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下旬的南京,寒意渐浓,情报一处办公室的暖炉里燃着木炭,跳跃的火光映在陈默手中的布防图上,将“遵义周边敌军部署”的标注映照得格外清晰。
他坐在桌前,指尖捏着支红笔,在图上圈出最后一处兵力薄弱点——“遵义西北松林镇,仅驻王家烈部一个连,无重武器,防御工事简陋”,至此,围绕遵义会议的敌军布防情报收集,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自收到苏区“重点关注遵义周边敌军动向”的指令后,他已连续加班一周。
从戴笠的绝密会议纪要中抄录部队调动命令,到从后勤科获取各部队的补给清单,再到通过老周收集王家烈部的内部矛盾情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既要精准提取核心信息,又要避开柳媚的监视,还要确保情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处长,这份《遵义周边敌军布防总览》,您已经改了三遍了,还要再改吗?”
柳媚端着杯热茶走进来,看着陈默面前摊开的布防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圈和批注,几乎覆盖了原图的字迹。她
最近协助陈默整理布防情报,虽不清楚具体用途,却能感受到这份文件的重要性。
陈默抬起头,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接过热茶抿了一口,语气平淡:“最后核对一遍,确保没有遗漏。戴老板要根据这份布防图制定‘遵义合围计划’,半点差错都不能有。”
他刻意强调“合围计划”,既是对柳媚的交代,也是对自己的提醒——这份布防图,明面上是国军合围红军的“作战指南”,暗地里却是红军守护遵义会议安全的“防御盾牌”。
柳媚点点头,凑过来帮着核对:“您看这里,松林镇的守军是王家烈部的一个连,您标注的‘无重武器’,我昨天从后勤报表里查到,他们确实只配备了步枪和几挺轻机枪,没有迫击炮之类的重武器。”
“很好,”陈默满意地点头,“还有这里,薛岳部的补给线在乌江南岸,每天寅时运输,这个时间点一定要标注清楚,这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他一边说,一边用红笔在补给线旁画了个五角星,这个标记,是给红军的“重点提示”——若敌军发动合围,可从这里切断薛岳部的补给,牵制其进攻。
柳媚看着陈默认真的侧脸,心里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从未见过如此细致的情报整理,每一个标注都有依据,每一处薄弱点都有数据支撑,难怪戴老板如此信任他。
她却不知道,这些“细致”的背后,是陈默对红军安危的牵挂,是对潜伏使命的坚守。
下午,陈默将最终版的布防图整理好,分为两份:一份是给戴笠的“合围计划用图”,详细标注了各部队的进攻路线和合围时间;另一份是给红军的“防御用图”,仅保留兵力分布、薄弱点、补给线等关键信息,用暗号标注,外人无法看懂。
他将给红军的情报抄录在一张极薄的桑皮纸上,折叠后塞进一枚铜扣的夹层——这是他和苏晴约定的“会议专用”信物,比之前的传递方式更隐蔽。
铜扣正面刻着“安”字,寓意“会议平安”,背面是组织的暗号,确保只有苏晴能识别。
“柳中尉,我去趟后勤部,把这份布防图交给戴老板的秘书,你帮我看好办公室。”
陈默拿起给戴笠的布防图,语气平淡。他必须尽快将情报传递出去,距离遵义会议召开仅剩三天,时间紧迫。
“好!您放心去吧。”柳媚答应得干脆,并未多想——陈默向戴老板汇报工作是常事,她早已习惯。
陈默走出情报一处,快步走向老周的布店。
冬日的午后,街头行人稀少,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枝桠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刻意绕了两条远路,确认没有跟踪者后,才推门走进布店。
“陈先生,您来了!”老周早已等候多时,见他进来,立刻将他引到后院小屋,“苏小姐昨天还派人来问,情报准备好了没有,会议马上就要召开了。”
“准备好了,”陈默从怀里掏出铜扣,递给老周,语气严肃,“这是遵义周边的敌军布防情报,标注了所有兵力薄弱点和补给线。告诉苏晴,一定要尽快送到红军指挥部,让他们重点防范薛岳部的合围,可从松林镇和乌江南岸补给线入手,牵制敌军。”
老周接过铜扣,小心翼翼地藏进布卷:“放心,我今晚就安排人走最快的秘密渠道,保证在会议召开前送到!苏小姐还让我转告您,孩子最近很活跃,她很想您。”
提到苏晴和孩子,陈默的眼神瞬间柔和下来:“替我告诉她,等忙完这阵,我就去看她。让她照顾好自己,别太担心。”
从布店出来,陈默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围绕红军转移的系列情报任务,从江西前线的堡垒部署,到黔北的追剿兵力,再到遵义周边的布防情报,历时近两个月,终于圆满完成。他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没有辜负苏晴的等待,更没有辜负牺牲战友的期望。
回到复兴社,陈默径直来到戴笠的办公室,将布防图交给戴老板的秘书:“这是遵义合围计划的布防图,按戴老板的要求整理好了,请您转交。”
秘书接过布防图,笑着道:“陈处长辛苦了,戴老板刚才还在问起这份图呢,您来得正好。”
陈默点点头,转身离开。走出办公室,他抬头看向窗外的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他知道,遵义会议的召开,将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而他传递的情报,将为这场会议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回到情报一处,陈默坐在桌前,打开一个加密笔记本,在上面写下:“1934年12月28日,遵义周边敌军布防情报传递完成。系列任务(江西堡垒、黔北追剿、遵义布防)完成率100%,无暴露风险。”
写完后,他又在笔记本上总结经验:
1.情报提取需精准:优先关注敌军兵力、补给、士气等核心信息,忽略无关细节;
2.传递方式需隐蔽:根据任务紧急程度选择信物(怀表、铜扣、桑皮纸),避免单一渠道;
3.应对监视需灵活:利用工作掩护(整理布防图、汇报工作)完成情报收集,迷惑对手。
这些经验,是他用无数次的危险和警惕换来的,将为他应对未来更复杂的情报需求提供支撑。
柳媚见他回来,笑着道:“处长,您回来了?戴老板的秘书有没有说什么?”
“没什么,”陈默合上笔记本,语气平淡,“戴老板对布防图很满意,让我们继续关注红军的动向。你也辛苦了,今天可以早点下班。”
柳媚点点头,收拾好文件,转身离开。
办公室里恢复安静,陈默靠在椅上,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晴”字温热。他知道,潜伏任务还远未结束,红军长征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