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城的海港边,“沧澜号”的新帆在晨风中舒展,靛蓝色的帆布上绣着金线勾勒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林缚站在码头,看着工匠们将最后一批“海沧三号”稻种搬上船,麻袋上印着的“华朝农科院”字样,被海浪溅起的水珠打湿,反倒更显清晰。
“陛下,这趟航程预计三个月,能到三万里外的‘金洲’。”水师统领捧着航线图,指尖划过标注着星象的海域,“按去年带回的土样分析,金洲的沿海滩涂和流求岛相似,‘海沧三号’应该能扎根。”
林缚接过图,目光落在标注着“友好部族”的岛屿上。那些是前两年“沧澜号”开辟航线时结交的族群,有的以渔猎为生,有的靠采集野果过活,每次相遇,船员们都会留下种子和农具,带回当地的特产和故事。
“除了稻种,别忘了带些《农桑图谱》的抄本。”他叮嘱道,“用他们能看懂的图画标注,告诉他们怎么育种、怎么引水。还有,让随船的先生多记些当地的语言,回来后编本词典,方便往后交流。”
船舷边,几个年轻的水手正往舱里搬箱子,里面装着流求岛的蜜果干、漠北的麦饼、南境的丝绸。“这是给金洲部族的见面礼。”一个曾是黑风寨喽啰的水手笑着说,“上次去银岛,他们尝了咱的麦饼,非要用宝石换配方,这次带足了酵母粉,教他们自己做!”
苏眉带着几个女官赶来,手里捧着新缝制的帆布包,里面装着草药和急救手册。“这是防瘴气的药丸,按南境老医士的方子配的,让船员们按时吃。”她递给统领一个锦囊,“还有这个,里面是各地的土语发音表,是阿古拉那孩子跟着商队学的,说或许能派上用场。”
说起阿古拉,林缚想起那孩子如今已是漠北学堂的先生,教部族子弟念书时,总爱把“沧澜号”带回的贝壳当教具,说“大海那边有无数故事,等着你们用学问去听懂”。
“沧澜号”鸣响三声汽笛,悠长的声音掠过海面,惊起一群海鸥。船缓缓离岸时,甲板上突然传来读书声——是随船的先生带着水手们念《华朝通志》里的句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传四海,无远弗届。”
林缚挥着手,看着船影渐渐变成海天相接处的一个黑点。码头上的渔民们还在议论,说这船比三年前的“沧澜号”大了三成,船舱里装的“宝贝”却变了——以前多是兵器和丝绸,如今塞满了种子、农具和书卷。
“陛下,书院的学子们求见。”侍卫轻声禀报。林缚转身,见十几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年轻人捧着卷轴站在栈桥上,为首的正是当年在漠北教孩子们念书的先生。
“我们编了本《异域风物记》,”先生将卷轴呈上,封面是流求岛的海稻、漠北的蜜果、银岛的宝石藤,“想托‘沧澜号’带去金洲,也让他们知道,华朝不仅有庄稼,还有这些故事。”
林缚翻开卷轴,见里面除了文字,还有栩栩如生的插画:黑皮肤的岛民捧着稻种笑,高鼻梁的部族首领学着用犁,甚至还有幅画着“沧澜号”与当地独木舟并泊的场景,旁边题着“同舟共济”。
“好。”他在卷轴上盖了玉玺,“就用这艘船,把华朝的文脉,也送到海的尽头去。”
三个月后,“沧澜号”的消息传回龙安城时,正值秋收。信使带回的信上,字迹被海风吹得有些模糊,却透着难掩的兴奋:“金洲部族喜稻种,学耕作,以黄金铸稻穗相赠,称愿为华朝远亲……”随信而来的,还有串用金洲特产的红珊瑚串成的手链,上面刻着小小的稻穗纹——那是当地工匠照着“海沧三号”的稻穗刻的。
林缚把红珊瑚手链送给苏眉时,她正在整理各地送来的新粮样本。“你看,”她指着一个陶罐,“这是漠北新收的‘沙金麦’,磨出的面粉能做千层糕;那个是南疆的‘紫糯’,煮出来的粥带着花香。”
陶罐旁摆着本厚厚的册子,是各地学堂学生的作文选,名字叫《我家门口的华朝》。翻开第一页,是阿古拉的学生写的:“我家的渠水是龙安城来的,我读的书是龙安城来的,连我娘绣的狼头花,线也是龙安城来的。先生说,这不是谁给的,是我们一起种出来的日子。”
窗外,议政殿的钟声敲响,惊起檐下的鸽子。它们盘旋着飞向远方,翅膀掠过新落成的“文渊阁”——那里收藏着各地送来的典籍、图谱、风物记,从漠北的羊皮卷到东海的贝叶书,满满当当堆了三大间。
掌管文渊阁的老学士正指挥着学徒整理新到的《金洲志》,见林缚进来,忙躬身行礼:“陛下,这志里记载的金洲历法,竟与我朝农时暗合,可见天地万物,本就相通。”
林缚拿起一卷贝叶书,上面用金洲文字和汉字对照着写着“稻”“水”“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字上,贝叶的纹路与墨迹交融,像极了不同文明在纸上牵手。
他忽然想起“沧澜号”出发前,那个前黑风寨水手说的话:“以前觉得抢东西最快活,现在才明白,把稻种撒到别人地里,看着它长出粮食,比抢来的任何宝贝都踏实。”
暮色降临时,龙安城的灯次第亮起。文渊阁的烛火映着满架的书,海港的灯塔照着归航的船,学堂的窗内传出孩子们跟着先生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声音。
林缚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被文脉与稻浪滋养的土地,龙符在掌心温温的。他知道,华朝的疆界从不是靠船帆丈量,而是靠每粒扎下根的种子、每本被读懂的书、每个愿意分享的笑容,一点点铺展开的。
远海的“沧澜号”还在航行,文渊阁的书还在增厚,而那些撒向远方的稻种,正带着华朝的温度,在陌生的土地上,悄悄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