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一做出留在公司、直面高三学业与商业双重压力的决定,如同在公司内部投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最初的震惊和不解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感动和更加坚定的凝聚力。连那些原本因“环宇”打压和高强度工作而略有疲惫的员工,也被老板这种破釜沉舟、与公司共存亡的决心所激励,士气不降反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即将到来的全球超算大会(Sc)上。这将是“奇点”,也是“烛龙”,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国际顶级舞台上亮相。
准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李明和秦教授带领团队,对即将用于展示的“烛龙”计算节点进行了最极致的优化和稳定性测试。他们模拟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了多套应急预案。
周文斌和赵磊则精心策划着参展的每一个细节:展台的设计既要体现“奇点”的技术感,又要传递出开放、合作的理念;技术宣讲的ppt和演示内容修改了无数遍,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震撼的数据和最清晰的逻辑,打动那些见多识广的专家和潜在客户;媒体通稿和危机公关预案也准备就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负面声音或意外干扰。
林小一更是亲自把关核心技术展示环节。他决定,不仅仅展示“烛龙”在传统hpL(高性能Linpack)基准测试上的成绩——那虽然是衡量超算性能的通用指标,但并不能完全体现qIA架构的优势。他要求团队准备几个更具代表性的“杀手级”应用演示:
一个是与“天河研究院”合作,展示“烛龙”在某个极度复杂的宇宙学模拟任务中,相比传统架构数倍的计算效率提升和能耗降低。
另一个是展示“烛龙”在运行一个超大规模图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药物分子筛选时,惊人的推理速度和准确性。
还有一个,是展示“烛龙”内置的、基于其独特架构设计的硬件安全模块,如何实现对计算过程和数据的“白盒”级透明保护和防篡改能力。
这些演示,直指高端计算领域对算力、能效和安全性的核心痛点。
在Sc大会开幕的前一夜,“奇点”的展台和演示设备已经全部在会场布置完毕。林小一站在空旷的展厅里,看着那个并不算最显眼、但设计简洁有力的“奇点”展台,以及展台中央那台静静伫立、内部蕴含着“烛龙”芯片的服务器,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期待,有紧张,也有一种即将亮剑的兴奋。
他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一场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烛龙”是会成为国际超算舞台上的一颗耀眼新星,还是会在一片质疑和打压中黯然失色?
他不知道答案。
但他知道,他和他的“奇点”,已经做好了准备。
前夜,寂静而漫长。但黎明,终将到来。而他们,已握紧了手中的剑,准备迎接那破晓的第一缕光,以及随之而来的、最猛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