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清晨,黎明新城的第一声“新年好”从院子里传来——朵朵和丫丫穿着新做的红棉衣,蹦蹦跳跳地挨家挨户敲门,手里还捧着用红纸包的“年礼”(几块糖和一把炒瓜子)。“张爷爷新年好!这是给您的年礼!”“李阿姨新年好!我们一起去看贴春联吧!”
林墨和苏晚晴走在后面,手里提着刚煮好的甜汤,给早起的人分送。走到石勇的住房前,正看到石勇和几个青石据点的成员在贴春联——红布上的“众志成城”四个大字,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墨哥,晚晴姐,新年好!”石勇笑着迎上来,手里还拿着一张刚写好的“福”字布贴,“给你们留的,贴在你们门口,保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苏晚晴接过福字,心里暖暖的:“谢谢石大哥,我们一起贴吧。”
上午十点,新城的春节“团圆宴”正式开始。食堂里摆了五张大桌,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炖野猪肉、炒野菜、煮饺子,还有苏晚晴熬的甜汤和林溪做的“糖糕”(用玉米面和红糖蒸的)。老人们坐在主桌,孩子们围在旁边,年轻人则忙着给大家添饭、递汤,整个食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提议,大家干一杯!”林墨举起装满甜汤的粗瓷碗,对着众人说,“感谢大家这一年的努力,让我们从艰难求生,到有了温暖的家;从孤身一人,到有了彼此牵挂的家人。新的一年,我们还要一起建铁器厂、种更多的地、帮助更多的幸存者,让黎明新城越来越强!”
“干杯!”所有人都举起碗,甜汤的酸甜在嘴里散开,温暖了整个寒冬。向阳据点的一位老人,喝着甜汤,抹了抹眼角的泪:“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末日里还能过这么热闹的年,谢谢大家,谢谢新城!”
团圆宴后,众人又在院子里举办了“新年活动”——孩子们比赛堆雪人,看谁堆的雪人最像“新城守护者”;年轻人则比试砍木柴、射箭,赢的人能得到一块红糖当奖励;老人们坐在石凳上,晒着太阳,聊着过去的故事,偶尔还会指导孩子们堆雪人,整个院子里满是欢乐的气息。
下午,林墨召集核心成员,在会议室召开“新年规划会”,重点讨论铁器厂的建设。周明首先拿出铁矿的勘探报告:“向阳据点的铁矿储量不算特别大,但足够我们初期使用,矿石的品位也不错,只要有提炼设备,就能炼出合格的铁。”
林建军则拿出一张手绘的铁器厂图纸:“我设计了简易的炼铁炉,用耐火砖和钢板搭建,燃料用木炭和煤炭混合,应该能达到炼铁的温度。我们还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铁器,比如铁犁、铁锄、铁锅,先解决大家的日常需求,再慢慢做武器和大型设备。”
“我有个提议。”石勇突然开口,“我们青石据点的人,以前在采石场也接触过简单的打铁技术,可以负责铁器的锻造;绿洲据点那边有大量的煤炭,陆峰说可以用煤炭换我们的铁器,这样燃料也有保障了。”
林墨点点头,将规划整理成三条:“第一,正月十五后,派林叔、石勇带一队人去铁矿勘探,确定开采方案;第二,让周明联系陆峰,敲定煤炭交换事宜,同时收集炼铁需要的耐火砖和设备零件;第三,苏晚晴和陈阳负责准备采矿和炼铁时的医疗物资,尤其是防护装备,防止矿石粉尘和高温伤害。”
规划确定后,众人立刻开始行动。林溪负责统计炼铁需要的物资,列出清单;赵磊则带领巡逻队,去周边的废弃工厂寻找耐火砖和旧零件;陆峰接到消息后,也立刻回复,说绿洲的煤炭已经准备好,等天气转暖就可以运过来。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新城又举办了“灯展”——孩子们用南瓜和蜡烛做了简易的灯笼,上面画着新城的房子、农田和织布机,挂在院子里的树上,晚上点亮时,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林墨和苏晚晴走在灯笼下,看着身边欢笑的人们,心里满是希望。
“你看,孩子们画的铁器厂,还挺像那么回事。”苏晚晴指着一个画着炼铁炉的灯笼,笑着说。林墨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灯笼上的炼铁炉冒着“黑烟”(用墨笔画的),旁边还有几个小人在打铁,充满了童趣。
“等铁器厂建成,我们就能做更多的东西了。”林墨握紧苏晚晴的手,眼神坚定,“以后我们还要建制鞋厂、造纸厂,让大家有新鞋穿、有纸写字;还要联合更多的据点,建立‘黎明联盟’,让所有幸存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稳地生活,不再害怕末日。”
苏晚晴靠在林墨的肩膀上,看着漫天的星光和地上的灯笼,轻声说:“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我们有彼此,有这个家,有永远不放弃的希望。”
元宵节过后,新城正式启动铁器厂的建设。林建军和石勇带着队员去铁矿开采矿石,周明则忙着运输煤炭和设备零件,苏晚晴和陈阳在采矿点设了临时医疗站,林溪则负责物资调配——每个人都在为新的目标努力,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林墨站在了望塔上,看着远处铁矿方向传来的机器声,看着新城里忙碌的人们,看着田地里即将发芽的小麦,心里默默发誓: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和大家一起,守护好这个家,建设好这座城,让黎明的光芒,永远照亮这片曾经被黑暗笼罩的土地,让人类的文明,在废土上重新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