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丽涵以法律武器强硬回击网络谣言时,另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也开始悄然汇聚,成为她最有力的声援。这力量并非来自傅家的权势,而是源于她过往人生中,凭借自身品行所积累的点滴善意与尊重。
最先站出来的是她大学时期的导师,国内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杨教授。杨教授为人刚正不阿,在学术圈内德高望重。当他从已毕业的学生那里听闻自己曾经最看好的学生之一张丽涵正遭受如此恶毒的网络暴力时,老人愤慨不已。他亲自撰文,在自己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实名认证社交账号上公开发声:
【我的学生张丽涵,是我执教三十年来见过的,最具学术潜力、也最为品性端正的学生之一!她家境普通,却自强不息,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在校期间所有小组作业和课题研究,都展现了极高的诚信度与责任感。所谓‘私生活混乱’、‘心机深沉’纯属无稽之谈,是对其人格的污蔑!我愿以我毕生清誉为我的学生担保!】
杨教授的公开声明,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间在知识界和关注此事的理性网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以自身清誉为学生背书,其分量远超任何华丽的辩解。
紧接着,几位与张丽涵同届、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优秀校友也纷纷站了出来。他们或转发杨教授的声明,或自行发文,用具体的事例回忆着与张丽涵交往的点点滴滴:
“丽涵是我们班的团支书,组织活动尽心尽力,自己却从不争功。”
“记得有一次小组通宵赶报告,她主动承担了最繁琐的数据整理工作,毫无怨言。”
“她待人真诚,学习刻苦,我们都不相信那些恶意的揣测!”
这些来自同窗的、鲜活而具体的证言,与网络上那些空洞恶毒的谣言形成了鲜明对比,开始有力地扭转着舆论的风向。
而最让张丽涵感到意外和暖心的,是一个来自陌生号码的来电。她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浓重口音、却充满激动和关切的中年女声:
“是……是丽涵吗?我是王姨啊!就是你上大学时,在学校后街‘好味面馆’打工时的老板娘!你还记得不?”
张丽涵愣了一下,记忆瞬间被拉回了那段半工半读的艰辛岁月。她连忙应道:“王姨!我记得,当然记得!”
“哎哟!可算联系上你了!”王姨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在网上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话了,可把我气坏了!这帮天杀的就知道胡说八道!丽涵你是什么样的人,王姨我最清楚了!”
王姨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诉说着:“那会儿你每天下课就来店里帮忙,洗盘子、端面条,啥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从来不偷懒。有次捡到客人落下的钱包,里面厚厚一沓钱,你想都没想就追出去还给人家了……这么实诚、这么肯吃苦的好姑娘,他们怎么能这么糟践你!”
王姨说着,竟在电话那头哽咽起来:“丽涵,你别怕!王姨没啥本事,但我跟左邻右舍、跟常来店里的老客们都说了,谁要敢信那些鬼话,我第一个不答应!我们都能给你作证!你是个好孩子!”
听着电话那端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的维护,张丽涵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从未想过,多年前一段短暂的打工经历,会在此刻,以这样一种方式,给予她如此温暖而有力的支持。这来自底层、未经任何雕琢的真诚,比任何华丽的声援都更能触动人心。
她郑重地向王姨道了谢,并请她放心。
杨教授的权威证言、优秀校友的集体回忆、以及底层打工老板娘带着烟火气的力挺……这些来自张丽涵过去不同人生阶段的“身份证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而真实的画像,彻底击碎了网络上那些单薄、虚假的污蔑。
舆论的风向,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反转。
“看来真是被污蔑的,连杨教授都出来担保了!”
“那些同学说的有鼻子有眼,比匿名爆料可信多了。”
“面馆老板娘的话最实在,这种来自底层的声音做不了假!”
“我就说嘛,傅家那样的门第,怎么可能随便娶个品行不端的人……”
曾经甚嚣尘上的谣言,在铁一般的事实和人性温暖面前,迅速冰消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情张丽涵的遭遇,谴责网络暴力的无耻。
张丽涵看着网络上逐渐清晰的舆论走向,心中百感交集。她未曾刻意经营,但过往每一步踏实的努力、每一份真诚的待人,都在此刻化为了最坚固的盾牌,守护着她的名誉与尊严。
身份的证明,无需炫目的家世与财富,而是由岁月中一点一滴的品行铸就。这场舆论危机,非但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的形象在众人心中变得更加丰满、可信,也更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