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师的鼎力支持和学校的默许下,一个以何雨柱为核心,汇聚了机械、自动化、计算机几个系优秀学生的“龙门刨床数控化改造小组”悄然成立。他们没有占用课堂时间,所有的讨论、实验都在晚上和周末进行。何雨柱的宿舍成了临时指挥部,墙上贴满了机械结构图、电路图和逻辑流程图。他仿佛又回到了前世带领研发团队攻坚克难的状态,分配任务,解决难题,协调进度。
资金由工厂提供,但何雨柱坚持每一笔开销都明细入账。他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细致,不仅关注技术实现,也开始有意识地考虑成本控制、进度管理。他甚至起草了一份简单的“项目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未来的成果归属,虽然条款稚嫩,却让厂方和校方都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严谨和远见。
这个过程异常艰苦。元器件需要到处寻找替代品,程序代码需要一行行调试,机械改造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个看似微小的bug,就需要整个团队通宵达旦地排查。但没有人抱怨,所有人都被何雨柱那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总能化险为夷的能力所感染。在这个小组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对技术的纯粹追求和对成功的渴望。
就在项目进入最关键的联调阶段时,何雨柱接到了妹妹何雨水的电报:“哥,高考顺利,北医录取无疑,勿念。爸妈高兴,盼你暑假归。”
好消息像一剂强心针,让连续熬夜的何雨柱精神一振。妹妹也要来北京了!这个家,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团聚。
暑假前夕,改造项目迎来了最终测试。在那间巨大的车间里,那台沉寂多年的老式龙门刨床,在接入了自制的控制柜后,发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更加精准有力的轰鸣声。操作工在单板机连接的简易键盘上输入指令,刀架平稳移动,在巨大的铸件上切削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复杂曲面。
一次成功!
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厂领导紧紧握住何雨柱和导师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意味着一台老旧设备的重生,更预示着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改造路径的可行性!
项目圆满成功,何雨柱的名字再次在相关圈子里引起震动。这次,不再仅仅是“有天赋的学生”,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骨干”。厂方按照协议支付了剩余款项,并额外给予了一笔丰厚的奖金。更重要的是,何雨柱带领团队摸索出的这套“基于单板机的经济型数控改造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资料,其价值远远超过奖金本身。
如何处理这笔钱和这份技术成果,成了摆在何雨柱面前的新课题。他没有像上次那样全部寄回家,而是有了新的想法。
他找到导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考虑:“老师,这笔奖金,我想拿出一部分,和参与项目的同学们一起平分,这是大家应得的。另外,我想用剩下的钱,加上我之前的一些积蓄,注册一个……技术服务部。”
“技术服务部?”导师吃了一惊,“个体户?”
“不完全是。”何雨柱解释道,“算是挂靠在系里或者校办工厂下面的一个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我们可以把这次改造的成功经验整理成册,向有类似需求的工厂进行推广,提供技术方案、核心部件甚至全程服务。现在国家鼓励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我觉得这是个机会。”
导师沉思良久,看着眼前这个目光灼灼、思路清晰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新时代弄潮儿的影子。他最终点了点头:“想法很大胆,但也符合政策导向。我可以帮你向学校争取一下。不过,柱子,这条路可不好走,你要想清楚。”
“我想清楚了。”何雨柱语气坚定,“知识不能只锁在书本和实验室里,它应该到更广阔天地里去发挥作用。”
暑假,何雨柱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更宏大的蓝图,踏上了回家的火车。站台上,何大清、何淑兰,还有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何雨水,早已翘首以盼。看到何雨柱的身影,何雨水第一个冲上来,给了哥哥一个大大的拥抱。
“哥!你真棒!”她扬着北医的录取通知书,脸上是骄傲的光。
何大清接过儿子简单的行李,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都没说,但眼里的欣慰和自豪浓得化不开。何淑兰则拉着儿子的手,上下打量,嘴里念叨着:“瘦了,肯定是熬夜熬的……”
回到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四合院,左邻右舍纷纷打招呼,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羡慕和敬意。何家,真正成了院里的骄傲。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何雨柱详细讲述了项目成功的经过,以及他下一步的打算。当听到儿子想“注册技术服务部”时,何大清和何淑兰都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平静。
何大清沉吟片刻,开口道:“你现在是大人了,见识比我们广。你觉得路对,就往前走。家里现在挺好,不用你操心。你妹妹上学,有我和你妈。”
何淑兰也点头:“柱子,妈不懂你那些大道理,但妈知道,我儿子做的事,是正事,是好事。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家里支持你。”
妹妹何雨水也挥舞着小拳头:“哥,我支持你!等我当了医生,你当了企业家,咱们家就是文武双全!”
看着家人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何雨柱心中暖流涌动。这就是他奋斗的全部意义。
这个暑假,四合院里格外热闹。何家充满了欢声笑语,预示着更美好的未来。何雨柱知道,他的征途,即将驶入一片更加波澜壮阔的海域。而家的港湾,永远是他最温暖的依靠和最强大的后盾。时代的浪潮,正托举着有准备的人,奔向无限可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