不大。
打定主意,他将身边的一名亲信兵卒唤至身旁,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兵卒听他说完,当即表态道:“元帅放心,属下定会将消息带到。”
李存孝点点头,再次叮嘱道:“注意把控时间,避免走漏消息。”
“属下领命!”兵卒再一次信誓旦旦的回答,随后在李存孝的示意下,脱离大部队。
与此同时,在耶律指颜的大营内,一片繁忙景象。兵士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开荒,为即将抵达的汉朝大军搭建一个舒适而满意的营地。耶律指颜站在一旁,满心欢喜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对这位大汉战神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他并不知道,就在几百里之外的地方,他期待的大汉战神,已经改道而行,一场奇袭之战即将展开。
为了确保消息不被泄露,李存孝果断决定将随行的那十几个契丹兵士一并带走。这些契丹兵士对当地的地形远比自己带来的人要熟悉的多,有他们作为向导,大军在陌生的地域行军也能更加顺利。
三万大军在李存孝的统帅下,经过连续三日的急行军,如疾风般绕过了险峻的山地,终于在第四天,成功抵达了距离敌军仅有五十里的一片地势较为开阔的地方。
这里的地形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平坦,但相较于之前的山地,已经算是比较容易行军的了。地势呈现出一个很缓的坡度,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盆地。
这样的地形对于汉军来说,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盆地的地势相对较低,可以提供一定的掩护。不利的是,如果敌军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他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正好临近正午,而此时的契丹已经提前进入到了冬天。虽然没有降雪,冷风呼啸之下,将士们仍然感受到一股股寒意迎面袭来。
在李存孝的指挥下,大军在这里短暂安歇。并未安营扎寨,而是席地而躺。这几日的急行军早已人困马乏,突袭若想成功,必须保证将士们与战马有足够体力。眼下条件并不适合安营扎寨,只能暂时委屈将士们。
为了大军的安全,在距此地十里和二十里外的地方设置多处暗哨。一旦发现有契丹敌军出现,这个安全距离足够他们及时作出反应,从而避免大军遭受突然袭击的危险。
吃喝自然不必说了,每个士兵都随身携带了足够五日食用的口粮,以保证在这段时间内不会挨饿。与食物相比,这里的温度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
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情况还稍微好一些,但随着夜幕降临,温度同样骤然下降,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
以火取暖是万不可能的事情,点燃的火堆自会发出亮光,尽管外围有暗哨,但谁也不能保证烟雾会不会飘散的数十里之外。毕竟三万将士,想要以火取暖,恐怕这边的天空都会被火光映亮。
好不容易抵达这里,自然不能因为这些小小的疏忽而暴露。所以,将士们为了抵御严寒,只能抱团取暖。
耶律指颜大营所在之处,他带着麾下的几位主要将领,在营帐外伫立许久。
随着夜幕逐渐笼罩大地,天空无月,黑暗如墨汁般渗透进每一个角落,他的心情也愈发沉重和焦虑。横眉紧皱,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目光凌厉地扫向身后的那几位将领。
声音低沉却又透露着几分焦急:“到底是怎么回事?按照之前的计划,前来驰援的汉军应该在三日之内抵达,可如今都已经是第四日了,为何还没有收到李将军的任何消息?他所率领的羽林卫大军更是不见踪影!”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明显的不满和担忧,在场的几位将领面面相觑,同样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困惑。
前来送信的兵士当时说得斩钉截铁,李存孝亲口告诉他,三日内必定到达。然而现实却与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众人原本以为,或许是因为路途遥远,汉军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外情况,导致行程稍有延误,晚一天到达在情理之中。但现在时间已经推移到了第四日的夜晚,就连前去接应的人都没有传回任何消息,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大王,也许是汉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所以才耽误了时间。”面对询问,其中一位将领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说不定明天他们就能抵达了。”
“大王若是担心,末将可派斥候前去查看一番,看看他们究竟到达什么位置。”另一将领开口。
耶律指颜无奈的叹了口气,双眸极目远眺,当真是望眼欲穿。
“你速派斥候前去,一有消息立刻回报。”
将领领命而去。
而此刻,在那地势开阔之地,一股寒风袭来,半睡半醒的李存孝猛地睁开眼睛,抬头仰望星空,嘴里发出询问。
“什么时辰了?”
听到他的询问,旁边的人当即开口道:“回元帅,距离子时还有一个时辰,您还可以在歇息片刻。”
仰望着浩瀚星辰,李存孝正静静等待着时机。他深知在契丹的第一战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他们这些人的生死,更关系到大汉的国威,所以很是谨慎。
“传我帅令,唤醒所有将士,补充体力,半个时辰后出发。”
“喏。”
得到李存孝的命令,传令兵即刻前去下达命令,死一样沉寂的大地上,人影开始晃动。
另一边,耶律指颜等人早已返回大帐。
等得越发烦躁之时,前去的斥候匆忙赶回,气喘吁吁道:“大王,未发现汉军踪迹,倒是前去迎接汉军的将士们带着一名汉军来了。”
“你说来了多少汉军?”
耶律指颜在这一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止他,就连此刻帐内的其他将领,也以为自己听错了。
“就...就来了一名汉军。”
斥候再一次开口,帐内顿时陷入死一般的沉寂。耶律指颜面露阴沉,见他这般模样,帐内将领们也不敢说话了,气氛压抑到极致。
短暂的沉默过后,耶律指颜开口道:“怎么回事?为何只有一人,李将军和他麾下的大军在哪里?”
“这...小的就不知道了!”
得到这样的回答,耶律指颜恨不得一刀砍下他的脑袋。强压心中怒火,说道:“废物,本王要你何用,快说,那名汉军身在何处?”
面对斥责,斥候心险些从喉咙里跳出来,急忙作答道:“大王,他们已经进入大营了。”
“废物,滚下去!”耶律指颜再次怒斥他一语,随后转头看向身旁一将领,言道:“你去看一看,将那汉军带到帐内,本王有话询问。”
“大王稍后。”
将领健步如飞的离开帅帐,前去寻找那位被两千骑兵接回的汉军。
功夫不大,在那位将军的带领下,一名穿着汉军铠甲的裨将来到帐内。随着他的出现,帅帐内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到他身上。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他不为所动,双眼目视前方,径直朝着帅位走去。
止步后,抬手抱拳道:“奉我家大帅之令,前来面见大王。”
尽管耶律指颜心急如焚,却并没有在这时候表现出来。强压着焦急,微微点头闪过些许笑意,手轻轻一挥,开口道:“将军免礼,本王前几日收到消息,李元帅带三万大军前来契丹,不知你家元帅此刻抵达什么位置了?”
裨将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我家元帅已率大军绕道敌后,此刻正准备突袭敌军。大帅让我告知大王,请大王马上率部从正面进攻,只需羽箭袭击,虚张声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便可,我军必能大破敌军。”
耶律指颜先是一愣,随后眼中闪过惊喜之色:“原来李元帅另有奇谋,当真令本王大开眼界,如此安排甚好!”
言罢,他站起身来,双眼快速在众将脸上扫过,抑制内心兴奋,开始发号施令。
经过他的安排,营地内的契丹兵士集结。半个时辰不到,大军整装待发。
耶律指颜一声令下,带领着他麾下的诸位将军和两万大军,朝着十几里外的隘口行军。
与此同时,李存孝率领的三万汉军趁着夜色,悄然朝着敌军后方逼近。距离敌军大营十里之外蛰伏,静待时机。
没过多久,另一边耶律指颜的大军在隘口前开始放箭虚张声势,敌军注意力果真全被吸引了过去。
虽不知战况如何,但李存孝的位置却可以看到十里之外闪动的亮光。侧耳仔细聆听,隐约有嘈杂声随风飘来。
深夜如此嘈杂,定是那边的进攻已经开始。
李存孝瞅准时机,一声令下,蓄势待发的汉军如猛虎下山般骑着战马冲向十里外的契丹大营。
十里路程对骑兵而言,算不上远。尚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汉军已经抵达,喊杀声震彻大地。
三万大军兵分多路出击,如此安排会令对方分不清主力在什么地方,更会给他们造成一种人数众多的错觉。
说句题外话,其实三万大军,人数已经不少了。塞北许多小国,全国兵力未必能有三万兵马。
驻守在这里的契丹大军是万万没想到后方会突然出现骑兵,更没想到骑在战马上的会是汉人。面对羽林卫的强劲冲击,顿时阵脚大乱。
分兵袭击的策略效果确实不错,随着各路兵马的相继抵达,直接切断了契丹军的指挥。使得数万契丹军像是无头苍蝇一样,被迫迎战汉军,极其混乱。
身为主帅的李存孝更是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地。
正面耶律指颜的进攻,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只要占据隘口优势,防止他们撞开隘口大门便可无恙。
随着汉军的继续深入,契丹可汗布置的十万兵马渐渐抵挡不住,彻底乱了阵脚,甚至出现了溃逃迹象。
李存孝统领的羽林卫却是越战越勇,不给敌军喘息之机。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直至此刻,隘口另一端的耶律指颜都未曾冲破那道阻碍。
东方天际展露鱼肚白,寒风吹动,浓烈刺鼻的血腥味随风飘散。李存孝手持长枪,脚踏血水,一步一步走到了隘口之上。
有兵士将独属于大汉的战旗插在隘口之上,当这面旗帜在凛冽寒风中猎猎作响时,汉军将士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隘口下的耶律指颜听到这欢呼声,心中一惊。随后看到那飘扬的大汉战旗,顿时明白李存孝已大获全胜。
本应喜悦,但此刻的耶律指颜却是五味杂陈。自己在此对峙数月,久攻不下,未曾想仅仅三万汉军,在长途奔袭的状态下,只用了一夜时间便轻而易举的击溃十万大军。
他们...还是血肉之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