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夏,关于北伐战略的争论在成都愈演愈烈。以关羽、张飞为首的主战派,与主张谨慎的诸葛亮形成了僵持。刘备深知此事关系国运,不敢轻断,遂决定亲赴汉中巡视,并召集群臣于南郑召开军议。
南郑,这座汉中的核心城池,一时间冠盖云集。刘备行辕设于原张鲁的“师君府”内,文武重臣分列左右。气氛凝重,所有人都明白,这次会议将决定季汉未来的兵锋所向。
关羽首先发言,声若洪钟:“陛下!曹丕篡汉,人神共愤!我大军新锐,正宜乘此锐气,水陆并进,光复旧都!羽愿率荆州之众,出襄樊,直逼宛、洛!届时,陛下亲率主力出秦川,两路夹击,则中原可定,汉室可兴!”他言辞激烈,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荆州军团在休整后实力更胜往昔,有关平、廖化、周仓等将辅佐,确实有北上的资本。
张飞立刻附和:“二哥说得对!俺愿为先锋,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让那曹丕小儿知道俺老张的厉害!”
魏延作为汉中守将,也提出一个大胆计划:“陛下,给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曹丕女婿,时镇长安)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成阳以西可定矣!” 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子午谷奇谋”的雏形。
主战派将领们群情激昂,仿佛胜利唾手可得。
然而,诸葛亮却始终保持冷静。他待众人稍静,缓缓起身,走到厅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
“云长、翼德、文长,皆忠勇可嘉,所言亦不无道理。”他先肯定了众人的热情,随即话锋一转,“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手指地图上的荆州:“荆州四战之地,北有曹仁、徐晃重兵,东有孙权虎视。云长若倾力北上,东吴偷袭如何防范?昔日危机,殷鉴不远。且自荆州北上,需连克襄樊、宛城等坚城,曹魏援军可沿汝颍快速南下,易陷入僵持。”
接着,他又指向汉中方向:“子午谷奇谋,看似迅捷,实则行险。五千精兵,孤军深入,一旦长安有备,或道路受阻,则全军覆没。汉中主力出斜谷,道路险远,粮运艰难,若不能速胜,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刘备身上:“陛下,用兵之道,当以正合,以奇胜。然国之根本,在于稳扎稳打。亮仍坚持前议:主力出祁山,先取陇右!”
他详细解释道:“祁山道虽迂远,然较为平缓,利于大军及粮草行进。陇右地势高亢,俯视关中,得其地,则可招募羌胡骑兵,增强我军战力。更关键者,陇右乃曹魏统治薄弱环节,守将郭淮虽能,然兵力分散,且当地豪强未必心服。我军若占陇右,则西可连通羌胡,东可威胁长安,北可图取凉州,将极大拓展我军战略空间,形成对曹魏的半包围之势!此乃斩其枝叶,断其臂膀,而后图其腹心之策也!”
诸葛亮的分析,既有战略高度,又充分考虑实际困难,听得不少人暗自点头。
关羽眉头紧锁,他渴望与曹魏主力决战,但也知诸葛亮所言在理。张飞则挠着头,看看二哥,又看看军师,难以决断。
刘备沉思良久,目光在激动的主战派和沉稳的诸葛亮之间徘徊。他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线,都意味着这个新生政权将投入一场国运之战。
最终,他站起身,做出了决定:“丞相之策,老成谋国。然云长、翼德之请,亦是为国雪耻。朕意已决:以丞相为统帅,总督北伐诸军事,主力出祁山,夺取陇右!同时,云长在荆州,需整军备战,相机而动,牵制曹魏河南之兵!翼德、文长镇守汉中,厉兵秣马,待陇右得手,再图关中!”
这是一个折中而全面的方案,既采纳了诸葛亮的稳健主策略,也兼顾了关羽、张飞的求战之心,并将魏延的汉中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
战略既定,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出祁山,取陇右”的核心目标全力运转。季汉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