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展结束后的周一清晨,苏辰的书包挂绳上坠着枚铜质徽章——“非遗小传承人”六个字刻得力道十足,边缘绕着圈极小的向日葵纹样,是顾?盯着银匠铺做了三天的成品,背面还錾着苏辰的名字,挂绳选了不磨脖子的藏蓝色棉绳。他刚跨进教室门,同桌林晓就举着发烫的手机扑过来:“苏辰!你火了!#非遗小传承人苏辰# 冲同城热搜第三了,评论都刷爆了!”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苏辰脸上,是他在文旅展发言的片段:站在三米宽的向日葵挂毯前,攥着画满小太阳涂鸦的发言卡,念到“念念的星星向日葵”时,特意侧身让镜头对准挂毯中心——那片花瓣上的星星纹歪歪扭扭,却是全场最亮的焦点。评论区里,玩家的应援刷成金色海洋,更扎眼的是家长留言:“我家娃吵着要学苏绣,说要做‘辰辰同款传承人’”“求开放亲子体验课,想带孩子摸摸老绣线的温度”“玄州一中家长报到,支持把非遗搬进课堂”。
苏辰的耳尖红得能滴出血,指尖却无意识攥紧了书包上的铜徽章,边缘硌得手心发紧——不是怕被围观,是突然想起答应念念的事:“等上了热搜,就把截图打印出来,贴满庇护所活动室的墙”。他慌忙把手机往同桌怀里塞,刚要开口借打印机,班主任抱着个鼓囊囊的牛皮信封走进来,信封上的校徽压得整整齐齐:“苏辰,这是全市十八所中小学的邀请函,都请你去做非遗分享讲座。”最上面一封烫金信封格外显眼,是玄州城第一中学的,落款处是校长的亲笔签名。
同一时间,向阳工坊的酸枣木门被推得“吱呀”响,曼妮抱着计算器坐在收银台后,手指按得飞快,屏幕上的数字还在往上涨:“晚晚姐,一上午三十七个体验课预约,八个学校要定制非遗校本课程,连邻市的文化馆都来电话了!”她指着堆到窗台的快递盒,“这些是玩家寄的‘传承礼’,有苏州老绣娘的真丝线,有刻着缠枝莲的红木绣绷,还有个阿姨寄了她奶奶的针插,里面还留着半根民国绣线。”
苏晚正用棉纸小心翼翼包着那只旧针插——梨木底座磨得发亮,上面嵌着颗掉了漆的铜钉,孔雀蓝绣线脆生生的,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光泽。旁边摆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寄针插的玩家发来的:穿蓝布衫的姑娘坐在织布机前,手里捏着和针插同款的绣线。“晚晚,”张姐举着张手绘图纸走进来,手腕上的新护腕绣着“传承”二字,针脚比苏晚的还匀,是学员小桃连夜绣的,“我和几个姐妹合计着,在工坊隔个‘老物件展示角’,把这些玩家捐的宝贝摆出来,让来体验的人知道,苏绣的针脚里,藏着几代人的温度。”
张姐的声音突然低下去,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织布机图案:“我联系上老街坊王奶奶,她家里有台民国的老织布机,说要捐给我们——那是她陪嫁的物件,当年靠这台机子养活了全家。可……”她往工坊门口瞥了眼,一台缠着麻绳的老织布机正卡在门框处,宽出半尺进不来,“机子太大,咱们现在的地方连转身都难,新订的五十个绣绷堆在走廊,学员们练活都得侧着身走。”
苏晚的心猛地一跳——她早被“挤”得发愁:二十个学员的绣架挨得密不透风,体验课只能在院角搭临时帐篷,上周下雨,绣线被淋得发潮,心疼得她半夜起来烘线。顾?昨天陪她跑了三家场地,不是租金贵到离谱,就是位置偏得连公交都到不了。“我正想跟你说扩建的事,”苏晚走到窗边,看着院角蜷着的织布机,“顾?说,想找个能容下老机子、能开体验课的地方,做成‘非遗体验基地’,可合适的场地太难找。”
话音刚落,顾?的黑色轿车就停在门口,陈默抱着个红绸封的文件袋跟在后面,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有好消息,”顾?把文件袋塞进苏晚手里,指尖带着外面的凉意,“文旅局特批了城西老纺织厂的闲置厂房,市中心位置,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带两百平的院子,租金全免,我们只负责修缮。”苏晚掀开红绸,玄州城文旅局的鲜红印章盖在文件首页,下面是她和顾?三个月前提交的“非遗基地申请”——原来他早悄悄在筹备。
苏晚翻到平面图,眼睛亮得像星星:宽敞的生产车间能摆下三十个绣架,带阳台的办公室刚好做接待室,两百平的院子画着向日葵花圃的标注——是顾?特意加的。“唯一的坎,”顾?指着图纸上的产权分割线,“厂房产权分两块,文旅局占七成,剩下三成属于私人业主,对方想拆了建商品房,已经跟文旅局磨了半个月。”
“私人业主是赵宏远!”曼妮突然拍着桌子站起来,扫码枪都被震得跳了跳,“就是偷记账本的文创店老板他表哥,做房地产的!”陈默立刻补充:“他上周就派工地的人去老纺织厂拍照,玩家‘护城小兵001’的监控截图都发来了——他知道我们要抢场地,故意抬价压我们,还放话‘要是向阳工坊敢抢,就别想在玄州城立足’。”张姐攥着护腕的手青筋凸起,却刻意挺直腰板,站到苏晚身边:“我们好不容易熬到现在,绝不能让他毁了大家的心血。”
苏晚反手握住张姐的手,指腹抚过她护腕上的“传承”二字——针脚扎实,像张姐的性子。“别慌,”她的声音稳得像定海神针,“我们有文旅局的支持,有玩家的助力,还有这么多等着上体验课的孩子,理在我们这边。”她转向顾?,眼神里是并肩作战的信任:“需要准备什么?产权证明、修缮方案,还是……”
“一场‘非遗价值论证会’,三天后开,”顾?翻开随身的笔记本,上面的计划列得密密麻麻,“评审团有文旅局、规划局的人,还有市民代表。我们要证明,把厂房做成非遗基地,比建商品房的社会价值大百倍。”他顿了顿,拿出手机晃了晃,“省非遗协会的专家我已经联系好了,李姐也答应带老绣娘来做技术支撑,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工坊瞬间变成“作战指挥部”:苏晚带着李姐整理“传承档案”,文件夹封面是学员们手拉手的合影,里面既有老绣娘的技法笔记,也有学员从“抖针”到“成绣”的对比照;张姐领着几个学员去老纺织厂拍素材,相机里存下旧机器的齿轮、墙上“自力更生”的红标语,还有阳光透过厂房天窗洒下的光柱;曼妮在“向阳小镇”开了直播,标题就叫“筑梦新坊,邀你助力”,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厂房改造征集令。
苏辰放学冲进工坊时,直播在线人数已经破了十万。屏幕上的改造方案刷成了花:玩家“小太阳”设计了“老机新用区”,把织布机改成互动体验台;“护城小兵001”提了“虚实联动”——玩家在游戏里设计的纹样,能通过全息投影投到厂房墙面上;还有人画了“向日葵迷宫”,说要在院子里种满油葵,让孩子们在花海里学绣活。曼妮举着手机冲他喊:“辰辰,玩家都在等你出主意呢!”
“辰辰哥哥!”“护城小兵001”的头像顶着金色皇冠跳动,“我们玩家组了‘非遗宣传队’,把老纺织厂的历史做成了h5,里面有张‘时光对比图’——民国纺织女工、现在的绣娘学员、未来的小传承人,转发量已经破五十万了!”她顿了顿,发来个文件,“这是我们联系的媒体名单,明天一早就去厂房拍纪录片,保证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故事!”弹幕瞬间被“向阳同心,守护非遗”的口号刷屏,金色的虚拟向日葵在屏幕上开得热烈。
苏辰的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个折得整齐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十八所学校的联系方式,每所学校后面都标着备注——“一中有非遗兴趣班”“二小困境儿童多”“实验学校有国际部,能传非遗故事”。“我有主意,”他的声音带着点小兴奋,“我去联系这些学校的校长,让他们当市民代表去论证会!”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和一中校长的聊天记录,“我昨天提前打了电话,校长说全力支持,还会带学生代表去!”
顾?走过来,指尖轻轻揉了揉他的头发——比刚认识时蓬松了不少,是孩子长开的样子。“这个主意比我想的还周全,”他的眼里满是欣慰,“辰辰,你现在不只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工坊的‘小军师’了。”苏辰的脸一红,却刻意挺直了腰板,攥着手机的手更紧了——他再也不是那个躲在姐姐身后、连发言都怕的小孩,现在能和大家一起,守护这个“家”了。
论证会当天,老纺织厂的院子里挤满了人。评审团坐在临时搭的长桌后,桌上摆着苏晚准备的“传承档案”;赵宏远带着四个西装革履的律师坐在对面,把厚厚的投资计划书“啪”地拍在桌上,金表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我投资五个亿建商品房,年税收能增两千万,还能带动两百人就业!”他瞥了眼站在苏晚身边的张姐,语气带着不屑,“她们这所谓的非遗基地,撑死了养活二十个人,能创造什么价值?”
苏晚没接话,抬手点开身后的投影屏——玩家制作的纪录片开始播放:镜头先扫过文旅展上的向日葵挂毯,再切到庇护所的活动室,念念正握着钝头针绣花瓣;最后画面落在老纺织厂的织布机前,张姐的手抚过木纹,画外音是她的声音,带着点哽咽却很坚定:“这台机子,我奶奶用它织过布,我想让现在的孩子也知道,布不是从商场来的,是一针一线、一梭一织做出来的,就像勇气,是慢慢攒起来的。”
李姐接着站出来,手里举着苏辰设计的纹样手稿,纸边都翻卷了:“我们的非遗基地有三个计划:一是开免费体验课,优先收困境儿童和家暴庇护所的孩子;二是和十八所学校合作校本课程,让非遗进课堂;三是建数字化库,把老绣娘的技法录下来,传给后人。”她指着手稿上的“歪脖子向日葵”,“这是苏辰术后画的第一幅纹样,当时他连笔都握不稳。非遗不只是手艺,是能让人重新站起来的希望,这是钱买不到的。”
赵宏远的律师刚要起身反驳,一中校长突然举起手,声音洪亮:“我们学校有三百二十名学生报名了向阳工坊的体验课,还有五十个孩子组成了‘非遗宣讲队’。”他侧身让开,身后的学生代表举起十几块画板,上面是孩子们画的“未来非遗基地”——向日葵花圃绕着织布机,绣架前坐满了笑盈盈的小朋友,“非遗能教孩子专注、耐心,教他们尊重传统,这些是商品房换不来的社会价值。”
这时,苏辰抱着个鼓囊囊的信封走上台,信封上贴着张念念画的小太阳。“这是五百二十七封来信,来自全市的小朋友,”他的声音有点发颤,却站得笔直,“有个小朋友说,要学苏绣给妈妈绣围巾;有个聋哑小朋友画了幅向日葵,说要绣成挂毯送给无声世界的伙伴。”他抽出最上面一封信,字迹歪歪扭扭,是念念的:“辰辰哥哥,我要在新工坊绣最大的向日葵,花瓣上绣满‘谢谢’,送给所有帮我们的人。”
评审团的人传阅着信件,文旅局局长的眼镜片都沾了水汽。他放下信,看向脸色铁青的赵宏远:“赵总,五个亿能建商品房,但建不出文化传承,买不来孩子们的希望。”规划局代表跟着点头:“老纺织厂是玄州的工业遗产,和非遗结合,才能让老建筑活起来,这是最珍贵的价值。”旁边的市民代表也附和:“我们支持非遗基地,想带孙子来学绣活!”
赵宏远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律师在他耳边急声低语,他猛地拍桌站起来,西装扣子都崩开了一颗,却一句话也说不出,转身摔门而去,连投资计划书都忘了拿。评审团最终全票通过:老纺织厂厂房,正式交由向阳工坊改造为非遗体验基地。院子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直播屏幕上的虚拟烟花炸成金色花海,玩家们的欢呼透过手机传过来,和现场的笑声混在一起,震得老厂房的窗户都嗡嗡响。
当晚,“向阳小镇”的系统公告闪着金色光晕:【全服任务“筑梦新坊”圆满完成!奖励:老纺织厂虚拟重建权限,玩家可同步参与基地数字建模,解锁“非遗传承人”专属称号】。在线人数瞬间破百万,玩家们涌进虚拟厂房,有的在设计绣房格局,有的在种虚拟向日葵,连玄玉印都化身为Npc,站在门口发“基建礼包”。
苏晚和顾?站在工坊院角,看着手机里的虚拟场景——玩家建的向日葵花圃和他们规划的一模一样,连绣房的窗户都设计成了花瓣形状。“明天就动工,”顾?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暖意,“我找了文物修复的施工队,保留厂房的老梁和天窗,只做加固和翻新,老织布机就放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
“姐!顾叔叔!”苏辰举着幅画跑过来,上面是念念刚画的新工坊,门口站着所有人——苏晚、顾?、张姐、学员们,还有举着针的小朋友,“念念说明天要去厂房,在第一块砖上画向日葵!”张姐和学员们也走过来,每个人手里都捧着绣了一半的挂毯,针脚里绣着“希望”“传承”“向阳”,最中间是苏辰设计的“一家人”纹样。
月光洒在工坊的酸枣木门牌上,“一家人”的针刻纹样镀上了银辉。苏晚突然想起刚开工坊的那天,二十个学员缩在小屋里,绣线都凑不齐,她和顾?冒雨跑销路,鞋子上全是泥。而现在,老纺织厂的方向亮着灯——施工队在做前期清理,灯光像一盏盏小太阳,照亮了布满老木纹的门框。她手里的“传承档案”沉甸甸的,里面是针脚,是故事,是无数人的同心。
“针承旧韵,筑梦新坊,”顾?轻声念出苏晚拟的新工坊标语,指尖划过她的发顶,“这不是一个人的基地,是所有人的‘向阳之家’。”苏晚点头,看向远处的灯光——那里有老织布机的等待,有玩家的虚拟助力,有孩子们的向日葵,还有非遗传承的未来。风里带着向日葵的香气,她知道,新的征程才刚起步,而这条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手拉手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