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阳光穿透冬日淡淡的云层,洒在汉东大地上,仿佛也试图照亮这片土地上权力更迭后略显微妙的政局。赵立春正式主政汉东,刘长生代理省长,全新的省委班子开始运转,各方目光都聚焦于此,观察着新掌舵者的第一把火会烧向何方。
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是,赵立春上任后的第一次基层调研,选择了林城。通知下发到林城市委时,李为民正在与方鹏、张建国商讨核心产业园区首批入驻企业的筛选标准。
“赵书记第一站就来林城,这信号很明确啊。”方鹏扶了扶眼镜,看向李为民。他作为古建明的秘书,对高层动向有着本能的敏感。
张建国接口道,语气务实:“既是高度重视四省联动项目,也是对为民书记和我们新班子的第一次实地检验。”
李为民神色平静,点了点头:“准备接待方案吧,要务实、精简,重点汇报项目进展和实际困难,不搞形式主义。”他深知,赵立春此行,考察项目的成分有,但考察他李为民和新班子的成分或许更重。
调研当天,车队轻车简从。赵立春没有直接去市委会议室听冗长的汇报,而是直奔四省联动项目在林城段的关键枢纽——位于城北正在紧张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施工的物流港片区。
初春的工地,寒风依旧凛冽,但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却透着一股勃勃生机。赵立春穿着普通的深色夹克,在李为民、方鹏等人的陪同下,走在还有些泥泞的工地上。他看得仔细,问得也更细。
“土地征用补偿款都足额发放到村民手里了吗?有没有遗留问题?”
“规划设计里提到的多式联运,具体衔接方案落实了没有?”
“资金流能不能跟上施工进度?省里下拨的首期款项使用有没有遇到障碍?”
他的问题直接、具体,甚至有些尖锐,显然做过功课。李为民和方鹏交替着回答,数据准确,情况熟悉,应对从容。张建国则在一旁补充着关于群众工作和施工保障的细节。
赵立春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偶尔点点头。当听到李为民提到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部分跨省协调事项推进缓慢,以及后续大规模建设资金存在缺口时,他停下脚步,看向李为民:
“为民同志,困难什么时候都会有。古书记在的时候,能帮你协调解决一部分。现在,”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要靠你们自己,也要靠省政府,靠我们省委。协调问题,我都会关注的。资金问题,长生省长那边要抓紧研究,拓宽融资渠道。但是,林城自身也要挖潜,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要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见到实效!”
这番话,既表明了支持的态度,也将责任清晰地压了下来。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强调“靠自己”,这既是要求,也是一种界限的划分。
“请赵书记放心,林城市委市政府一定迎难而上,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全力保障项目推进!”李为民沉稳表态。
调研结束后的小范围座谈会上,赵立春的讲话则更具宏观色彩。他充分肯定了林城前期的工作和四省联动项目的战略意义,强调这是“汉东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求林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当好排头兵”。但他同时也提醒,“越是重大的项目,越要注重科学决策、规范运作、风险防控”,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些话语,与古建明当年全力推动、排除万难的风格已有微妙不同,更强调稳健与平衡。李为民认真记录着,心中对这位新书记的执政风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送走赵立春一行,李为民立刻召集了方鹏和张建国。
“赵书记的态度很明确,支持,但要求更高,也更强调规矩和风险。”李为民总结道,“我们必须调整一下工作节奏和方法。方市长,政府那边,立刻组织对项目所有合同、资金流程进行一次彻底的合规性审查,确保万无一失。张书记,你牵头,加强和各区县、各部门的沟通,特别是涉及征地拆迁和利益调整的,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透,确保稳定。”
方鹏和张建国均点头领命。他们都明白,在赵立春时代,光有干劲不够,还必须要有让上级放心的“严谨”和“稳妥”。
与此同时,在省政府,代省长刘长生也开始展现其施政特点。他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四省联动项目的资金保障问题,提出了“省级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思路,要求财政、发改等部门尽快拿出具体方案。他的务实和效率,给项目推进带来了实质性的助力。
而在吕州,新任市委书记和市长迅速整合班子,展现出与高、李时期不同的和谐氛围。祁同伟抓住机会,主动向新领导靠拢,凭借其对吕州情况的熟悉和前期扎实的工作,很快赢得了信任,被委以更多重任,开始真正独当一面。
至于调任省委宣传部的高育良,则似乎暂时沉寂下来,专注于新的领域,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影响力,无人敢小觑。
汉东的政坛,在经历短暂的人事震荡后,逐渐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赵立春的平衡与掌控,刘长生的务实与效率,以及各地市在新格局下的适应与调整,共同构成了新世纪初汉东的政治生态。
李为民站在林城日益成型的新区规划图前,心中清楚,属于他的“古建明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他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和现有的班子,在赵立春和刘长生共同描绘的蓝图中,找到林城的位置,找到自己前进的道路。新程伊始,挑战依旧,但他步伐坚定,因为脚下的路,是他和无数建设者一砖一瓦铺就的,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也承载着他不容退缩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