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盯着手记背面那行褪色的字,手指停在纸页边缘。
陈浩还在低头默写流程要点,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卡尔翻开了新的记录页,娜娜的投影仍在循环播放菌丝激活的全过程。
“它们越来越活跃了。”陈浩抬起头,“这不是坏事吧?”
“生态变化本身没有好坏。”苏珊合上本子,“但变快了,我们得跟上。”
娜娜的光学模块轻微闪烁:“建议启动物种层面的跟踪研究。已掌握环境触发机制,下一步应关注生物响应模式。”
“听不懂。”陈浩放下笔,“说人话。”
“看看植物。”娜娜转向他,“它们怎么应对这种变化。”
“哦。”陈浩点头,“你是说,别光研究地会抖,还得看草为啥长得欢。”
“大致如此。”
“那从哪开始?”卡尔问。
苏珊翻开地图:“先定目标。不能随便抓一把叶子就化验。”
“挑显眼的。”苏珊说,“颜色特别的容易观察反应。”
“不行。”卡尔摇头,“应该选生长最快的。数据更新快,周期短,适合建立模型。”
“我都不同意。”陈浩举起手,“离基地最近的那个就行。我不想到处跑,太累。”
三人同时看向他。
“你每次说省事的理由都一样。”苏珊说。
“这次不一样。”陈浩挺直腰,“就近取样是科研基本原则!教科书上写的!”
“哪本教科书?”卡尔问。
“我……我忘了。”陈浩挠头,“反正有。”
娜娜没说话,调出西部区域植被分布图,叠加历史活动频率和采集便利性参数。
屏幕上跳出三个候选物种。
第一种是紫红色藤蔓,附着在岩石表面,日间闭合叶片;第二种是伞状菌类,群聚生长,高度依赖湿度;第三种是灰绿色低矮灌木,夜间茎叶泛出微弱蓝光,分布极广,采样点距基地步行八分钟。
“这个。”娜娜指向第三种,“出现频次最高,适应性强,且具备可观察生理特征——夜间发光。”
“夜芒草。”苏珊念出标注名,“我采过几次,以为只是普通伴生植物。”
“但它发光。”陈浩指着图像,“这不科学。”
“发光现象在多种植物中存在。”娜娜解释,“通常与代谢副产物氧化有关。”
“可它不是晚上才亮吗?”陈浩追问,“是不是怕黑?”
没人接话。
“那就它了。”苏珊拍板,“首研对象:夜芒草。结构简单,分布稳定,还有可观测指标。”
“名字太正式。”陈浩说,“得改个接地气的。”
“叫啥?”卡尔问。
“小夜灯。”陈浩咧嘴,“多形象。”
“不改。”苏珊说,“就叫夜芒草。”
决定落地,四人起身前往基地外围试验区。
试验区是一片半封闭空地,设有简易围栏和标记桩。几株夜芒草被提前移栽至不同土壤条件下,插着编号木签。
陈浩蹲下,凑近一株看。
叶子灰绿带绒毛,茎干细而硬,摸上去有点扎手。他伸手拨了下叶片,又抬头看天。
“现在是白天,为啥不亮?”
“推测与光照强度相关。”娜娜站在旁边,“类似地球含羞草的昼夜节律。”
“那就是睡觉了?”陈浩说,“还挺规律。”
“准备观测方案。”苏珊拿出空白表格,“我们需要记录每天的变化。”
“问题来了。”卡尔环顾四周,“没设备。没法实时测光强、温湿度、土壤电导率。”
“人工记。”苏珊提笔画格子,“分时段,早中晚各一次,加上夜间补录。”
“那得多麻烦。”陈浩抱怨,“我要每天半夜爬起来看草?”
“你负责拍照。”苏珊把便携终端塞他手里,“每天同一时间拍三张,正面、侧面、特写。顺便说一句你看到的情况。”
“像写日记?”
“就是写日记。”
“那我能写‘今天小夜灯心情不好,光很暗’吗?”
“写‘荧光强度减弱’。”苏珊说,“不准拟人。”
“真没劲。”陈浩嘟囔。
娜娜打开资料库,调取地球发光植物研究模板,结合本地环境参数重构观测体系。
新表格生成:包含光照值区间、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率、荧光可见时间、植株高度变化五项核心指标。
卡尔接过打印版,对比现有工具清单。
传感器只剩两个可用单元,一个湿度探头老化,一个光敏元件反应迟钝。
“能修。”他说,“拿控制室报废的零件拼一下。”
二十分钟后,他带回一组改装装置:外壳裂了条缝,电线外露,但显示屏亮着。
“凑合用。”他固定在试验桩上,“每小时自动记录一次。”
“双轨制成立。”苏珊满意,“人工+机械,互相校验。”
第一天结束,陈浩交出九张照片和一段语音备注。
“一号草,今天光偏黄,不像昨天那么蓝。二号草旁边多了块石头,不知道是不是风吹来的。三号草……我觉得它歪了。”
“客观描述。”苏珊提醒,“不要加个人感觉。”
“我说的是事实!”陈浩辩解,“它真的歪了!”
“明天量角度。”卡尔说。
第二天,第三天,持续记录。
娜娜将数据导入分析系统,绘制趋势曲线。
荧光强度波动与夜间地表温度下降呈正相关,但存在滞后性。土壤湿度影响生长速度,却对发光无直接作用。
“不符合常规代谢模型。”娜娜指出,“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独立调控通路。”
“翻译。”陈浩说。
“它的发光,可能不只是为了散热或吸引昆虫。”
“那为啥?”陈浩问。
“还不知道。”
一周后,团队汇总信息。
陈浩翻自己笔记本,上面画了不少简笔草图,还有几句吐槽。
“我发现一件事。”他说,“有一次我手划破了,碰过叶子,血止得特别快。”
“你受伤了?”苏珊皱眉。
“一点点。”陈浩伸出手背,“蹭了个口子,抹了点草汁,结果十分钟就不流了。”
“样本污染。”卡尔说,“会影响后续分析。”
“我没乱来!”陈浩急了,“就是不小心碰到的!再说了,你们不觉得这草有点邪门?长得慢,但特别抗折腾。我踩了一脚,第二天又支棱起来了。”
苏珊沉默片刻,取出采样瓶。
“提取一点汁液。”她说,“做个基础反应测试。”
娜娜启动微型分析仪,输入植物化学成分检索指令。
初始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水分、少量多糖及未知有机酸,无显着药理活性。
“正常。”她宣布,“未发现特殊物质。”
“可它止血了。”陈浩坚持。
“或许是物理凝结。”娜娜说,“植物黏液与血液混合形成屏障。”
“试试别的参数。”苏珊说。
娜娜调整算法,关闭地球类比限制,启用跨星球模糊匹配模式。
系统重新运行。
十分钟后,警报轻响。
“检测到微量成分:类黄酮衍生物x7。”娜娜读出结果,“数据库标注为潜在抗炎与组织再生促进剂,理论模型存在,现实中未确认载体。”
“什么意思?”陈浩问。
“意思是。”苏珊慢慢说,“我们可能找到了第一个天然含有这种物质的生物。”
“小夜灯?”陈浩瞪眼。
“夜芒草。”苏珊纠正。
“那它真是药草?”陈浩激动,“我靠,我随便摸的草,居然是活体创可贴?”
“仅限初步匹配。”娜娜提醒,“含量极低,需复核提取过程是否受污染。”
“重做一遍。”苏珊立即下令,“新采样,无菌操作,全程录像。”
第二次提取开始。
从根部切断植株,使用消毒剪刀采集新鲜叶片,置于密封容器中碾碎过滤。液体经三层滤纸分离,取澄清部分注入检测槽。
分析仪重启扫描。
曲线缓慢上升,峰值锁定在同一位置。
“确认存在。”娜娜说,“浓度0.003毫克\/克,未检出其他干扰成分。”
屋里安静下来。
陈浩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
“我们得扩大采样范围。”苏珊说,“看看其他区域的夜芒草是否也有同样特性。”
“还要测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卡尔补充,“幼苗期、成熟期、衰老期分别取样。”
“加一项。”陈浩突然举手,“能不能试试外敷效果?”
“人体实验必须谨慎。”苏珊说。
“拿我自己!”陈浩撸袖子,“割个小口子,涂点汁液,看多久凝固。公平合理。”
“你每次都主动献身。”卡尔说。
“因为我最不怕疼。”陈浩咧嘴,“再说,万一真有用呢?以后谁划伤都不用找药了。”
“先写记录。”苏珊递过表格,“实验目的、操作步骤、预期结果,全填上。”
“还得写这么多?”陈浩哀嚎。
“不然不算数。”
陈浩磨蹭着动笔,边写边念:“实验项目:夜芒草汁液对皮肤浅层伤口的止血效率观察……实验对象:本人……风险自担。”
写完签上名字,顺手画了个笑脸。
苏珊接过表格审核,卡尔开始准备采样工具包,娜娜继续运行后台程序,监测运算负荷。
“需要整夜值守。”她说,“数据量大,防止中断。”
“我陪你。”陈浩说,“反正我也睡不着,可以继续写我的伟大发现日记。”
“不准夸大。”苏珊警告。
“我就写实话!”
“那你得先学会什么叫实话。”
实验室灯光稳定,终端屏幕滚动着波形与数字。
苏珊在墙上贴上第三幅手绘图:夜芒草结构分解,重点标出汁液富集部位。
卡尔在一旁计算明日行程,提出增设遮光罩以排除光线干扰。
“同意。”苏珊点头,“变量要控死。”
陈浩靠在椅子上,翻看这几天的照片。
忽然他停下。
放大一张夜间拍摄的图像。
“你们看。”他声音变了,“这片叶子边缘,是不是有点发红?”
三人围过来。
在蓝光背景下,一片叶缘确实泛出淡淡暗红,像是渗了什么东西。
“之前没有。”苏珊说。
“今天才出现。”娜娜调出时间戳,“十五分钟前首次捕捉到该现象。”
陈浩伸手想去碰。
苏珊一把拦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