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现场,应元正坐在主位上。按照规矩,他才是岭南权力最大的人。
他没见过那六位官员,自然也认不出来。只能从长相观察,毕竟当过几年知县的年龄都偏大。
这些人中,有长袖善舞的圆滑之辈,也有看似木讷、实则城府深沉的老油子。
却无一例外地摆出一副赤诚为民、鞠躬尽瘁的模样。
每人皆呈上策论一篇,四皇子让他们当堂陈词,以观其才识与心性。
首位出列者是周知县。
他先自报家门,应元正便知道他是谁了。
他手捧策论,声情并茂,每一个字都透着真诚,仿佛早已将部族百姓的福祉刻进了心里。
应元正的手指微微一收。
这位周知县,为了搜刮赋税,连百姓的过冬粮都敢克扣,如今却高谈“信义”。
可真能演。
第二位没有空谈理论,而是从袖中掏出一幅手绘的部族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村落与山道。
那幅详尽细致的图画,连四皇子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各位轮番发言,或是谈民生,或是讲策略,句句切中新政要害。
应元正一听,怎么感觉水平瞬间上升了一百倍。
四皇子看向几人的目光满是赞赏,“诸位能有这般远见与诚意,实乃大顺之幸!有你们推行新政,我便放心了。”
最终遴选结果公布,六位内定者中,四人成功入选,另外两人因对新政细节含糊其辞、答非所问,遗憾落选。
应元正望着那四名“贤才”,心中顿时哇凉哇凉的。
要不是他心里有数,知道这几人是个什么情况。
单凭方才那番表演,怕是连他也看不穿。
‘原来能透过表象,看穿人心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是的,这是一项超级优秀的技能。】
入选名单敲定后,应元正当即下令,让他们分别前往不同的部族推行新政。
衙门将提供有限补助,具体细则,需由官员自行与部族谈判。
毕竟岭南的部族众多,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
此前峒溪、泷溪两部之所以顺利推行新政。
一来是因为离南越城极近,朝廷的兵马与粮草能随时辐射到当地,部族首领不敢轻易反抗。
二来是这两个部族与周边部族素有矛盾,需要借助朝廷的力量自保。
可再往南越城外围走,那些距离更远的部族,便没那么好说话了。
有的部族世代生活在深山之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大顺朝的律法与新政毫无兴趣。
首领更是直言:“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般过活,不需要你们来指手画脚!”
还有的部族虽与外界有少量贸易往来,却对朝廷抱有极强的戒备心,会对前去的官员百般刁难,不仅不提供住宿,连基本的饮食都不愿供应。
应元正并未强求立即将新政在部族中全面铺开,而是制定了“沿南越城辐射”的策略。
以南越城为中心,不论部族大小、实力强弱,挑选出八个部族,各派一人前往。
应元正希望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再加上‘好口碑’,逐步扩大新政的影响力。
派出去的人各显神通,应元正和四皇子时刻关注动向,便行了。
和应元正不同,四皇子和那些举荐的人时刻通信,亲笔回复,关切备至。
比应元正这个钦差还像钦差。
六月的南越,热度开始上升,不少特色水果也陆续上市,比如荔枝和桂圆。
应元正的生辰也在上旬,以往他多是简单过,今年却因四皇子的到来显得不同。
辰时刚过,四皇子便带着礼盒登门,礼盒里装着一柄玉柄折扇、一方和田玉印,还有两匹产自江南的云锦,皆是精致贵重之物。
“元正,生辰喜乐。”四皇子笑着将礼盒递过,语气比往日更显亲和。
应元正笑着接过,带着四皇子进了院中。
桌上早已摆好精致的茶点,小东儿提着食盒进来,将刚做好的寿桃酥,以及时令水果端上桌。
两人相对而坐,闲谈间多是围绕新政展开。
四皇子提及近日部族传来的消息,语气中满是欣慰:“那几位前往部族的官员倒还算得力,比我预想中要好上不少。”
应元正端着茶盏,点头,“是啊。”
心里却说:不止呢。
他听说某个知县,为了尽快推进新政,竟自掏腰包给部族百姓购置农具、修建粮仓,前后花了几百两银子。
应元正当时就感叹:这手笔,真是下了血本。
系统却说。
【这是前期投资,这是想借着新政的功绩,在四皇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为日后的仕途铺路,别说百两银子,就是千两也不过是敲门砖罢了。】
‘这魄力倒是让我刮目相看。’
【反正从百姓身上刮来的钱,花出去也不心疼。就算失败,也能落个“为民倾家”的美名。】
‘哇靠!这么一想,感觉这些人不亏啊。’
【都是人精,怎会做亏本买卖?】
“再过几天,我打算去珠海看看。”四皇子说道:“眼下局势平稳,不用我日日盯着,正好趁机走走。”
应元正放下剥好的荔枝,“那何时回来?”
“十日左右,也说不准。”四皇子笑道,“要麻烦你守在这了。”
“这本是我的职责。倒是四哥,帮了我大半。”
四皇子摇头,“不是我帮你,是你帮我。”
眼看应元正又要说客气话,他赶紧摆手,“罢了罢了,不必客套。我会代你看看那边,回来给你带些礼物。”
应元正挑眉,“那四哥可得带贵重的,太便宜了我可不要。”
四皇子笑出声,“知道了,一定贵重。”
生辰过后,局势依旧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
时间转眼来到六月中旬,四皇子承诺的第二批银两如期而至。
这些银子,还是按照之前他说的捐给衙门,用于补贴新政开支。
最后的部分,会在七天后抵达南越。
而他自己则留了一千两的银票,作珠海之行的盘缠。
此行他并未大张旗鼓,知情者只有应元正与赵明二人。
他连大部分护卫都留在了巡抚衙门。
启程当日,刚好应元正休沐。
他亲自送到城外官道,目送四皇子的马车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