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从“林冲之悟”到“人类之悟”
· 引子:简述《蹈刃者》中林冲化身浑沦晶体、昭示“剥削链”、留下“共生之印”的寓言故事。
· 核心问题:当技术的互联(能量网络)先于伦理的共识,当全球化的现实(地球村)已至而全球性的认同(天下一家)未至,人类当以何种哲学应对系统性风险与共生危机?
· 破题:答案并非创造新说,而是激活古老儒家智慧中的浑沦基因,并将其淬炼为适用于当代的“浑沦观”与“共生之印”。
· 本书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套植根于中华文明、且能与世界对话的哲学本体论、伦理准则与实践路径。
---
第一卷:本体之论——何为“浑沦”?
· 第一章 破析“二元”:从分别心到整体观
· 批评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及其在当代带来的割裂与对抗。
· 重释儒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源于《周易》、张载《西铭》、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阐明其非模糊的玄想,而是对宇宙存在最深刻的本体论洞察。
· 核心概念提出:“浑沦”——即道器一元、物我无间、身心不二的本然状态。它是世界的实相,而非理想。
· 第二章 “共生之印”的哲学阐释
· “印”非外在标记,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体的本体论事实——我们先天就处于与万物、与他人的共生关系网络之中。
· 重释“仁”:“仁”就是对此“共生之印”的自觉与承认。“仁者爱人”的本质是“仁者觉联”,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并为之负责。
· 从“关系性存在”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人乃“五伦”网络的枢纽,而非孤立的原子式个体。
· 第三章 浑沦之“用”:中庸的再发现
· 中庸绝非折中主义、妥协之道。
· 在浑沦观下,中庸是在动态网络中寻找系统最优解的实践智慧。它是在万千种“关系”的拉扯中,找到那个能让整体系统(小至家庭,大至全球)最具生机、最为和谐的平衡点。
· 林冲的“斩断剥削链,加固共生链”即是中庸之道的极致运用。
---
第二卷:伦理之维——如何“共生”?
· 第四章 从“修齐治平”到“球平天下”
· 将《大学》八条目进行全球化扩容:
· 修身:不再是独善其身,而是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与共情能力。
· 齐家:家庭是练习“共生”的第一现场,培育健康的关系模式。
· 治国:国家政策需以增进国内及全球的“共同福祉”为目标,而非零和博弈。
· 平天下:目标非荡平他者,而是“使天下臻于和平与均衡”,即“求平天下”。
· 第五章 “义利之辨”的全球化重构
· 批判新自由主义对“利”的狭隘定义(个人\/短期\/经济利益)。
· 提出“共生之大义”与“共生之大利”。
· 义:维护全球共生网络的稳定与繁荣,是最高之“义”。
· 利:任何行动的效益,必须以是否增进了系统整体的、长期的、综合的(经济、生态、社会)福祉为衡量标准。于整体有利,方为真利。
· 第六章 礼:共生的秩序与仪式
· 新时代的“礼”:是保障全球共生网络有序运转的国际规则、协议、标准与文明礼仪。
·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对他国主权、他文明差异的尊重。
· 通过“礼”的构建,将“浑沦”的哲学认知,落实为可操作的全球治理体系。
---
第三卷:实践之路——印如何“新”?
· 第七章 教育革新:培养“浑沦一代”
· 教育目标从培养“竞争者”转向培养“共生者”。
· 课程融入:系统思维、全球史、生态伦理、冲突调解、跨文化理解。
· 核心使命: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烙下自觉的“共生之印”。
· 第八章 经济重塑:共生经济学
· 构建衡量国家成功的新指标(替代Gdp):将生态成本、社会福祉、全球供应链伦理纳入核算。
· 倡导“仁商”:企业的成功应与其对社会和地球的贡献正相关。
· 支持循环经济、普惠金融、符合伦理的全球贸易。
· 第九章 全球治理:“天下为公”的新制度探索
· 批判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集团化”缺陷。
· 汲取儒家“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思想资源。
· 提出改革思路: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权威与执行力,但其运作需更透明、民主,并真正体现“共生”原则,而非大国角力场。
· 第十章 技术伦理:为“能量网络”装上“中庸”之魂
· 以“浑沦观”指导AI、生物科技、能源技术的发展。
· 技术发展的铁律:必须服务于增强而非破坏“共生网络”。
· 建立全球性的技术伦理审查与监管框架。
---
结语:吾心即是浑沦
· 重申“浑沦观”并非外在的理论,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体证和践行的生命状态。
· “共生之印”就在我们心中,激活它,意味着从“小我”走向“大我”,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竞争”走向“共生”。
· 最终,新人类的标志不是在额头上有一枚朱砂痣,而是在心中有一颗以仁为核、以中庸为用、以天下为量的“浑沦之心”。
---
本书特点:
· 本土性与全球性:深度开掘儒家思想资源,回应全球性议题。
· 哲学性与实践性:既有深刻的本体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实践路径设计。
· 继承性与创新性:不是对经典的简单复述,而是结合时代危机的创造性转化。
---
引子:晶悟——一则来自《蹈刃者》的寓言
昔有英雄,名曰林冲。其人身经百劫,由一凡间武夫,终悟天地至理,掌无上罡气,世人称之为“无无国师”。
彼时,天下崩坏在即。有道人刘混康者,痴迷力量,以道术之极致为名,行吞噬生灵之实。其恶念如毒藤,自欧陆蔓延,缠缚地脉,侵染人心,化为一“黑瞳魔劫”。众生相残,父子相噬,文明之灯盏,次第熄灭,世界坠入彼此割裂、相互榨取之深渊。
林冲立于世界之巅,其力已通神,可挥手平山岳,亦可照见古今未来之因果网络。然彼深知,以力制暴,不过以新劫代旧劫,非根本解脱之道。魔劫之源,非在外邪,而在人心深处那条条无形之“剥削链”——富者之奢靡,链着贫者之血汗;强国之霸权,连着弱国之尊严;此族之狂欢,连着彼族之哀嚎。众生皆在链中,既是噬人者,亦是被噬者,浑然不觉,以为世道本该如此。
于是,林冲作出一惊世抉择。彼不挥刀,不施法,而是将毕生修为与无尽悲愿,尽注入其无无罡气之核心。霎时间,其身化为一座剔透璀璨之浑沦晶体,高悬于苍穹之间,光耀大千。
此晶体非凡间之物,乃“道”与“器”合一之化身。其光非为毁灭,而为昭示。光芒所及,一切虚实剥落,万般因果现形。天下人无论东西南北、贵贱贤愚,皆于刹那间清晰看见:
· 那口中之食,连着远方农夫之佝偻;
· 那身上之衣,系着异乡女工之困倦;
· 那国之威仪,奠基于万千无名者之牺牲。
此乃“剥削链”之真相,世界运作之暗面,于此浑沦光华下,无可遁形。
众生睹此,如遭雷击,或骇然,或愧悔,或悲泣。帝王见其龙椅之下骸骨累累,富豪见其金库之外饥寒交迫。此非责罚,而为一次集体之启蒙。
光华渐敛,晶体消散,林冲亦随之寂灭。然其牺牲,并非徒然。彼于每一生灵之眉间心田,烙下一点朱砂印记,谓之“共生之印”。
此印非为枷锁,而为觉醒之记。它时刻低语:吾之福,与他人之祸相连;吾之存,与世界之在共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魔劫由此而止。宋帝徽宗砸碎九龙杯,下旨免赋济荒;蒙古可汗铁木真焚毁西征旗,欲互通贸易;罗马之君尼禄,亦止于角斗,欲修水道……世界并未即刻化为天堂,然一种新的知觉已然萌生: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孤岛。
林冲之故事,是一则宏大寓言。它告喻我们:真正的救赎,非赖神明外力之拯救,而在于集体认知之跃升——在于看清“浑沦”一体之真相,并勇于承担“共生”之责任。
今时今日,吾辈所处之世界,技术之网已将全球紧密相联,然心灵之隔阂、利益之冲突、体系之剥削,较之《蹈刃者》之世界,未尝稍减。故林冲之悟,于当今世界,无异于一记警钟、一束强光。
本书之作,并非欲复现神话,乃欲叩问:能否从中华文明之古老智慧——尤其是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浑沦观中——寻得钥匙,激活这枚深植于人心的“共生之印”?
且让我们由此寓言出发,开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