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战略价值的评估报告,如同一块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昆仑指挥中心与火星“红岩”基地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共识迅速达成:绝不能将这片富饶而关键的战略区域,置于不设防的状态。基于此共识,一项规模空前、野心勃勃的超级工程计划,被瓦西里耶夫上将正式命名为“长城”,并赋予了与火星“红岩计划”同等的最高优先级。
“长城”计划的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在小行星带筛选出的大型或位置关键的天体上,建立一系列集隐蔽监测、区域防御、资源支撑、游击补给功能于一体的永久性军事要塞群,将其打造成为地球联盟在内太阳系之外最坚固、最纵深的防御屏障,以及未来向更远深空进发的跳板。
计划一经公布,整个地球联盟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其重心,已从行星地表转向了更为广袤和危险的深空。
“伏羲”动用了庞大的算力,结合“星链”网络的持续扫描和“观星者”号等探测舰的实地勘测数据,对超过五十万颗直径大于一公里的小行星进行了多轮筛选。评估标准极其严苛:
· 战略位置: 是否位于可能的主入侵航道上?是否靠近资源富集区?能否与其他候选要塞形成有效的火力交叉和监视覆盖?
· 天体特性: 结构是否稳定?是否蕴含可利用的金属、水冰或特殊灵材?自身轨道是否相对稳定,便于长期驻守?
· 隐蔽性与防御潜力: 外形是否易于伪装?是否拥有天然的辐射屏障或电磁静默区?内部是否存在可供利用的天然洞穴或裂隙?
经过数月的精密计算与论证,最终确定了首批十二个“基石”要塞的建造位置。它们如同十二颗被精心挑选的棋子,被投放在了小行星带这张巨大的棋盘的关键节点上。
代号“龙首崖”的要塞,选址于一颗直径约三十公里的c型小行星。它位于一条推测的、从外太阳系进入内太阳系的相对“便捷”航道附近,其碳质表面易于进行伪装,内部探测显示有巨大的冰层和空洞。
代号“铁壁”的要塞,则选中了一颗异常坚固的m型金属小行星,其富含的金属元素本身就是极佳的防御材料和建造资源,计划将其直接改造为一个巨大的、布满炮塔的钢铁堡垒。
代号“幽眸”的要塞,位置最为隐秘,位于一条复杂引力扰动的尘埃带深处,几乎完全依靠被动传感器进行监听,是整个预警网络中最敏感的“耳朵”。
选址确定后,由工程舰、模块化建造单元和精锐陆战\/工程混合小队组成的先遣队,搭乘着经过适应性改装的运输舰,如同古代的拓荒者,义无反顾地驶入了这片危机四伏的星域。
建造过程,远比在火星上更加艰难和危险。
在“龙首崖”,工程队伍首先需要在小行星表面相对平坦的区域,建立起临时的加压营地和工作舱。他们利用大型钻探设备,向小行星内部挖掘,目标是找到并扩大那些天然的冰下空洞。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随时可能遭遇结构坍塌、高压冰喷发或者未知的放射性物质。
与此同时,阵法师团队开始在选定的岩壁上,小心翼翼地刻画大型的“固岩阵”、“恒温阵”和“空间拓展阵”。灵光在幽暗的洞穴中闪烁,原本脆弱不稳定的岩层逐渐变得坚如钢铁,内部的温度被稳定下来,有限的空间也被巧妙地利用符文之力向外“撑开”了一部分。
在“铁壁”,工作则更加“粗暴”。自动采矿机器人如同忙碌的工蚁,直接在小行星表面开采金属矿石,送入移动式的熔炼炉中。提炼出的金属液被导入预先设计好的巨型模具,直接“打印”出要塞的外部装甲板和内部结构骨架。工程师和符文师紧随其后,在冷却的金属构件上集成能量管道、数据线路以及防御性的“金刚阵”、“反灵能涂层”。整个“铁壁”要塞,就像一个在不断自我生长、自我加固的金属刺猬。
而在所有要塞的建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便是安装大型的“虚空聚灵阵”和“隐匿阵”。小行星带远离行星,灵气稀薄且狂暴。“虚空聚灵阵”能够如同深海中的海绵,艰难地从宇宙背景辐射和太阳风中汲取、提纯微弱的能量,为要塞的基本运作和防御系统提供除核聚变之外的辅助能源。而“隐匿阵”则结合了光学迷彩、能量波动屏蔽和灵觉干扰,力求将要塞的存在感降至最低,使其在敌人的扫描中,与周围无数普通的小行星无异。
当要塞的主体结构初步成型,内部的生命维持系统、能源核心、通讯枢纽开始运转后,真正的“獠牙”便被安装上去。
· 监测之眼: 在“幽眸”这类预警要塞,部署的是最先进的长程引力波探测器、超光谱扫描阵列以及灵敏度极高的灵能波动传感器,其天线和感应球体被巧妙地伪装成奇特的岩石凸起。
· 防御之盾与矛: 在“龙首崖”、“铁壁”等防御型要塞,则安装了结合实体导弹与符文能量炮的混合防御平台。导弹发射井被深藏在挖掘出的岩洞中,炮塔则采用可升降式设计,平时隐藏于装甲板之下。部分关键要塞甚至开始测试小型的“星链阵”节点,尝试将数个临近要塞的护盾进行局部联动。
· 资源与后勤支撑: 自动化采矿和精炼厂在资源型小行星上建立起来,生产出的金属锭、水、推进剂不仅满足自身需要,还通过小型运输船,在“星链阵”掩护下,秘密输送给其他要塞和游击舰队。
· 驻军与“织梦者”应用: 精锐的“深空守备兵团”开始入驻这些条件艰苦的要塞。同时,部分要塞也成为了“织梦者”计划的试验场,尝试将培育的小型生物神经网络与要塞的防御控制系统结合,提升其自动化反应速度和态势感知能力。
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陨石撞击、设备故障、能源短缺、甚至是少数帝国残余侦察艇的骚扰,都给建设者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断成熟的技术,一座座要塞如同钉子般,被牢牢楔入了小行星带的战略要冲。
当瓦西里耶夫在昆仑指挥中心,看着代表十二个“基石”要塞的稳定蓝色光点,在小行星带星图上依次亮起,并与火星、地球的防御网络连成一片时,他深知,地球文明终于在这片黑暗的星海中,拥有了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主动防御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