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的深圳,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清晨的风带着恰到好处的凉意,吹得窗外的三角梅簌簌作响。客厅里,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餐桌上,映着两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和一盘煎鸡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
建军放下筷子,摸了摸微微发饱的肚子,抬头看向正在收拾碗筷的秀兰,突然开口:“今天周末,我去菜市场买点菜吧。”
秀兰的手顿了一下,手里的碗差点滑落在水槽里。她转过头,眼里满是惊讶:“你去?不用我陪你吗?”
“不用,我自己去就行。”建军摇摇头,语气平静又笃定,“在家待着也没事,出去透透气,顺便买点你爱吃的排骨,晚上做糖醋排骨。”
秀兰看着他眼底的从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要是放在几个月前,别说让他独自去人多嘈杂的菜市场,就算是小区楼下,他都要她陪着才敢勉强走走。可现在,他不仅主动提出出门,还能清晰地记得她爱吃的菜,这种转变,让她眼眶微微发热。
“好,那你慢点走,注意安全。”秀兰擦了擦手,从玄关拿起一个布制的菜篮递给他,“记得挑新鲜的青菜,排骨要选肋排,嫩一点的。”
“知道了。”建军接过菜篮,背上简单的帆布包,转身打开门。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脚步轻快,没有了以前的沉重和迟疑。
走出小区大门,街角的早餐摊正冒着热气,油条的酥脆香气、豆浆的醇厚香味混杂着摊主的吆喝声,构成了最鲜活的市井画面。以前路过这里,他总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捂住耳朵,觉得这些声音像针一样扎得他难受。可今天,他却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下看了一会儿——穿着蓝色围裙的摊主熟练地翻着油条,顾客笑着接过早餐,几句简单的寒暄,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他沿着人行道慢慢走,穿过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就到了附近的菜市场。刚走进市场大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就涌了过来:“新鲜的青菜,刚从地里摘的,三块钱一把!”“排骨便宜卖了,今天刚杀的猪,保证新鲜!”
这些曾经让他烦躁不安的声音,此刻听来却格外亲切。他提着菜篮,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眼神平静地打量着摊位上的蔬菜、肉类,像个熟练的家庭主妇。
走到青菜摊前,摊主是个中年阿姨,笑着招呼:“小伙子,买点青菜不?今天的油麦菜特别嫩,炒着吃、涮火锅都好吃。”
建军停下脚步,学着秀兰以前的样子,伸手拿起一把油麦菜,捏了捏菜叶,感受着鲜嫩的触感:“阿姨,这油麦菜怎么卖?”
“三块钱一把,给你算便宜点,五块钱两把。”阿姨热情地说。
“行,给我来两把。”建军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扫码付款。以前他根本不敢和陌生人对视,更别说这样自然地讨价还价,可现在,他觉得这简单的交流,满是生活的温度。
接着,他又走到肉摊前,指着肋排说:“老板,给我来一斤肋排,麻烦剁小块一点。”
肉摊老板爽快地应着,拿起排骨称重、剁块,动作麻利:“小伙子,今天这排骨新鲜得很,回家做糖醋排骨最合适不过了。”
“嗯,我爱人爱吃。”建军笑着回应,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老板把剁好的排骨装进袋子里递给他:“保证好吃,不好吃你下次来找我!”
“谢谢老板。”建军接过排骨,放进菜篮里,又买了些土豆、西红柿,才提着满满一篮菜往回走。
阳光穿过菜市场的顶棚,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菜篮,脚步却依旧轻快。路过水果摊时,他看到新鲜的橘子,想起秀兰爱吃,又停下来买了一袋。
回到小区,遇到下楼遛狗的张阿姨,对方笑着问:“建军,买菜回来啦?这菜篮真沉,买了不少好东西啊。”
“阿姨好,买了点排骨和青菜,晚上给秀兰做糖醋排骨。”建军停下脚步,笑着回应,还扬了扬手里的菜篮。
张阿姨欣慰地点点头:“这就对了,多出来走走,多做点家务,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
和张阿姨告别后,建军回到家。秀兰正在客厅打扫卫生,看到他提着满满一篮菜回来,赶紧迎上去:“买了这么多?累不累?快坐下歇会儿。”
“不累,都是你爱吃的。”建军把菜篮放在厨房的台面上,一一拿出来摆放好,“排骨买了肋排,青菜买了你爱吃的油麦菜,还买了橘子。”
秀兰看着台面上整齐摆放的食材,眼眶又一次红了。她走上前,轻轻抱了抱他:“辛苦你了。”
“不辛苦。”建军拍了拍她的后背,语气很轻,却带着满满的暖意。
一周后的复诊日,建军背着帆布包,独自来到康宁医院。他熟练地走到自助挂号机前,插入医保卡,点击“精神科复诊”,输入就诊卡号,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犹豫。
候诊区里,坐着不少和他一样前来复诊的患者。以前他来这里,总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怕别人看出自己的“不一样”,总是低着头,缩在角落里。可今天,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平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偶尔有人咳嗽、小声交谈,他也只是淡然处之。
“请32号李先生到三诊室就诊。”电子屏上跳出他的挂号,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从容地走进诊室。
张医生看着他的病历记录,又询问了他最近的睡眠、饮食和情绪状态,笑着说:“恢复得很不错,情绪稳定,睡眠也规律。下个月再来复查。”
“好,谢谢张医生。”建军点点头,认真地听着张医生的叮嘱,时不时点头回应,还主动说起自己最近的变化:“我现在能自己去菜市场买菜,还开始学习新的技术,感觉状态越来越好了。”
“这就对了,多融入生活,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你的康复很有帮助。”张医生赞许地说,“继续保持,不用有太大压力,顺其自然就好。”
从诊室出来,建军独自去药房拿药,看着药师递过来的药盒,他没有了以前的抗拒,反而觉得这是自己康复路上的“阶段性伙伴”。
回到家,他把药盒放在书桌的角落,对正在做饭的秀兰说:“秀兰,以后复诊我自己来就行,你不用再陪我了,我现在完全可以自己处理。”
秀兰端着菜从厨房走出来,看着他自信的样子,笑着点点头:“好,那你自己多注意,有什么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
其实,秀兰早就开始偷偷找工作了。看着建军的状态越来越稳定,能独自出门、复诊,甚至能主动承担家务,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不想再在家待着,想重新找份工作,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也想找回自己的价值。
没过几天,秀兰就找到了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上班第一天,她心里还有些忐忑,担心建军一个人在家会不舒服。可下班回家,推开门的瞬间,她就被眼前的景象暖到了。
客厅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摆着两菜一汤:一盘清炒油麦菜,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碗排骨冬瓜汤,都是她爱吃的家常菜。建军系着围裙,正在厨房收拾碗筷,听到开门声,转过身笑着说:“你回来啦?快洗手吃饭,菜刚做好,还热乎着呢。”
秀兰放下包,走到餐桌前,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是她复工后第一次下班回家就有饭吃,以前都是她早早起床做好饭,再去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做饭、收拾家务。可现在,建军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为她做饭,这个家,终于不再是她一个人在支撑,终于有了“双向奔赴”的模样。
“怎么哭了?是不是工作不顺利?”建军赶紧走过来,递上一张纸巾,语气里满是担忧。
“没有,是高兴的。”秀兰擦了擦眼泪,笑着说,“谢谢你,建军。”
“谢我干什么,咱们是夫妻,本来就该互相照顾。”建军坐在她对面,看着她吃饭,眼里满是温柔,“以后你上班辛苦了,晚饭我来做,你回来就能吃热乎的。”
秀兰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西红柿炒鸡蛋,鸡蛋金黄松软,西红柿酸甜可口,是她熟悉的味道。她一边吃,一边和建军聊着工作上的趣事,聊着菜市场的物价,聊着女儿梦梦的工作情况。餐桌上的灯光暖暖的,映着两人的笑脸,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幸福的气息。
吃完晚饭,建军主动收拾碗筷,秀兰坐在沙发上看着他忙碌的背影,心里充满了踏实的暖意。她知道,建军的康复之路还很长,但此刻,看着他从容地融入生活,看着这个家重新充满烟火气,她坚信,只要他们一起努力,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窗外的夜色渐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星星一样散落在黑暗里。客厅里,两人依偎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喜剧节目,偶尔传来阵阵笑声。那些曾经笼罩在这个家里的阴霾,早已被这浓浓的烟火气和双向奔赴的温暖,一点点驱散,留下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