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的燕云,清晨的霜气还未散尽,蓟州王府后院的铁匠铺就已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通红的炉火映照着铁匠们黝黑的脸庞,他们手中的铁锤起落间,一块块生铁渐渐被锻造成犁铧的形状,而苏清鸢正站在一旁,手里捧着“曲辕犁”的图纸,时不时上前调整铁匠手中工具的角度。
“李师傅,犁铧的弧度再大一点,这样耕地时阻力更小,拉起来更省力。”苏清鸢指着图纸上的标注,耐心解释道。她手中的图纸是出发前精心绘制的,上面不仅有曲辕犁的整体结构,还标注了每个部件的尺寸、材质和锻造要点,甚至连犁铧的弧度、犁杆的长度都精确到了寸。
李师傅是王府铁匠铺的老匠人,打了一辈子传统犁,起初对这“奇形怪状”的曲辕犁还有些怀疑,可跟着图纸锻打了半天,越打越觉得这设计精妙——传统犁的犁辕是直的,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而曲辕犁的犁辕是弯曲的,不仅减轻了重量,还能灵活调整方向,一个人拉着就能走。“王妃,您这图纸真是神了!”李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刚锻好的犁铧,眼中满是赞叹,“这曲辕犁要是做出来,百姓们种地可就省大劲了!”
苏清鸢笑着点头,又拿出另一张图纸——上面画的是龙骨水车,“李师傅,等曲辕犁赶制出一批,咱们就开始做这个龙骨水车。它不用靠人力踩踏,只要放在河边,靠水流的力量就能带动水车转动,把水引到田里灌溉,比百姓们用木桶挑水快多了。”
图纸上的龙骨水车结构清晰:长长的木架上装着一排刮板,刮板连接着链条,底部浸入水中,顶部对着田埂。水流冲击刮板时,会带动链条转动,刮板就能将水刮到高处,顺着木槽流入农田。李师傅凑过来仔细看了看,越看越觉得新奇:“靠水流就能灌溉?这要是成了,百姓们夏天浇地就不用再顶着大太阳挑水了,省时又省力!”
接下来的十天里,铁匠铺的炉火就没熄过。苏清鸢每天都会来这里待上几个时辰,要么指导铁匠调整部件尺寸,要么亲自测试刚做好的农具——曲辕犁做好后,她拉着犁在王府的空地上试耕,调整犁铧的深浅,确保一个成年人能轻松拉动;龙骨水车做好后,她让人把水车搬到城外的小河边,装满水测试灌溉速度,看着水流顺着木槽源源不断地流入农田,她才彻底放心。
十一月初一这天,苏清鸢让人把第一批做好的十台曲辕犁、五架龙骨水车运到了蓟州城外的试验田。此时试验田的玉米和小麦长势正好,周围围了不少来看热闹的百姓,看到这些“新奇物件”,纷纷凑过来好奇地打量。
“王妃,这铁家伙是啥呀?看着不像咱们平时用的犁啊。”一个农户指着曲辕犁,疑惑地问道。
苏清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挽起袖子,亲自握住曲辕犁的扶手,双脚轻轻一蹬,只听“吱呀”一声,犁铧轻松地插入土里。她往前拉了几步,身后就留下一道整齐的犁沟,深度均匀,泥土翻得松散。“大家看,这叫曲辕犁,比咱们平时用的直辕犁轻便多了,一个人就能操作,不用再靠牛拉。”她说着,又让身边的一个年轻农户试试。
年轻农户半信半疑地接过扶手,轻轻一拉,犁果然跟着动了起来,比他想象中轻松太多。“真的不费劲!”他惊喜地喊道,拉着犁在田里走了一圈,身后的犁沟笔直整齐,引得周围百姓阵阵欢呼。
紧接着,苏清鸢又让人把龙骨水车安装在试验田边的小河里。水车刚一固定好,水流就冲击着底部的刮板,带动链条缓缓转动。随着链条转动,刮板将水刮到顶部,顺着木槽流入农田,水流均匀地浇在幼苗上,比用木桶挑水快了不止十倍。
“我的天!这水车真能自己转着浇水!”百姓们看着源源不断的水流,一个个目瞪口呆。之前夏天浇地,一户人家要全家上阵,挑着木桶来回跑,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现在有了这龙骨水车,坐在田埂上就能等着水浇到地里,简直是“神仙物件”。
“这物件省力气,能多种地!”一个老农户激动地喊道,他家里有三亩地,往年光浇地就要忙半个月,现在有了龙骨水车,几天就能浇完,剩下的时间还能再开垦几亩荒地。
百姓们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能不能给自家也做一套。苏清鸢笑着说:“大家放心,这些改良农具会在燕云各州县推广,每个人家都能用上。”
消息很快传到了萧玦耳中。当天下午,他就召集官员们开会,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在燕云十六州的每个州县都开设铁匠铺,由王府拨款购买生铁、煤炭,免费为百姓打造曲辕犁、龙骨水车等改良农具;同时,从王府铁匠铺抽调老匠人,去各州县指导当地铁匠锻造,确保农具的质量和数量。
“农具是百姓种地的根本,只有让大家用上省力的好农具,才能提高耕作效率,多种粮食,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萧玦坐在主位上,语气坚定,“各州县的官员要亲自督办铁匠铺的建设,每月上报农具打造数量,本王会派人巡查,若有官员偷懒懈怠、克扣物资,严惩不贷!”
官员们纷纷领命,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知道,萧玦和苏清鸢是真心想为百姓做事,这些改良农具不仅能帮百姓省力,还能提高收成,对燕云的治理至关重要。
半个月后,蓟州城外的第一个州县铁匠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百姓们早早地就排起了长队,拿着自家的旧农具,等着兑换新的曲辕犁。铁匠铺里,老匠人带着当地铁匠忙碌地锻打着,炉火通明,铁锤声不绝于耳。苏清鸢也亲自来到铁匠铺,看着百姓们领到新犁时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
有个叫张老三的农户,家里有五亩地,往年光耕地就要请人帮忙,还得借邻居家的牛,今年领到曲辕犁后,自己一个人用了三天就把五亩地耕完了。他特意拉着新犁来到王府,对着苏清鸢和萧玦连连道谢:“王妃,王爷,多谢您们给咱们做这么好的犁!今年耕地省了不少劲,等明年收了粮食,我一定给您们送最好的玉米!”
萧玦笑着说:“不用谢我们,这是大家应得的。只要大家好好种地,多打粮食,过上好日子,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
随着各州县铁匠铺的陆续开业,改良农具在燕云迅速推广开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百姓们用曲辕犁耕地、用龙骨水车灌溉的身影,原本需要全家上阵的农活,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百姓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开垦荒地、照料庄稼。
苏清鸢站在试验田边,看着远处百姓们忙碌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的萧玦,笑着说:“你看,有了好种子,又有了好农具,明年燕云肯定能有个好收成,百姓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萧玦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温柔与坚定:“是啊,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咱们还要修水利、建粮仓、教百姓们储存粮食,一步一步来,总能让燕云变得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燕云的土地上,映照着百姓们忙碌的身影,也映照着试验田里绿油油的庄稼。改良农具的推广,不仅提高了燕云的耕作效率,更让百姓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们知道,跟着靖王和王妃,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