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国归来,何雨柱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会议资料、技术手册和厚厚一沓名片。
但他的脑子里,装的东西更多。
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工业互联网架构……这些概念像一颗颗种子,在他脑海里生根发芽,与“雨柱二号”的现状激烈碰撞,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方向感。
他没有时间休息,立刻投入工作。
实验室的筹建已进入关键阶段。
新招聘的博士硕士们充满热情,但也带着象牙塔里的理想化。他们谈论着最新的算法、最前沿的模型,却对车间里油污、震动和电网波动带来的现实挑战缺乏直观感受。
刘师傅带着几个老伙计,负责硬件平台的搭建和调试,看着年轻人们高谈阔论,偶尔会皱起眉头,嘟囔一句:“说得天花乱坠,到时候一上机全歇菜。”
何雨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潜在的隔阂。
他没有急于推进具体的研发任务,而是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入厂教育”。
不是坐在会议室里讲课,而是直接带着所有新成员,下到最嘈杂、最油腻的车间一线。
让他们亲手触摸毛坯的粗糙,感受机床启动时的震动,聆听切削时刺耳的噪音,观察老师傅们如何凭经验判断刀具状态。
甚至,他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挫折体验”——让一位博士操作一台老旧的铣床,加工一个简单零件。结果,因为对机床特性不熟悉,操作不当,零件报废。
年轻的博士面红耳赤,刘师傅在一旁无奈地摇头。
“看到了吗?”何雨柱站在满是铁屑的地面上,声音平静却有力,“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算法再优美,模型再精巧,最终都要在这嘈杂、多变、不完美的环境里落地生根。”
“我们的实验室,不能悬在空中。它的根,必须扎在车间里。”
这次实地教育,效果显着。
年轻的研究人员们收起了些许傲气,开始真正理解“工业级”三个字的分量。他们提出的方案,开始更多考虑实际约束和鲁棒性。
团队的融合,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实验室的第一个自选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工艺参数自适应优化”,正式启动。
目标远大:让系统不仅能监测,还能基于实时数据,自动调整加工参数,实现质量的主动控制和效率的持续提升。
但这条路,比预想的更加艰难。
深度学习模型需要海量的、高质量的标注数据作为“粮食”。
而在实际生产中,获取大量“加工参数-产品质量”的对应数据,成本极高,周期极长。尤其是疲劳性能这类最终质量指标,需要破坏性检测,根本无法大规模获取。
数据瓶颈,成为横亘在面前的第一个巨大障碍。
小李带领的算法组,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尝试用仿真数据训练模型,但仿真与现实的差距,让模型在真实数据上表现糟糕。
尝试用少量真实数据做迁移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进展缓慢,团队士气受挫。
何雨柱没有催促。
他深知,这个问题无法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