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八年的深冬,长安城内外银装素裹,寒气刺骨。大将军赵破奴的葬礼已毕,其英魂安息于茂陵之侧,与卫青、霍去病比邻而眠。
帝国的哀思尚未散去,但年轻的靖难帝刘据,已从悲痛中昂起头颅。他深知,唯有将帝国推向新的高峰,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一场关乎帝国根基与未来的宏大建设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风雪中,正式拉开了帷幕!
未央定策:五年宏图的蓝图
宣室殿内,炭火熊熊,驱散着窗外的严寒。巨大的帝国舆图前,刘据与丞相田千秋、大司农桑弘羊、新任大司马大将军赵充国、少府监等核心重臣齐聚。刘据手持朱笔,在舆图上勾勒着帝国的未来。
“诸卿!” 刘据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赵卿已去,然其志未酬!帝国之基业,需我等共筑!”
“今日!朕颁布靖难朝第一个五年计划!”
“此乃强国之基!富民之本!万世之业!”
“五年之内!务必达成!”
他手指舆图,条分缕析:
驰道通衢:帝国的血脉!
“五年之内!驰道必须通达帝国每一个州城!重要郡城!边关要塞!”
“统一标准!路基宽十丈!夯土坚实!路面平整!可并行四辆马车!”
“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桥梁务必坚固!可通重载!”
“沿途每三十里设驿站!供传递文书、官员歇息、补充给养!”
“各郡县分段负责!限期完成!延误者严惩不贷!”
“驰道通!则政令速达!军情无阻!商旅畅通!货殖流通!此乃帝国血脉!务必畅通无阻!”
教化兴国:开启民智!
“五年之内!教育必须普及到帝国每一个县!每一个乡!每一个亭!”
“凡百户之乡!必设‘乡学’(蒙馆)!遴选通文墨、晓礼仪者为师!”
“凡千户之县!必设‘县学’!教授经史、算学、律法!”
“免贫寒子弟束修!所需钱粮!由少府与郡县共担!”
“教材统一!以《仓颉篇》、《急就章》等启蒙识字!辅以简单算学(九九乘法、度量衡)、农桑常识!”
“民智开!则国运兴!识字明理!方能知法守礼!方能辨忠奸!方能兴农工!此乃百年大计!功在千秋!”
水利命脉:沃野的根基!
“五年之内!全国一半以上耕地!必须成为‘水浇地’!旱涝保收!”
“修缮!扩建!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枢纽!”
“各郡县因地制宜!广修陂塘!水渠!水井!翻车!”
“推广‘井渠法’(坎儿井)!于干旱之地!引地下水灌溉!”
“严查豪强私占水源!堵塞河道!确保水利公用!”
“水利兴!则粮仓实!水源足!则亩产增!此乃安民之本!强国之基!无粮不稳!”
移民实边:黑土的希望!
“五年之内!向东北白山黑水!移民五百万口!”
“东北新土!朕准备试推行‘井田制’!”
“土地收归国有!不得买卖!”
“按户授田!每户百亩!”
“其中八十亩为‘私田’!归移民耕种!收获归己!”
“二十亩为‘公田’!八户共耕!收获归官!”
“新移民!免赋税徭役三年!”
“三年后!十五税——即收获的十五分之一交税!徭役每年不超过三十日!”
“官府提供种子!农具!耕牛!初期可租赁!”
“帮助建造房屋!抵御严寒!”
“设立屯田都尉府!管理治安!协调生产!”
“移民实边!固我疆土!化荒原为沃野!变敌巢为粮仓!井田之制!抑兼并!均贫富!安民心!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大司农桑弘羊!统筹全国赋税!盐铁专卖!均输平准!务必保障计划所需钱粮!”
“征发民夫!有偿服役!优给口粮!严控工期!严禁苛待!”
“少府监!工部!召集能工巧匠!改进农具!水利器械!筑路工具!”
“绣衣使者!御史台!严查各地执行进度!质量!贪腐!渎职!延误者斩!”
“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纳入郡守!县令!及相关官吏考绩首要标准!”
风雪兼程:寒冬中的建设热潮
圣旨下达,如同惊雷!帝国庞大的官僚机器和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在严寒中,被动员起来!
中原腹地: 风雪稍小处,民夫们喊着号子,挥动铁锹、锄头,挖掘冻土,夯实路基!监工手持皮鞭,来回巡视。简易的工棚里,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和咸菜,是民夫们抵御严寒的唯一慰藉。
秦岭隘口: 寒风如刀!悬崖峭壁间,工匠们腰系绳索,悬在半空,用铁钎、铁锤,一点点凿开坚硬的岩石!碎石滚落深谷,发出沉闷的回响。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但工期紧迫,无人敢懈怠。
河套平原: 积雪没膝!运送石料、木料的牛车、马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遇到河流封冻,便直接凿冰而过!冰面碎裂的风险,时刻存在。
关中富县: 利用祠堂、庙宇或新建屋舍,挂上“xx乡学”的木牌。乡绅们被动员捐钱捐物,或担任名誉“学监”。通晓文墨的老童生、退伍老兵,被请来担任先生。孩子们穿着臃肿的冬衣,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跟着先生念着“人之初,性本善……”,冻得通红的小手握着木棍,在沙盘上练习写字。
边郡穷乡: 条件更为艰苦。可能只是在村头大树下,搭个草棚避风。先生由县里派来的小吏兼任。
教材匮乏,可能只有先生手抄的几页纸。但即便如此,朗朗的读书声,依然在风雪中顽强地响起,如同希望的种子。
郑国渠畔: 数万民夫在冰天雪地中,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他们用草袋装土,用木桩加固,与严寒和冰水搏斗!监工敲着梆子,催促着进度。冻伤、病倒者,被抬到临时医棚救治。
江南水乡: 趁着枯水期,挖掘新的沟渠,连接水网。冰冷的泥水浸透民夫的草鞋和裤腿,寒风一吹,刺骨钻心。但为了来年的丰收,无人退缩。
北方旱地: 打井队冒着风雪,寻找水源。铁钎凿击冻土的“叮当”声,在旷野中回荡。一旦打出水,便是全村的欢呼!
流民招募: 官府在河北、山东、河南等人口稠密、灾害频发之地,张贴榜文:“移民辽东!授田百亩!免赋三年!官府给种给牛!” 对失去土地的流民、贫苦农民而言,这是巨大的诱惑!
风雪迁徙: 一支支移民队伍,在官军护送下,扶老携幼,推着独轮车,驱赶着官府发放的瘦弱耕牛,如同一条条长龙,艰难地向东北进发!
风雪漫天,道路泥泞,冻饿交加,病倒、掉队者时有发生。哭声、咳嗽声、牲畜的哀鸣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迁徙之歌。沿途驿站,提供稀粥和避风处,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黑土安家: 先期抵达的移民,在屯田都尉府的组织下,砍伐林木,搭建简易的木屋或地窨子抵御严寒。领到官府发放的冻硬的粟米、粗糙的农具和种子,在茫茫雪原上,划分属于自己的百亩土地。他们眼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严酷环境的恐惧。
中枢督战:帝王的意志
未央宫温室殿,灯火常常彻夜长明。
刘据案头,摆放着巨大的帝国舆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朱砂标记着驰道、水利、移民的进度。他每日必看,亲自督问。
来自各郡县的奏报,雪片般飞来。有报喜——某段驰道贯通、某县乡学落成、某渠通水,也有告急——严寒停工、民夫冻伤逃亡、移民途中遇暴风雪损失惨重。
刘据的批复,简洁而冷酷:
对报喜者:“嘉奖!再接再厉!”
对告急者:“查明原因!限期解决!延误者严惩!”
对贪腐渎职者:“绣衣使者即刻锁拿!严查重办!枭首示众!”
他亲自协调大司农、少府、工部,确保钱粮、物资优先保障计划所需。对东北移民,更是倾注了大量资源。
他下诏,对在寒冬中坚持施工、表现优异的民夫、工匠、吏员,给予额外赏赐,并免除其家庭部分赋税。
靖难十年的深冬,风雪肆虐,严寒刺骨。然而,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建设的热潮。
尽管缓慢,但坚实的路基,正一寸寸地向前推进,如同帝国的血脉在延伸。
稚嫩的读书声,在寒风中顽强响起,如同黑暗中点燃的点点星火。
冰封的河道下,新的沟渠正在挖掘,如同为干渴的土地编织着生命的网络。
深深的脚印,印在东北的雪原上,如同拓荒者不屈的宣言。
刘据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眺望着风雪弥漫的远方。寒风凛冽,吹动着他玄色的龙袍。他的眼神,却如同磐石般坚定。
“风雪能阻一时……”
“却阻不断朕的宏图!”
“五年……”
“朕要这江山……”
“旧貌换新颜!”
“驰道如网!教化如风!水利如脉!移民如根!”
“此乃帝国万世之基!”
风雪中,帝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如同破土的春芽,在严寒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勃发!靖难帝刘据的雄心,正驱动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在风雪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