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口旁谋建船厂,船坞成关键之钥
秋意渐浓时,吴家堡的港口建设已初见雏形 —— 沿海路的泥土挖到了预设深度,深海区的混凝土块沉放了大半,岸边的码头地面也用水泥铺得平整光滑。叶青云站在码头边缘,望着远处往来的小渔船,却没露出多少笑意。身旁的邱远山捧着木船设计图,眉头也拧着:“叶首领,木船的图纸倒是画好了,可没有船坞,船造出来没地方修,坏了也没地方补,总不能一直泊在海里任风吹浪打吧?”
叶青云点头,目光落在港口东侧一片空旷的滩涂上:“这里就建船厂,船坞是核心。咱们要造的木船长二十丈、宽三丈,吃水一丈,普通的浅滩根本容不下,必须建一个能容纳三艘大船同时修造的船坞 —— 不仅要够深够宽,还得能挡住海浪,不然船坞里灌满海水,怎么干活?”
两人沿着滩涂往前走,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潮气。叶青云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掌心揉碎:“船坞的基础得用混凝土,不然海浪一冲就塌。底部铺三尺厚的混凝土,四周砌五尺高的混凝土墙,挡住海水;顶部要架钢柱钢梁,搭个棚子,下雨下雪也能施工。”
“混凝土没问题,咱们之前建港口用的配比已经熟了。” 邱远山接过话,却又犯了难,“可钢柱钢梁怎么连接?没有焊接的法子,光靠木头撑着,撑不住那么重的棚子,万一塌了,砸坏船不说,还得伤人。”
叶青云早有想法,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是一幅简单的结构图 —— 两根钢柱顶端各钻了几个孔,一根钢梁两端也钻了对应的孔,用带螺纹的铁栓穿过去,再用螺母拧紧,旁边还画着一个小小的垫圈。“这叫铆接。” 他指着图纸,“不用焊接,把钢件钻上孔,用铆钉(铁栓)穿起来固定,再加上垫圈,能防止松动。咱们之前做冲压机的机架用过类似的法子,只是没这么大规模,现在可以试试。”
邱远山盯着图纸看了半天,眼睛渐渐亮了:“铆接!这法子好!不用火焊,只需要钻孔和打铁栓,咱们的铁匠能做!只是…… 这么大的钢柱钢梁,钻孔得精准,不然铆钉穿不进去,还得试试。”
“那就先做小样品。” 叶青云拍板,“你让人打两根小钢柱、一根小钢梁,按图纸钻孔,试试铆接的牢固度。没问题的话,就按这个法子来建船坞的顶部结构。”
二、铆接工艺初试验,铁匠短缺遇瓶颈
邱远山雷厉风行,当天就从冶铁厂调了一批熟铁,让铁匠打了两根三尺长的钢柱、一根四尺长的钢梁。钢柱和钢梁的表面先用车床(之前改进的简易车床)打磨平整,再用特制的钻头(冶铁厂新造的麻花钻)钻孔 —— 钻头装在脚踏式钻床上,一个铁匠踩着踏板,钻头慢慢转动,另一个铁匠扶着钢件,确保钻孔位置精准。
钻好孔后,铁匠们用红热的铁坯打成铆钉 —— 圆柱形,一端带帽,另一端留着多余的长度,方便铆紧。邱远山亲自上手,将钢梁放在两根钢柱顶端,对齐孔洞,把铆钉穿进去,再用大锤猛砸铆钉的另一端,直到砸出一个新的 “帽”,将钢柱和钢梁牢牢固定在一起。
“成了!” 邱远山试着晃了晃钢梁,纹丝不动,他激动地对叶青云说,“首领,铆接真管用!这结构比木头结实多了,就算棚子上站几个人,也没问题!”
叶青云也松了口气,可没等高兴多久,冶铁厂的铁匠总管就找了过来,脸色焦急:“邱大人,不行啊!船坞要的钢柱有二十根,每根三丈长,钢梁有五十根,每根五丈长,光钻孔就得钻上千个,咱们冶铁厂就三十个铁匠,还得管冲压机的铁板、盔甲的甲片,根本忙不过来!昨天有三个铁匠累得中暑了,再这么下去,别说船坞,连盔甲都赶不上进度了。”
邱远山皱起眉 —— 他如今是吴家堡工部负责人,管着冶铁、木工、造船、基建,手里的人手本就紧张,之前为了建港口,还调走了不少铁匠去做工具,现在船坞又要大量钢件,铁匠确实不够用。“这可怎么办?船坞的工期不能拖,港口下个月就要完工,到时候没船坞,木船造不出来,盐还是运不出去。”
叶青云想了想,说道:“招募!从外面招募铁匠!咱们的商驿不是在青运城、扬州、大辽城都有网点吗?让商驿的掌柜们帮忙宣传,就说吴家堡招募铁匠,每月五两银子,管三餐住宿,还能学新手艺(铆接、冲压),做得好的还能当工头,给安家补贴。肯定有不少铁匠愿意来。”
“五两银子?” 邱远山愣了一下,“比普通铁匠的工钱高两倍,会不会太破费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叶青云摇头,“铁匠是技术活,好铁匠能顶十个民工。咱们现在缺的就是技术人,多花点银子,能让船坞早日完工,还能为以后的产业储备人才,值!”
三、商驿传讯招良匠,百匠齐聚破困局
消息通过商驿传了出去 —— 青运城的商驿掌柜把招募告示贴在最热闹的市集,扬州的李掌柜专门拜访了当地的铁匠行会,大辽城的耶律烈也帮忙通知了北蛮部落里的铁匠(北蛮有不少擅长打马具的铁匠)。
招募告示一出,果然引来了不少铁匠。第一个来的是青运城的老铁匠张师傅,六十多岁,打了一辈子铁,因为青运城的铁匠铺被赵家刁难,活越来越少,听说吴家堡待遇好,还能学新手艺,带着两个徒弟就来了。“叶大人,俺别的不会,就是钻孔、打铁栓拿手,您放心,俺肯定把活干好!” 张师傅握着叶青云的手,满是老茧的手劲十足。
接着,扬州的几个年轻铁匠也来了,他们听说吴家堡有 “能压铁板的机器”(冲压机),好奇得不行,想来见识见识;北蛮的五个铁匠也来了,他们擅长打大型钢件,之前帮耶律烈打过马桩,听说要建船坞,觉得有挑战,主动报名。
不到半个月,邱远山就招募到了一百名铁匠,加上原来的三十名,总共一百三十名,足够支撑船坞的钢件制作。邱远山把铁匠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打钢柱钢梁(由北蛮铁匠带队,他们力气大,擅长打大型件);一组负责钻孔和铆接(由张师傅带队,他经验丰富,能保证精准度);一组负责制作铆钉和垫圈(由年轻铁匠组成,他们手脚快,学习能力强)。
为了让铁匠们尽快上手,邱远山还在冶铁厂旁边搭了个 “实训棚”,每天早上教大家看图纸、认尺寸,下午实战练习。张师傅耐心地教年轻铁匠钻孔:“钻孔的时候要稳,脚踏板别踩太急,钻头歪了,孔就偏了,铆钉穿不进去,钢梁就废了。” 北蛮的铁匠头领巴图则教大家打钢柱:“钢坯要烧透,锤打的时候要顺着纹路,不然钢柱容易裂,咱们建船坞,要的就是结实,不能偷工减料。”
铁匠们的热情很高 —— 不仅因为待遇好,更因为吴家堡的技术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可能。以前在别的地方,铁匠只能打打农具、马具,可在吴家堡,能打三丈长的钢柱、能学 “铆接” 这种新法子,还能参与建 “能停大船的船坞”,这种成就感是以前没有的。
“邱大人,您看俺打的这个铆钉!” 一个年轻铁匠拿着刚打好的铆钉跑过来,铆钉两端的帽又圆又平整,“俺按张师傅教的,烧到红透再锤,比以前打得好多了!”
邱远山接过铆钉,满意地点头:“好!继续练!咱们的船坞能不能结实,就看你们的活细不细了!”
四、船坞施工遇吊装难,青云巧绘龙门吊
船坞的建设很快步入正轨 —— 混凝土基础率先开工,民工们用木板搭好模板,将水泥、沙子、碎石按 “一比二比三” 的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再倒进模板里,用振捣棒(简易的木槌)把混凝土敲实,防止有气泡。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养护七天,每天浇水,确保强度。
七天后,混凝土基础干透,钢柱的安装开始了。可刚装了两根钢柱,新的问题就来了 —— 每根钢柱重三千斤,靠十几个民工抬着往混凝土基础的预埋件上放,不仅慢,还容易放歪。有一次,民工们抬着钢柱往起走,脚下一滑,钢柱差点砸到地上,幸好铁牛眼疾手快,用肩膀扛了一下,才没出大事。
“这样不行!” 铁牛揉着酸痛的肩膀,对叶青云说,“钢柱太重,靠人抬太危险,万一砸伤人,或者放歪了,混凝土基础都得砸坏,之前的活就白干了。”
邱远山也犯了愁:“以前咱们抬重东西用撑杆和滑轮,可撑杆最高只有两丈,钢柱要装到三丈高,撑杆够不着;而且滑轮只能吊一千斤以下的东西,三千斤的钢柱根本吊不动。”
叶青云站在一旁,看着民工们费力地调整钢柱的位置,脑子里忽然闪过现代龙门吊的样子 —— 轨道、钢框架、滑轮组,这不就是为吊装大型构件设计的吗?他立刻让人拿来纸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咱们做个‘龙门吊’!”
图纸上,两条平行的轨道铺在船坞两侧的地面上,轨道上放一个可移动的钢框架(像个 “门” 字),框架顶部装一个大型滑轮组,滑轮组上绕着粗麻绳,麻绳一端挂着吊钩,另一端连接到绞盘(用两匹马拉动)。“轨道用铁板拼接,钢框架用铆接的钢柱钢梁做,滑轮组用之前改进的重型滑轮(能承重五千斤),绞盘用铸铁做齿轮,这样就能吊三千斤的钢柱了,还能在轨道上移动,把钢柱精准地放到预埋件上。”
邱远山盯着图纸看了半天,越看越兴奋:“龙门吊!这法子太妙了!能移动,能吊重,还能精准定位,比人抬强一百倍!只是…… 轨道和钢框架怎么做?”
“轨道好办,” 叶青云指着图纸,“用咱们冶铁厂的铁板,每块长一丈、宽一尺、厚半寸,拼接起来,用铆钉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确保两条轨道平行,误差不超过半寸。钢框架的钢柱用两丈高的,钢梁用五丈长的,铆接成‘门’形,底部装轮子,卡在轨道上,能来回移动。”
邱远山立刻组织铁匠和木工动手 —— 铁匠们加班加点打轨道用的铁板和钢框架的钢件,木工们则制作滑轮组的支架和绞盘的木架。半个月后,简易龙门吊终于做好了:两条轨道平行地铺在船坞两侧,钢框架稳稳地卡在轨道上,顶部的滑轮组闪着金属的光泽,绞盘旁的两匹马昂首挺胸,透着一股威风。
试吊那天,所有人都围了过来。铁牛亲自负责操作绞盘,民工们把钢柱绑在吊钩上,邱远山喊了声 “起吊”,铁牛赶着两匹马,绞盘慢慢转动,钢柱缓缓上升,升到三丈高时,铁牛又赶着马,让龙门吊沿着轨道移动,将钢柱精准地放在混凝土基础的预埋件上。
“成了!” 民工们欢呼起来,邱远山激动地拍了拍叶青云的肩:“首领,您这脑子真是太灵光了!有了龙门吊,别说钢柱,以后造船的龙骨都能吊!”
叶青云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远处 —— 船坞的钢柱一根根立了起来,钢梁也通过龙门吊慢慢安装到位,顶部的棚子渐渐成型,像一个巨大的钢铁帐篷,笼罩着整个船坞。铁匠们还在忙碌,有的在给钢梁刷防锈漆(用桐油和石墨混合做的),有的在检查铆钉是否牢固;民工们则在船坞底部铺设木板,为后续造船做准备。
小白狐蹲在叶青云脚边,仰头看着龙门吊,琥珀色的眼睛里满是好奇,偶尔对着移动的钢框架轻叫两声,像是在为这新事物欢呼。叶青云弯腰抱起它,摸了摸它的绒毛:“你看,咱们的船坞快建好了,以后就能造大船,把盐运到更远的地方,吴家堡会越来越好的。”
小白狐蹭了蹭他的下巴,像是听懂了。
五、船坞渐成盼通航,工部协力绘新篇
随着龙门吊的投入使用,船坞的建设进度大大加快。二十根钢柱不到十天就全部安装完毕,五十根钢梁也通过铆接连接成顶部的棚架,棚架上再铺上木板和油布,一个能遮风挡雨的船坞主体终于成型。船坞的四周,混凝土墙也砌到了五尺高,墙外侧还堆了一层巨石,防止海浪冲击;墙内侧装了排水口,下雨时船坞里的雨水能及时排出去,不会积水。
邱远山每天都泡在船坞里,带着铁匠和民工检查每一个细节:钢柱的预埋件是否牢固,钢梁的铆钉有没有松动,棚架的油布有没有漏缝,排水口是否通畅。有一次,他发现一根钢梁的铆钉有点松,立刻让人拆下来重新铆接,还特意叮嘱:“船坞要能用几十年,不能有一点马虎,现在偷一点懒,以后出了问题,就是大麻烦。”
铁匠们也越发熟练 —— 张师傅带领的钻孔组,钻孔的误差能控制在一分以内,铆钉穿进去严丝合缝;巴图带领的钢件组,打出来的钢柱笔直,没有一点弯曲;年轻铁匠们制作的铆钉,数量和质量都远超预期,甚至还改进了铆钉的形状,让铆接更牢固。
与此同时,船厂的其他设施也在同步建设:船坞旁边建了两座铁匠铺,专门用来打造造船用的铁钉、铁环;建了三座木料仓库,储存从山里运来的楠木(造船的主要材料);还建了一座简易的码头,用来停靠待修的小船。
叶青云也没闲着,他时常去船厂视察,有时会和邱远山讨论木船的改进 —— 比如在船底加一层铁皮,防止海虫啃咬;在船两侧装几个小滑轮,方便装卸货物;在船舱里加几个隔水舱,就算有一个舱进水,船也不会沉。
“首领,您说的隔水舱太重要了!” 邱远山拿着改进后的船图纸,“以前的木船要是进水,很快就会沉,有了隔水舱,安全多了,以后运盐走远海,也不用担心了。”
王五则负责物资调配 —— 每天从山里运楠木到船厂,从冶铁厂运铁钉到铁匠铺,从粮库运粮食到民工的宿舍,确保船厂的建设不会因为物资短缺而停工。“首领放心,楠木储备足够造五艘大船,铁钉也备了十万个,粮食够民工和铁匠们吃三个月,绝不会掉链子!”
铁牛也时常从港口过来帮忙,他带着港口的民工,帮着搬运木料和巨石,还在船厂周围加了巡逻,防止有人破坏。“俺跟兄弟们说了,船厂和港口一样重要,都是吴家堡的命根子,谁要是敢来捣乱,俺饶不了他!”
深秋的一天,船坞终于全部完工。站在远处望去,巨大的钢框架棚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船坞两侧的轨道延伸向远方,龙门吊静静地停在轨道上,像一个守护着船厂的巨人。船坞里,民工们正在铺设最后一层木板,铁匠们在调试造船用的工具,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叶青云、邱远山、铁牛、王五站在船坞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三个月,从一片滩涂到一座船坞,不容易啊!” 邱远山感叹道,“要是没有铆接、没有龙门吊、没有这么多铁匠,咱们根本建不成。”
叶青云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大海:“这只是开始。等船坞建好,咱们就造大船,把盐运到江南、运到大辽城,以后还能运盔甲、运皮毛,让吴家堡的名字传遍大夏的每一片海域。”
小白狐从叶青云怀里跳下来,跑进船坞,在木板上欢快地跑着,尾巴摇得飞快。阳光透过棚架的缝隙,洒在它雪白的毛发上,泛着温暖的光泽。
这一日的吴家堡,船厂的锤声、铁匠的敲打声、民工的号子声,与港口的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乱世里最动听的乐章。所有人都知道,这座船坞的建成,不仅意味着吴家堡有了自己的船厂,更意味着他们有了走向更远未来的可能 —— 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他们用双手和智慧,一点点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安稳与希望,而这希望,终将随着驶出港口的大船,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