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烛火通明。李恪看着崔芷柔呈上的奏疏,以及附带的各项证据——被篡改的正本清单、原始的草稿、浸湿的勘验记录(尤其那个模糊的“苏”字与三角符号)、王司簿的初步供词,以及玄影随后补充的关于钱姓内侍与永嘉郡王旧仆接触的密报。
他的脸色,在跳动的烛光下,看不出喜怒,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寒意凛冽,如同结了冰的深潭。
贡品清单被篡改,意图构陷尚宫,其心可诛!更令他震怒的是,此事背后,竟隐隐牵扯到已被清算的永嘉郡王余孽,甚至可能波及后宫妃嫔!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奏疏轻轻搁在案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笃,笃,笃……每一声,都像敲在殿内侍立之人的心尖上。
“玄影。”
“臣在。”玄影的身影如同鬼魅般出现。
“那个钱姓内侍,‘荣养’在何处?”
“京郊五十里,一处皇庄。”
“‘请’他回来。朕要亲自问问,他是如何‘年老体衰’的。”李恪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
“是!”
“还有,”李恪目光扫过那浸湿的记录,“查清楚,档房失慎,是意外,还是人为。所有经手过这批宝石文书的人员,包括内侍省、尚宫局、乃至可能接触到的任何宫人,给朕细细地筛一遍!”
“遵旨!”
玄影领命而去。李恪独自坐在殿中,良久,他起身,走到那盆罗汉松前。松影沉沉,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他早知道将她置于这个位置,会让她成为众矢之的。但他没想到,这些人的手段如此龌龊,如此迫不及待!若非她心细如发,洞察入微,此次恐怕真会被他们得逞!
想到她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人构陷,可能因此获罪,可能……李恪胸中那股压抑的怒火便灼灼燃烧起来。这已不仅仅是朝堂倾轧,后宫争斗,这是触碰到了他绝不容许任何人触碰的底线!
他回到书案前,提笔,却并非批阅奏疏。他在一张空白的诏书上,缓缓写下两个字:
“正名。”
然后,他将这张只写了两个字的诏书,置于一旁,用镇纸压好。
他在等。等玄影带回更确凿的证据,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两日后。
玄影带回的消息,印证了李恪最坏的猜想。钱姓内侍“招认”,是受永嘉郡王昔日一名心腹指使,利用职务之便,在勘验时做了手脚,并买通王司簿在誊录时篡改清单,目的便是借贡品之事,挑起事端,构陷备受圣眷的崔尚宫,若能因此动摇陛下对尚宫局的信任,甚至牵连更深,则更好。至于那个模糊的“苏”字,经查,是当初勘验时另一名小内侍所注,意指宝石色泽存疑,需请“苏司珍”(内侍省一名负责鉴别珍宝的女官)复核,与苏德妃并无直接关联,只是被幕后之人巧妙利用,混淆视听。
而档房“失慎”,确系人为,是另一名被收买的内侍故意为之,意图销毁原始勘验记录。
铁证如山!矛头直指永嘉郡王残余势力!
李恪看着玄影呈上的供词,脸上最后一丝温度也消失了。
“传旨。”他声音冰冷,如同数九寒天的风,“永嘉郡王余党,冥顽不灵,竟敢窥伺宫闱,构陷女官,罪加一等!所有涉案人员,无论主从,一律处斩,家产抄没!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继续深挖严查,务必将其党羽一网打尽,绝不姑息!”
这道旨意,如同雷霆,再次震慑朝野。永嘉郡王案余波未平,又起波澜,且直接牵扯到宫廷,陛下对此事的震怒与肃清决心,可见一斑。
紧接着,李恪拿出了那张只写了“正名”二字的诏书,亲自提笔,在其后续写:
“尚宫局尚宫崔氏芷柔,秉性忠贞,才识敏慧,恪尽职守,明察秋毫。今于贡品核查中,洞悉奸邪,肃清宫闱,功在社稷。特赐玉璧一双,金如意一柄,以彰其功,以正其名。望内外臣工,宫闱上下,皆以崔尚宫为楷模,各安其位,共保清明。钦此。”
这道明发宫廷乃至前朝的诏书,不仅再次重重褒奖了崔芷柔,更是以最正式的方式,为她此次化解危机“正名”!将她“秉性忠贞”、“才识敏慧”、“恪尽职守”、“明察秋毫”的形象,牢牢树立起来。同时,也严厉警告了那些蠢蠢欲动之人!
诏书下达,漪兰殿内再次摆满了赏赐。玉璧温润,金如意璀璨。
崔芷柔跪接旨意,神色平静如常。她知道,这道诏书,不仅仅是对她功劳的肯定,更是陛下对她最坚定的支持与回护。他将她从这次阴谋的漩涡中心,彻底托举出来,置于阳光之下,受万目瞻仰,也让那些暗处的冷箭,再也难以轻易射向她。
“臣,谢陛下隆恩。”她叩首,声音清晰。
而淑兰殿内,苏德妃听闻这道诏书,气得直接摔了手中的药碗。她本想借刀杀人,即便不成,也能给崔芷柔添些堵,却没料到陛下反应如此迅疾猛烈,不仅迅速查清了真相,还借此机会再次为崔芷柔大张旗鼓地“正名”,反而让那小贱人声望更隆!更让她心惊的是,陛下对永嘉郡王余党的清洗如此酷烈,难保不会……她不敢再想下去。
帝心明断,雷厉风行。
梅影正名,光耀宫闱。
经此一事,崔芷柔在宫廷中的地位,已无人能够撼动。她不再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隐藏锋芒的女官,而是真正成为了内廷中一股举足轻重、深受帝眷的力量。
夜色中,她站在漪兰殿的院子里,仰头望着星空。腰间那枚“清恒”玉佩,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她知道,前方的路依然不会平坦。但经过此次风雨洗礼,她的根扎得更深,她的梅魄,也淬炼得更加坚韧晶莹。
她轻轻抚过玉佩上的梅纹,唇边泛起一丝清浅而坚定的笑意。
这乱局,她已看得更清。
这前路,她将走得更加从容。
而那道来自紫宸殿的、名为“正名”的诏书,如同最亮的星辰,照亮了她脚下的路,也昭示着,在这九重宫阙之内,帝心所向,便是梅影所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