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完全适应了校园生活,并开始展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质。
予安在集体中如鱼得水,他的领导力和责任感在体育委员的职位上得到了充分发挥,但也因此更容易陷入男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小冲突”中。
一次,他为了维护班级荣誉,和隔壁班一个高个子男生在课间比赛单杠,手心磨破了皮,回家却倔强地不肯说。
顾辰翊发现后,没有责备,只是打来温水,仔细地为他清洗伤口,涂上红药水。他沉默地做着这一切,然后看着儿子的眼睛,沉声问:“赢了?”
予安愣了一下,点点头,又摇摇头,小声说:“他做的个数多,但我坚持的时间长。”
顾辰翊拍了拍他的肩膀:“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做,并且承担后果。你是军人家的孩子,骨头要硬,但脑子要更清楚。”
这番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予安的心田。他似懂非懂,但爸爸沉稳的语气和信任的眼神,让他心中的委屈和躁动平复了许多。
予乐的成长则更加内敛而深刻。她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超出了顾辰翊的预期。
她不再满足于课本,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陆云瑶留下的、带有插图的科普读物和文学杂志。
她的话变得更少,但观察和思考却更多。她会注意到爸爸夜里看书时揉眼睛的小动作,然后第二天悄悄把台灯擦得更亮;她会把学校里发的糖果省下来,塞进给妈妈寄信的信封里。
一天,她指着语文课本里“融化”一词,问顾辰翊:“爸爸,雪融化成了春天。那妈妈的信,能不能融化掉我和哥哥想她的时间?”
这个问题让顾辰翊怔住了,他看着女儿清澈而认真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他思考片刻,认真地回答:“不能完全融化,但可以像太阳晒暖冰块一样,让等待的时间,变得好过一点。”
陆云瑶的来信,如期而至,成了抚慰这份“等待时间”的最佳良方。她的信里,充满了学术探索进入深水区的艰辛与突破的狂喜。
她提到参与一个重要项目遇到了瓶颈,团队如何熬夜攻坚,也提到在图书馆发现关键资料时的柳暗花明。
她的文字带着高强度思维运转后的疲惫与兴奋,一种置身知识前沿的使命感几乎要破纸而出。
顾辰翊的回信,则更像一份沉稳的“后方战报”。
他详细描述了孩子们如何应对校园生活的挑战,分享了予安磨破手皮后的成长,予乐那个关于“融化”的充满诗意的提问。
他也坦诚地谈到自己阅读时的困惑和收获,仿佛在向一个遥远的知己汇报自己的精神跋涉。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支撑者,也成了一个分享者和求索者。
五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一次“爱科学”活动,要求孩子们制作一件科技小制作。
予安和予乐都跃跃欲试。
予安想做一个“潜望镜”,根据自然书上的原理,缠着顾辰翊帮他找镜片和纸筒。
予乐则想做一个“彩虹发生器”,用镜子和水盆来制造人工彩虹。
那个周末,小院变成了一个小型作坊。顾辰翊挽起袖子,和予安一起锯木条、粘纸筒、调整镜片角度。
予乐则小心翼翼地调节着水盆的位置和镜子的倾斜度,当第一道小小的、颤巍巍的彩虹终于出现在墙上时,她惊喜地叫出了声,予安也忘了自己的潜望镜,凑过来看稀奇。
最终,予安的潜望镜虽然做工粗糙,但功能完备;予乐的彩虹虽然短暂,却色彩分明。
两人都得意洋洋地把作品带到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次经历让顾辰翊深刻体会到,陆云瑶所追求的知识,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蕴藏在孩子们的好奇心里,等待被引导和激发。
他也更加理解妻子为何对学业如此投入,因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魅力和价值。
五月下旬,天气愈发暖和。顾辰翊收到了陆云瑶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是几本最新的科学画报和儿童文学期刊,还有一封长信。
信里,她详细解释了孩子们小制作涉及的科学原理,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她还提到,她的项目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可能需要在暑假期间留校继续深入研究。
这意味着,原定的暑假团聚,很可能再次无法实现。
晚上,顾辰翊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平静地告诉了他们这个消息。
予安的小脸瞬间垮了下来,嘴唇动了动,却没说话。
予乐低下头,小手捏着衣角,眼圈微微泛红。
顾辰翊看着他们,没有用“很快就能见面”来敷衍,而是用低沉而清晰的声音说:“妈妈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像爸爸有时候要去执行重要任务一样。我们需要支持她。这个暑假,爸爸带你们去海边露营,去看真正的星空,我们去创造属于我们三个人的探险故事,然后写信告诉妈妈,好不好?”
这个具体的、充满男子气概的承诺,瞬间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予安的眼睛亮了,予乐也抬起了头,眼中充满了期待。
五月的夜晚,温暖而宁静。顾辰翊站在院子里,看着繁星点点,心中没有遗憾,只有一股更加坚定的力量。
他知道,家庭的形态并非只有团聚一种,分离中的彼此支撑、各自领域的努力绽放,同样是爱最深刻的表达。
他们像三颗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的行星,被强大的引力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稳固而充满活力的星系,在时代的夜空中,坚定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温暖而明亮的光芒。
这个夏天,他们将用一种新的方式,书写属于他们的家庭记忆。
一九七九年,六月。
初夏的阳光开始展现出灼热的威力,天空湛蓝如洗,只有几缕薄云高高悬挂。
海风也变得温热,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里的乌桕树浓荫如盖,成了最好的纳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