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面的惊天巨变,并未让林越放松对南方蛮族事务的关注。相反,他更加意识到稳定后方、整合力量的重要性。面对祝融夫人带来的压力,他决定采取更主动、也更冒险的行动——派遣一支由医者、匠人和少量精锐护卫组成的“文化使团”,携带大量药品、农具和礼物,直接前往黑苗寨,进行一场破冰之旅,并向更南方的祝融势力,展示华国的“诚意”与“价值”。
使团的核心人物,是医学院的一位年轻博士,姓张,不仅医术精湛(得了华佗部分流传下的医术,并融合了林越带来的现代卫生观念),而且性格沉稳,善于沟通。此外,还有几位精通农具改良和简易水利的工匠,以及一队二十人、装备了锰钢弩和板甲的精锐护卫,由一位沉稳的队率带领。
临行前,林越亲自为使团送行。
“张博士,此去南疆,非同小可。”林越郑重嘱托,“你们的首要任务,是救治黑苗寨及其周边友好部落的疾病,传授防疫知识,用实实在在的恩惠,巩固盟谊。其次,展示我们的技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更显凝重:“若有机会……尝试接触祝融夫人派来的使者,甚至,如果可能,将我的亲笔信和礼物,转交给祝融夫人本人。”
林越取出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一封他亲笔书写、措辞恳切的信,信中阐述了华国“华蛮一家,平等互利”的理念,并邀请祝融夫人派遣使者来访零陵,亲眼见证华国的治理。随信附赠的礼物,包括一套精美的瓷器,几匹流光溢彩的蜀锦,以及一些特制的、对治疗外伤和瘴气有奇效的成药。
“记住,此行非为挑衅,而为化解干戈。但若对方执意动武,尔等亦需有自保之力,可依托黑苗寨,据险而守,我会立刻派兵接应!”林越最后叮嘱护卫队率。
使团带着使命与忐忑,再次深入武陵群山,抵达了黑苗寨。
他们的到来,受到了孟獠长老和寨民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当张博士带领医者们,迅速有效地控制了寨中正在流行的一种痢疾,并用带来的草药和成药,救治了许多罹患瘴气、外伤的族人后,华国使团在黑苗寨的声望瞬间达到了顶峰。工匠们指导寨民修建更牢固的干栏式房屋、改良狩猎工具,也赢得了普遍的好感。
然而,祝融夫人派来的使者,一位名叫兀突骨(与历史上孟获部下大将同名,此处借用)的彪悍蛮将,依旧驻留在黑苗寨附近的另一个部落,监视着这里的一举一动。他对华国使团的到来充满了敌意。
张博士按照林越的指示,主动派人邀请兀突骨前来黑苗寨“观摩”。起初,兀突骨嗤之以鼻,但当得知华国医者确实救活了许多连部落巫医都束手无策的病人后,他带着几分怀疑和好奇,来到了黑苗寨。
他亲眼看到张博士用煮沸的清水和奇特的药粉,为一个伤口溃烂、高烧不退的猎手清理、包扎,不过两日,那猎手便退了烧,伤口开始愈合。他看到工匠用简单的杠杆和滑轮,帮寨民轻松地将巨大的原木运送到高处。他也看到了那些华国护卫身上闪烁着冷光的奇异甲胄和劲弩,感受到了那股凛然的精锐之气。
张博士趁机与兀突骨交谈,不卑不亢地解释了华国的政策,并呈上了林越致祝融夫人的书信和礼物。
“兀突骨头领,我华国林越城主,对祝融夫人神往已久,深知夫人为保护族人殚精竭虑。然,仇恨并不能带来富足与安康,刀兵相见,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张博士诚恳道,“我华国有能让土地增产的农法,有能防治疾病的医术,有能打造坚固房屋和锋利工具的技艺。我们愿意与所有友善的部落分享这些,共同抵御天灾人祸,而非相互征伐。还请头领能将城主的善意,转呈祝融夫人。”
兀突骨看着那些精美的瓷器、绚丽的蜀锦,尤其是那些效果神奇的成药,又回想起这几日的见闻,粗犷的脸上神色变幻不定。他固然忠于祝融夫人,对汉人抱有根深蒂固的戒心,但华国人所展现出来的一切,与他认知中那些只知道欺压、掠夺的汉人官吏,截然不同。
“你们……真的愿意把那些治病的方法,教给我们?”兀突骨瓮声瓮气地问,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蛮族缺医少药,人口增长缓慢,疾病是最大的威胁。
“当然!”张博士肯定地回答,“知识本应为造福众生而生,岂有族群界限?若夫人允许,我们甚至可以派遣医者,前往南中,为更多的部落诊治疾病,传授防疫之法。”
兀突骨沉默了许久,最终,他收下了林越的书信和礼物,沉声道:“你们的话,我会原封不动地带给夫人。但夫人如何决断,非我能知。在夫人命令到来之前,你们……好自为之!”
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承诺,但兀突骨态度的松动,已经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华国使团凭借实实在在的“利”与“技”,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成功地在祝融势力的铁板上,撬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消息传回零陵,林越稍稍松了口气。他知道,与祝融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但至少,第一步,走对了方向。北面的血海深仇与南面的破冰之旅,构成了华国在天下剧变中,危与机并存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