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刚过完春节,柳树梢头就冒出了嫩绿的新芽,田野里的积雪消融得干干净净。
高秀平站在自家新房的门槛上,深吸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
秀平,快来吃饭了!曲桂娥在灶间喊道,声音里透着掩不住的喜悦。
来了!高秀平应了一声,又恋恋不舍地看了眼自家的新房子。六间砖瓦房齐刷刷一排,这可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子。窗户上还贴着过年时剪的大红窗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喜庆。
高殿俊一家搬到云港市,这个家从现在开始,就属于高秀平一家人。
这个家里住着母亲曲桂娥,住着她和玲玲、英子三姐妹,还住着继父的儿子刘佳玉和母亲收养的孤儿娄翰林,高秀平正准备把大舅家的四姐曲美学再请过来住。
教师身份的曲美学以前跟她们一起住过,在学习上给姐妹们很大帮助。后来家里出现很多事,曲美学很久没来。
高秀平一边想一边坐在饭桌前。饭桌上,娄翰林、刘佳玉说着什么,玲玲和英子见她进来,笑着招呼:“姐,快坐下。你又在看新房子啊?咋看不够呢?”
高秀平笑了笑:“就是开心。”
娄翰林说:“秀平,快点吃吧!今儿个互助组要开会,说是要传达上级的新指示。
高秀平眼睛一亮:是不是要扩大生产?听说邻村都开始搞合作社了。
谁知道呢,娄翰林往嘴里扒了口稀饭,反正跟着党走准没错。要不是互助组,咱家哪能有钱买这新房?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是熟悉的嗓音:秀平,翰林在家吗?
高秀平的心跳突然加快了几分。她放下碗筷,三步并作两步跑去开门。门外站着个高挑的青年,浓眉大眼,是辍学回乡的高连生。他听说娄翰林辍学了,他也辍学。
连生哥!高秀平的脸不自觉地红了,吃早饭了吗?要不要进来吃点?
高连生摇摇头,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不了,我是来叫你们的。我哥说公社来了紧急通知,要咱们互助组立刻集合,有重要任务!
娄翰林一听,立刻放下碗筷:什么任务这么急?
听说是要大炼钢铁。高连生挠挠头,具体的我哥会在会上说。
高秀平匆匆扒完最后几口饭,跟着高连生和娄翰林往村口的打谷场走去。路上,她偷偷瞥了眼身边的高连生。
自从他辍学回来,整个人黑了不少,也壮实了,但眼睛里那股书卷气还在。他父亲生病,家里人多活多,缺劳力,才不得不放弃学业。
连生哥,她小声问,你知道炼钢是怎么回事吗?
高连生摇摇头:物理课上学过一点,但具体怎么操作还真不清楚。不过既然是党的号召,咱们跟着学就是了。
曲桂娥看着孩子们出去,忍不住叫住他们:“注意点,多干活,少说话哈!”
几个人都点头哈腰,笑呵呵跑出去。曲桂娥摇摇头:“这么快都成大人,我也老了。不瞎操心,管不了那么多!”
打谷场上已经聚集了互助组的大部分成员。组长高连发站在碾盘上,手里挥舞着一张纸,脸色因为激动而发红。会计曲万和在一旁拿着小本子记录着什么。
乡亲们!高连发扯着嗓子喊道,上级给我们下达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大炼钢铁!我们要学习鞍钢宪法。咋们互助组要争当先进,争取一个月内炼出第一炉钢!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高声问:组长,咱们一不会技术,二没有设备,怎么炼钢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高连发拍拍胸脯,公社派技术员来指导,咱们先建土高炉。各家各户把不用的铁器都贡献出来,作为原料。翰林读过书,就由他负责学习技术,再教给大家。
高秀平转头看向娄翰林,发现他的眼睛亮得惊人,拳头也不自觉地握紧了。
保证完成任务!娄翰林大声应道,声音里的坚定让高秀平心头一热。
散会后,互助组立刻行动起来。男人们开始在和村口不远处的空地上挖坑建炉,妇女和孩子们则挨家挨户收集铁器。高秀平挎着竹篮,和其他妇女走进一户户人家。
张大娘,您家有没有不用的铁锅、铁铲啊?国家需要钢铁建设呢。高秀平柔声问道。
满头白发的张大娘叹了口气,从灶间拿出一口生锈的铁锅:就这口锅漏了,本来想补补还能用...
大娘,等咱们炼出好钢,国家会给咱们发新锅的!高秀平接过铁锅,信誓旦旦地说。
一上午下来,她的篮子装满了各式铁器——破旧的锄头、变形的铁锹、甚至还有几把锈迹斑斑的锁头。
回到建炉的地方,她看到娄翰林正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按照技术员画的图纸,用黄土和石块垒砌一个两人高的土炉子。
娄翰林用手指了指技术员对高秀平说:“秀平,你看那是谁?
高秀平定睛一看:“这不是吴老师吗?你怎么……”
原来公社派下来的技术员就是吴永正老师。吴永正从学校辞职后就到了人民公社。
“高秀平!
吴永正看到她,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走过来,去收铁?收了多少?
高秀平把篮子递给他看:不多点,远远不够呢。
吴永正点点头:慢慢来。”
吴永正瞅着大家收集来的铁器,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有,最多的是泛着油光的铁锅。那些铁锅在阳光下堆成小山,每个凹陷处都闪着点点油光,像是无数个被摘下的月亮。
吴永正用他刚学过的知识在认真地给大家讲解炼钢的技术。娄翰林突然举手问焦炭含量问题,吴永正眨巴着眼睛说:“翰林,咱们现在是要炼钢,不是考状元。”
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吴永正对大家说:“其实我也是刚学的,我们先练练手,等掌握了技术再扩大生产。
他压低声音继续说,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但既然是党的号召,咱们必须全力以赴。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高秀平不由得被感染了:嗯!有什么我能帮忙的?
你会和泥吗?咱们需要把炉子内壁抹得光滑平整。
娄翰林、高连生还有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在建炉现场忙碌。有的主动去和泥。高秀平立刻挽起袖子,开始和泥。
娄翰林和高连生都不让她干,让她跟其他妇女一样,在旁边打个下手,怕她累着。不说倒好,说了之后高秀平偏要干,干起来格外卖力气。她要证明一下:你看看,我可比男娃子厉害多了!
她用力地搅拌着泥土和水,将它们混合均匀,再加入一些稻草增加粘性。和泥是个力气活,不一会儿她额头上就布满了汗珠,但她顾不上擦,一心只想着把泥和好。
吴永正在一旁指导着娄翰林他们垒砌炉壁,仔细地检查每一块石头的摆放位置。高连生则负责运送材料,一趟又一趟,忙得脚不沾地。
等泥和好后,高秀平开始细心地涂抹炉内壁。她用泥抹子一下一下地将泥均匀地抹在炉壁上,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高秀平抹炉壁太过投入,泥点溅到脸上像长了麻子,高连生憋着笑递手怕,结果自己转身就被门槛绊了个五体投地式忠诚。
吴永正本来是让高连生和娄翰林去抹炉子内壁,但是他们两人干起活来还没有高秀平利落。高秀萍不服气地说:“怎么样?我干的活可比你们多得多。”
原来高秀平之前跟高连勇出去垒猪圈,盘大炕,盖房子,干得活比这个复杂多了。相比之下,这点活儿轻而易举。吴永正对高秀平刮目相看,娄翰林和高连生更是在内心里跟高秀平较劲。
高秀平发现娄翰林虽然没干过重活,但学东西特别快,吴永正讲一遍,他就能记住,还能用简单易懂的话教给大家。
一周后,第一座土高炉终于建成了。炉子像个巨大的葫芦,底部有进风口,旁边连着个手拉风箱。开炉那天,几乎全村人都来看热闹。
高连生和高秀平等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收集来的铁器放进炉膛,然后点燃木柴试火。几个壮劳力轮流拉风箱,炉膛里的火越烧越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
高连发站在炉前,激动地宣布:乡亲们,今天是我们互助组历史上重要的一天!我们即将炼出第一炉属于自己的钢铁!现在,点火开灶!”
随着一声令下,几个年轻人用力拉动风箱,火苗呼呼地蹿了起来,映红了众人的脸。高秀平紧张地盯着炉口,双手不自觉地攥紧。
加炭!娄翰林指挥道,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高小女和高玉贞两姐妹抢着拉风箱,他俩互相较劲,结果把风箱拉成了手风琴,炉火忽大忽小,像在扭秧歌,烤得前排看热闹的村民集体跳起来踢踏舞,两个壮小伙及时把她们换下。
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炉子里却没有出现期待中的钢水。人群开始有些骚动,有人小声嘀咕:“是不是方法不对啊?”
吴永正皱着眉头,仔细检查着炉子和配料,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娄翰林也凑过去,和他一起研究。
高连生则不断鼓励大家:“别着急,这是头一回,肯定会遇到问题,咱们慢慢解决。”
吴永正用粉笔在地上画出焦炭与铁矿石配比图,高连生认真听着并不住地点头。娄翰林则偷偷查阅化学课本,被吴永正批评道:“娄翰林,你小子居然不相信我?”
娄翰林不好意思的地挠挠头。
高秀平帮忙把一筐筐木炭倒入炉中,热浪扑面而来,汗水很快浸透了她的衣衫。但她顾不上擦,眼睛紧盯着炉口,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当炉火熄灭,人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炉膛时,里面只有几块黑乎乎的、形状不规则的东西。
这...这是钢吗?有人小声问道。
吴永正皱着眉头,用铁棍拨弄了几下:铁是炼出来了,但含碳量太高,杂质也多,离钢还差得远。
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失望的情绪在蔓延。高连发的脸色变得难看:怎么回事?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做的!
娄翰林蹲下身,仔细检查那些铁块:可能是温度不够,还有原料太杂了。下次我们分类处理,再提高炉温试试。
高秀平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心里涌起一股敬佩。其他人都在抱怨,只有他在思考如何改进。
当晚,互助组开了总结会。曲万和会计报告说,这次炼铁消耗了三百斤木炭和近百斤铁器,但产出的铁块不到五十斤,而且质量低劣。
同志们,高连发敲着桌子,上级给我们的指标是每月一吨钢!照这个速度,我们连十分之一都完不成!从明天开始,加大力度!各家各户继续搜罗铁器,男劳力分成三班,日夜不停地炼!
会议结束后,高秀平发现娄翰林独自坐在打谷场的石碾上,仰头望着星空发呆。
翰林哥,她走过去轻声问,想什么呢?
娄翰林回过神,勉强笑了笑:我在想物理老师讲过的炼钢原理。咱们的方法太原始了,很难控制成分。
那怎么办?完不成指标,连发叔会挨批评的。
只能尽力而为了。娄翰林叹了口气,突然压低声音,秀平,你说...我们这样做真的对吗?把好好的铁器都熔了,可炼出来的东西又不能用...
高秀平心头一跳。这样的话要是被别人听见,可是要惹麻烦的。她四下看了看,确定没人,才小声回答:国家需要钢铁建设,咱们老百姓应该支持。可能...可能是我们技术还不够好。
娄翰林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但高秀平能感觉到,他心里藏着疑虑。
在这个火热的时代,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虽然前路或许充满未知,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炉中的火焰越烧越旺,映红了整个夜空,也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热情。
第二天,互助组的成员们又投入到紧张的炼钢工作中。
高秀平跟着大家继续收集铁器,这次她还跑到了邻村的王家窝屯,靠着她当年在那里当小牛倌的关系户,软磨硬泡地从村民那又收集了不少。
高秀平每每想到自己放牛的岁月,心中充满感激。五年的时光,王家窝屯的养牛户对她太好了,直到现在,那些人见了她,仍然都跟亲人一样。
王金凯是自家姐夫先不提,王金庚、王金双多次帮助自己,现在出去收铁,这些养牛户又给她很大的面子,要知道,他们本村也有任务呢。
高秀平不懂得什么人生大道理,她只知道,走过的路都没有白走。她所受的所有苦,换来如今一家人住进全村最好的大房子,一切都值了。
回到村里,她看到娄翰林正和吴永正激烈地讨论着改进方案。娄翰林提出用土办法制作一个简易的通风装置来提高炉温,吴永正一开始有些怀疑,但在娄翰林的坚持下,决定试一试。
大家一起动手,用木板和铁皮做了个大风箱,安装在高炉旁。再次开炉时,新的风箱果然让炉火更旺了。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当又一次打开炉膛,大家惊喜地发现,这次炼出的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虽然还不是合格的钢,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高连发激动地拍着娄翰林的肩膀:“好样的,翰林!继续加油,咱们肯定能完成指标!”
按照上级指示,要不断扩大产量,那只能增加设备。土高炉从一个增加到三个,日夜不停地冒着黑烟。铁器收完了,就开始拆门环、窗框;木炭不够了,就组织人上山砍树烧炭。
一天傍晚,高秀平正在新建的第三座炉子旁帮忙拉风箱,突然听见一阵吵闹声。她循声望去,看见高连勇正和几个组员争执。
这门窗铁件是才装上的,拆了房子还怎么住?高连勇红着脸争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