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洛阳,已经有了几分寒意。辽东太守公孙渊派来的使者,却带着几分暖意,走进了洛阳的皇宫。公孙渊在曹魏灭亡后,一直占据辽东,表面上向季汉称臣,实际上却拥兵自重,态度摇摆不定。这次派使者来,就是想探探季汉的虚实,看看季汉是否有能力征讨辽东。
使者名叫卫演,是公孙渊的亲信。他见到刘备后,献上了辽东的特产——人参、貂皮,然后恭敬地说:“我家主公公孙渊,一直感念陛下的仁德,愿意向季汉称臣,为陛下效力。只是辽东地处偏远,少数民族众多,需要大量兵力镇守,所以暂时不能派遣军队前往洛阳,还请陛下谅解。”
刘备看着卫演,心里清楚公孙渊的心思,却没有点破,只是笑着说:“公孙太守能向季汉称臣,朕非常高兴。辽东地处偏远,确实需要兵力镇守,公孙太守不用派遣军队前来洛阳。只要公孙太守能安抚好辽东的百姓,维护好边境的稳定,就是对季汉最大的贡献。”
卫演听了,心里暗暗松了口气,又试探着说:“陛下,我家主公听说鲜卑经常骚扰幽州,担心鲜卑会南下骚扰辽东,想向陛下请求一些武器和粮草,加强辽东的防御,不知陛下是否同意?”
诸葛亮站在一旁,接过话茬:“公孙太守的担心,朕和陛下都理解。武器和粮草,朝廷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但辽东也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承担起一个臣子的责任。另外,朝廷希望公孙太守能派遣质子前来洛阳,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卫演听到“质子”二字,心里咯噔一下——公孙渊最担心的就是派遣质子,怕质子被朝廷控制,失去自主权。他赶紧说:“丞相,派遣质子事关重大,我家主公需要时间考虑。至于赋税,辽东地处偏远,百姓贫困,暂时难以缴纳赋税,还请朝廷宽限几年。”
诸葛亮微微一笑:“卫使者,辽东虽然地处偏远,但物产丰富,有人参、貂皮、海东青等特产,这些都可以作为赋税上缴朝廷。至于质子,这是表示忠诚的基本方式,公孙太守若真心向朝廷称臣,就不该拒绝。朝廷可以给公孙太守三个月的时间考虑,三个月后,希望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卫演知道再争辩也没用,只好答应下来,带着诸葛亮的答复,匆匆返回辽东。
卫演走后,刘备看着诸葛亮,问道:“孔明,公孙渊态度摇摆,恐怕不会真心向朝廷称臣。咱们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坐在地图前,指着辽东的位置,缓缓说:“陛下,公孙渊拥兵自重,迟早会成为隐患。但目前,咱们的主要精力还在内部建设和稳定北方边境,暂时不宜对辽东用兵。咱们可以先答应提供一些武器和粮草,安抚住公孙渊,同时派遣使者前往辽东,拉拢辽东的少数民族部落,分化公孙渊的势力。另外,咱们要加快内部建设,增强国力,等时机成熟,再一举平定辽东。”
刘备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让马谡带着一些武器和粮草,前往辽东,名义上是支援公孙渊,实际上是去勘察辽东的地形和兵力,拉拢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同时,让赵云在幽州加强防御,一旦公孙渊有异动,就能及时应对。”
马谡领命,带着武器和粮草,前往辽东。抵达辽东后,他不仅将武器和粮草交给公孙渊,还亲自前往辽东的少数民族部落,送给他们丝绸、茶叶等礼物,告诉他们,季汉的陛下是仁德之君,愿意与他们和平相处,进行贸易往来。
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们,早就对公孙渊的压榨不满,现在看到季汉的使者如此友好,还带来了珍贵的礼物,都非常高兴。一个叫峭王的部落首领,握着马谡的手说:“使者放心,我们愿意与季汉友好相处。如果公孙渊敢背叛季汉,我们愿意帮助季汉,讨伐公孙渊!”
马谡高兴地说:“峭王首领,多谢你们的支持。朝廷会记住你们的友好,以后会与你们进行更多的贸易往来,让你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马谡在辽东停留了一个月,不仅勘察了辽东的地形和兵力,还拉拢了不少少数民族部落。返回洛阳后,他将辽东的情况详细报告给刘备和诸葛亮。
诸葛亮看着马谡带来的情报,对刘备说:“陛下,公孙渊的兵力约有三万,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部落的士兵,这些部落已经被咱们拉拢,只要咱们出兵征讨公孙渊,他们肯定会倒戈相向。现在,咱们只需要等待时机,一旦内部建设完成,北方边境稳定,就可以出兵辽东,一举平定。”
刘备点点头:“好!咱们就耐心等待时机。在这之前,咱们要继续加强内部建设,增强国力,为平定辽东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