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学堂”的首期课程在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接近尾声。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是第一步,林晚和张维都清楚,真正的考验在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让知识在田间地头和具体业务中生根发芽。结业考核,被设计成一场真刀真枪的“小试牛刀”。
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田间管理与问题诊断,二是业务实操与客户应对。
田间考核设在合作社一片正处于生长期的板蓝根田。张维提前在田里设置了几处“问题点”:有的区域模拟肥力不足,叶片发黄;有的区域有轻微病虫害迹象;还有一片区域植株密度明显过大。学员们被要求分组进入田间,在规定时间内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水生所在的小组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着叶片的颜色和形态。
“这片叶子边缘焦黄,像是肥害?不对,张老师说过肥害一般是烧根……”水生挠着头。
同组的赵大姐儿子小辉眼尖,指着叶片背面:“看!有蚜虫!不多,但得早点处理。”
另一组则对过密的植株争论不休:“要不要间苗?现在间会不会伤根?”
福伯和张维作为考官,跟在各组后面,听着他们的讨论,不时提问引导,但绝不直接给出答案。田野里,学员们或沉思,或争论,或弯腰细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努力与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起来。最终,大部分小组都准确识别了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思路,尽管有些方案还显稚嫩。
业务实操考核则更加贴近现实。巧婶和几位老社员扮演“难缠”的顾客,在体验中心或通过线上客服发起各种“挑战”:有对药材功效刨根问底的,有对发货速度抱怨不停的,甚至有对价格斤斤计较的。学员们需要独立应对,展示专业素养和沟通技巧。
水生面对一位反复询问黄精真伪的“顾客”,起初有些紧张,后来他灵机一动,通过视频通话直接展示合作社的溯源二维码和仓库实景,用事实打消了对方疑虑。小辉则在处理一个发货延迟的投诉时,态度诚恳,主动提出补偿小样,并详细解释了有机产品限量生产的缘由,反而赢得了顾客的理解。
考核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学员理论知识扎实但应变不足;有的沟通热情但专业知识模糊。但整体而言,学员们展现出的学习潜力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让林晚和张维深感欣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张维在考核总结会上说,“暴露问题不可怕,关键是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接下来,要建立师徒结对机制,让老把式带着年轻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几乎在学堂考核的同时,“药旅融合”精品路线的初步方案也完成了。张维和周支书精心规划了一条为期半天的体验路线:从桃源村有机药田观光开始,到清溪村参观古法炮制工坊,最后在柳林村的生态民宿品尝药膳午餐。路线设计注重互动性,游客可以亲手参与简单的药材采收、学习辨识草药、体验捣药过程。
路线规划好后,并没有急于对外推广,而是先组织了一批“特殊游客”——合作社全体社员和联合体农户代表,进行了一次内部体验和压力测试。大家以游客的视角,走完全程,然后聚在一起,挑毛病、提建议。
“药田观光那段路,太阳太晒了,得搭点凉棚。”
“捣药体验好玩,但工具得再准备多一些,免得排队。”
“民宿的药膳味道没得说,但上菜速度有点慢,人多恐怕跟不上。”
……
这些来自“自己人”的宝贵意见被一一记录,路线方案和服务细节据此进行了优化完善。
小试牛刀,虽有磕绊,但锋芒初露。学堂的学员们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明确了差距,成长的方向更加清晰;精品路线在内部打磨中日趋成熟,具备了迎接市场检验的基本条件。桃源村产业升级的宏图,正在一次次具体的尝试和修正中,一步步走向现实。下一步,就是打开大门,迎接真正的游客,接受市场的真正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