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县的疫情在苏清欢的铁腕政策和有效医术下,终于被彻底控制住。新增病例归零,康复者越来越多,死寂的县城开始恢复生机。
但苏清欢并未松懈。她深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根源在于卫生环境的恶劣和生存资源的匮乏。若不从根本上改善,瘟疫迟早会卷土重来。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绘制了一张详细的“公共卫生系统草图”。
她召集了陈老大夫、阿竹和几位在抗疫中表现出色的村正、乡老。
在简陋的县衙大堂,她将草图铺在桌上。图上清晰标注了:集中修建的公共厕所(远离水源和居住区,深坑式)、垃圾集中焚烧点、饮用水井的保护范围(要求井台加高、有盖、周围挖排水沟)、以及未来规划中的污水排放沟渠。
“诸位,”苏清欢神色严肃,“瘟疫虽暂退,但病根未除。若依旧人畜杂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今日之惨剧,他日必将重演!”
她指着草图,详细解释每一项设施的作用和修建方法。
乡老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修这些玩意儿,费时费力,而且……闻所未闻。
“苏神医,这……修茅厕还要规定地方?大家习惯了就近解决……”
“垃圾烧了多可惜,有些还能喂猪喂鸡……”
“挖沟渠?这得多少人工啊……”
质疑声四起。
苏清欢早有预料,她并不急躁,而是看向那位在抗疫中最早支持她的李家村村长李老栓:“李村长,您以为如何?”
李老栓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楚,对苏清欢奉若神明。他猛地一拍大腿:“俺觉得苏神医说得对!以前就是太埋汰了才招来瘟神!现在好不容易活下来,不能再走老路!俺李家村,第一个按神医说的办!谁不听话,俺老栓第一个不答应!”
有了带头人,其他几位村正也犹豫着表示可以试试。
苏清欢趁热打铁:“此事关乎子孙后代安康,并非我一己之念。县令大人也已首肯,会拨付部分钱粮支持。各村需选出专人负责,统一规划,我会让阿竹带人巡回指导。”
她将技术指导的任务交给了成长迅速的阿竹。
与此同时,她的第二项计划也开始悄然实施——推广高产作物。
她空间里那几颗宝贵的土豆(马铃薯)已经发芽。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切成块,选择了一块向阳、排水好的肥沃土地,亲自示范如何播种、施肥、培土。
她告诉围观的农民:“此物名为‘金蛋豆’,乃我偶得的海外奇种,耐贫瘠,产量极高,饱腹感强,且易储存。”
村民们将信将疑。但出于对“苏神医”的信任,还是照做了。
苏清欢每日都会去查看土豆的生长情况,细心照料。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
公共厕所和垃圾焚烧点陆续建起,虽然简陋,但县城的臭味确实减轻了许多。新挖的保护性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渐渐地,百姓尝到了环境卫生带来的甜头,抵触情绪慢慢消散。
而那一片“金蛋豆”地,更是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土豆植株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数月后,到了收获的季节。
苏清欢亲自带领村民挖开土壤。当一颗颗硕大、饱满、黄澄澄的土豆破土而出,堆积成小山时,所有围观的百姓都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呼!
“天爷!这……这一棵底下竟结了这么多?!”
“这疙瘩蛋真能当饭吃?”
“亩产……这得有多少石啊?!”
产量远超他们认知中的任何作物!
苏清欢当场示范如何烹煮土豆。当香甜软糯的土豆出锅,分给众人品尝后,所有的疑虑都化为了狂喜!
“好吃!顶饿!”
“神仙粮!这是神仙赐下的粮食啊!”
“苏神医真是活菩萨!不仅救俺们的命,还给俺们找来了活命粮!”
“金蛋豆”丰收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四里八乡,甚至惊动了州府!高产作物的出现,在这个饥荒频发的时代,意义不亚于一场医学革命!
百姓们对苏清欢的感激,达到了顶点。甚至有人在家中为她立了长生牌位。
苏清欢趁势将收获的土豆大部分作为种子分发下去,教导轮作和留种技术,并编写了简单的《金蛋豆种植法》。
技术在安澜县深深扎下了根。苏清欢用实打实的成效,赢得了民心,也为自己积累了深厚的民间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