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内部多轮打磨,“桃源药旅”精品体验路线终于迎来了首批正式游客。这是一个由县旅游局协助组织的、由二十余名注重养生的都市白领和退休教师组成的体验团。消息传来,合作社上下既兴奋又紧张,如同即将迎接一场大考。
清晨,阳光洒满山谷,空气清新。合作社门口,“桃源印记”的旗帜迎风招展。林晚、张维、福伯、巧婶等人早早等候,水生、小辉等学堂优秀学员作为助理和讲解员,身着统一工装,精神饱满。客车缓缓驶入村口,游客们带着好奇与期待走下车来。
“欢迎来到桃源村!”林晚作为总协调,致上简短的欢迎词。随后,队伍按照预定方案,由张维和福伯带队,向药田进发。
药田观光是第一站。面对整齐划一、生机勃勃的有机药田,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小辉作为此站讲解员,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开始讲解。他结合学堂所学,从土壤改良讲到生态防治,语言虽略带青涩,但数据准确,态度真诚。当讲到福伯发现灵泉的往事时,他巧妙地将传说与科学验证结合,引得游客阵阵赞叹。一位退休老教师满意地点头:“小伙子讲得不错,有科学有故事,听着长知识!”
第二站是清溪村的古法炮制工坊。周支书亲自上阵,演示如何用传统工具对黄精进行九蒸九晒。游客们被古朴的工艺和弥漫的药香所吸引,纷纷动手体验切片、捣药,气氛热烈。巧婶则在一旁讲解着每一步工艺对药效的影响,将枯燥的工序讲得生动有趣。
最后一站是柳林村的生态民宿。赵大姐带领家人,早已备好了丰盛的药膳午餐。菜肴不仅色香味俱全,每道菜还附有一张精致的卡片,说明所用药材和养生功效。游客们围坐一堂,品尝着美食,交流着上午的见闻,满意度写在脸上。
整个流程衔接顺畅,体验丰富,超出了游客的预期。回程时,游客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好评,并主动添加了“桃源印记”的线上店铺关注,表示会回购产品并推荐给朋友。
首战告捷的喜悦弥漫在合作社。但林晚和张维没有沉浸在成功中,当晚就召集核心成员进行了复盘。
“整体效果不错,”张维客观分析,“但细节还有提升空间。比如,药田观光时间安排在上午十点后,有些晒,建议以后调整到清晨或傍晚;工坊体验环节,工具数量还是有点紧张,需要增加备用。”
水生补充道:“线上客服反馈,有游客咨询能否提供更详细的药膳食谱,这是个新需求。”
巧婶则提到:“有游客对咱们自制的艾草薄荷膏很感兴趣,问能不能买,咱们的衍生品可以考虑加快上市了。”
这些真实的反馈,成为优化路线、提升服务的宝贵财富。合作社根据建议,迅速做出了调整:调整了观光时间,增加了工具体验位,并让巧婶牵头整理一本更详细的《家常药膳随行手册》,作为增值服务。同时,加快了艾草薄荷膏等简易衍生品的量产准备。
随着口碑的传播,“桃源药旅”的预约逐渐增多,从最初的一周一团,增加到一周两团、三团。稳定的客源,不仅带来了直接的门票和餐饮收入,更显着带动了线上店铺的销量和“桃源印记”品牌的整体知名度。周边农户的民宿和农家乐生意也明显好转,真正起到了“以旅促药、以药兴旅”的效果。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客流增加对接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讲解员、体验导师、后勤服务人员都出现了短缺。原有的学员需要更快地独当一面。同时,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差异也开始显现,有的偏好深度知识,有的更喜欢轻松体验,需要设计更具差异化的路线方案。
“开门迎客,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了市场循环。”林晚在月度总结会上说,“好评是鼓励,差评是镜子,需求是方向。我们要建立更灵活的响应机制,把每一次接待都当成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夜幕降临,喧闹的村庄重归宁静。林晚翻看着游客留言簿上真挚的赞美和中肯的建议,心中充满感激。开门迎客,打开的不仅是村门,更是发展的大门。这条路,将在与市场的持续互动中,越走越宽,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