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元三载夏初长,未央天子访工坊。
百炼精钢映日色,一腔雷火破天荒。
仁心妙手备金创,巧思奇技探云翔。
虽言蒸汽犹遥远,已见巨轮启远航。
肇元三年的春,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一片占地广阔的官营作坊区比往日更加戒备森严。这里汇聚了大汉最为顶尖的工匠和最为机密的研制项目,堪称帝国强盛的基石所在。今日,皇帝刘禅在丞相诸葛亮及数位重臣的陪同下,轻车简从,亲临视察。
此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周密安排。东疆虽暂告平定,然刘禅与诸葛亮皆深知,疆场上的胜利固然依靠将士用命、统帅谋略,但更深层次的支撑,则来自于国力的雄厚与技器的精良。此次视察,意在检阅关乎未来国运的几项关键技艺的进展。
***
皇帝銮驾首先抵达的是规模宏大的“尚方”冶铁工坊。还未靠近,便觉热浪扑面,叮当铿锵之声不绝于耳。工坊大监早已率众跪迎。
步入其中,但见巨大的水力鼓风机(利用渭水支流修建的水渠驱动)轰隆作响,将空气源源不断压入高大的炼铁竖炉,炉火纯青,烈焰升腾。另一侧,更有数座形制稍异、以石炭(煤)为燃料的“坩埚炉”正在运作,这是根据刘禅多年前模糊提出的“提高炉温”设想,由工匠们反复试验改进而成。
“陛下,丞相。”工坊大监恭敬引路,来到一处成品陈列区。这里陈列着新近冶炼出的钢铁样品,以及用其打造的兵器、甲胄。
“托陛下洪福,赖丞相督导,去岁以来,工坊依‘炒钢法’‘灌钢法’之要诀,又借鉴西域传来之部分技法,反复试验,如今所出之钢,品质确胜往年!”大监拿起一柄尚未安装木柄的环首刀胚,其刃口在工坊火光下闪烁着幽蓝泛青的冷光,“此刀胚经反复折叠锻打、淬火、回火,韧性、硬度皆大有提升。寻常旧式札甲,已难挡其奋力一劈。”
他又指向一副新制的鱼鳞甲:“此甲叶亦为新钢所制,更薄更韧,等重之下,防护力却较旧甲提升近两成。若能全军换装,将士伤亡必可大减。”
刘禅接过那沉甸甸的刀胚,仔细端详其纹理,又用手指轻弹刃口,其声清越。他虽不通具体技艺,却能感受到手中之物所蕴含的锋锐与力量。
“好!”刘禅赞道,“此乃强军之本!产量如何?可能满足大军需求?”
大监面露难色,回禀道:“回陛下,新法虽佳,然耗费工时、燃料甚巨,尤其对工匠技艺要求极高。目前月产此类精良刀剑仅千余口,甲胄不过三百副……若要全军换装,恐需数年之功,且所费钱粮……”
诸葛亮在一旁接口道:“陛下,此事急不得。可令工坊优先供给禁军、边军精锐及军官。同时,需大力培养熟练工匠,改进水力机械,或可设法提升石炭开采与运输效率,以降低燃料成本。此乃长久之计,需持之以恒。”
刘禅点头:“相父所言甚是。质量与产量,需得兼顾。赏!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按功绩大小,重重有赏!务必勉励他们精益求精!”
“谢陛下隆恩!”工坊大监及周围工匠头目激动跪拜。
***
离开冶铁工坊,一行人移步至戒备更为森严的“火器作”。此地远离其他作坊,周围有高墙和精锐士兵守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硝磺气味。
主持此处的是那位曾被陆抗推荐、于军械改良上极有天分的蒲远,他如今已升任“火器作”监事,官秩不高,权责却重。
“臣蒲远,叩见陛下,丞相!”蒲远虽年轻,但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显得自信沉着。
“平身。蒲监事,朕听闻‘霹雳神弹’又有新进展?”刘禅兴致勃勃地问道。
“回陛下,确有进展,主要在两方面。”蒲元引着众人参观,“其一,乃是‘由宏入微’,奉陛下此前‘便于单兵携行使用’之旨,臣等一直在尝试将神弹小型化。”
他呈上一个比拳头略大、表面粗糙、带有小耳环可系绳的铁壳圆球,引信处做了防水和防意外撞击的处理。
“此物臣等暂命名为‘震天雷’或‘手掷雷’。内填精炼火药及铁蒺藜、碎瓷片。使用时,士兵只需用力将其投出,或借助小型掷弹带抛射,落地或撞击后爆炸,声若霹雳,破片飞溅,可有效杀伤方圆数步内的无甲或轻甲目标,尤其适用于巷战、山地战、守城时向下投掷,或惊扰敌军马队。”
刘禅拿起这沉甸甸的铁疙瘩,想象着它在敌群中炸开的场景,不由点头:“妙!此物若能大量制备,我军步卒近战之威,将大增矣!测试过否?安全性、可靠性如何?”
“已小规模测试数十次。”蒲元回答,“仍有改进之处,主要是引信燃烧时间稳定性及投掷距离问题。目前臂力强者,约可投掷三十至四十步。臣等正在试验加装木柄,或可投得更远更准。”
“好!继续改进!务必确保安全可靠!”刘禅叮嘱道。
“其二,”蒲远又引众人来到一处空旷试射场,“乃是‘由近及远’。陛下曾言,若能造巨器,将更大更重之弹丸抛射至极远,则破坚城、摧敌阵,易如反掌。臣等受水力锻锤启发,尝试制造大型抛射器械。”
场中,赫然陈列着一尊庞然大物!它并非传统的扭力或配重抛石机,而是一尊粗犷巨大的青铜铸炮的雏形!
炮身极厚,口径约有碗口粗细,架在一个坚固的木制炮架上,炮尾有火门。旁边还放着数枚打磨过的圆形石弹以及一些粗糙的铁壳开花弹(大型化霹雳弹)。
“此物臣等暂称‘将军炮’或‘震天炮’。”蒲元介绍道,“原理与霹雳弹、震天雷类似,但以精炼火药为推力,将弹丸从这坚固的铜管中射出。目前试射,可将十斤石弹射出二百余步(约300米),威力惊人,可洞穿砖墙!若使用内填火药铁珠的开花弹,落地爆炸,威力范围更广!”
刘禅与诸葛亮等人皆被这原始而充满力量感的巨兽所吸引。虽然它看起来笨重无比,装填繁琐,射速缓慢,且安全性显然还需极大提升(炮身甚至能看到一些早期炸膛留下的修补痕迹),但其展现出的远程毁灭性潜力,足以让任何军事家心动。
“试射与朕看!”刘禅下令。
操作工匠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准备:清理炮膛,装入定量火药并用杵压实,填入弹丸,从火门插入引信……一切就绪后,众人退至安全距离。
“点火!”
引信嗤嗤燃烧,迅速没入火门。
轰隆!!!
一声远超霹雳弹爆炸的巨响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大地似乎都微微颤动。浓烈的白烟瞬间笼罩炮身。远处作为靶子的厚木板墙被石弹轻易击穿出一个大洞,碎木纷飞!
“好!好一尊将军炮!”刘禅虽被巨响震得心跳加速,却抚掌大笑,“此器若成,何愁坚城不破?!”
诸葛亮亦颔首,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此器威力巨大,然亦显笨重,运输、架设、装填皆非易事,且看来风险不小。蒲监事,后续当着力于减轻重量、提高射速、确保安全、统一弹药规格。此物或可先用于重要城防及水师楼船。”
蒲元躬身:“丞相明鉴!臣等正竭力于此。然铜料耗费甚巨,铸造良品率不高,且最佳之火药配比、弹体形状仍在摸索……”
刘禅大手一挥:“无妨!此乃国之重器,纵有千难万难,亦需全力攻克!所需铜料、经费,朕让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和内帑优先拨付!蒲元,你若需要何种匠才、物料,可直接上书于朕或丞相!”
“臣,万死不辞!”蒲元激动跪地。
***
视察完令人热血沸腾的火器,刘禅的情绪稍稍平复,转而关心起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减少战场伤亡。
他来到隶属于太医署,但与“火器作”相邻的一处僻静院落,此处名为“金创苑”,专门研究战伤救治。
主持此处的是太医令手下一位精通外科、曾随军服务的老医官。
“陛下,丞相。”老医官呈上几个帆布(由改进后的织机织出较厚实的棉麻混纺布)制成的小包,“此乃依陛下之意,试制的‘单兵急救裹伤包’。”
刘禅打开一看,只见里面分门别类放置着:一小瓶“止血散”(以三七、白及等药材研磨调制,效果优于普通金疮药),一卷经过蒸煮消毒的干净麻布绷带,数根银针(用于缝合)和一小束桑皮线(用于缝合伤口,较羊肠线更易得),还有一小块硫磺皂(用于清洁手和伤口周围,此乃刘禅根据“消毒”概念强行推广的)。
“陛下曾言,战场之上,许多伤亡本可避免,若伤者能得以及时、正确的初步处置,存活之机将大增。此物便旨在让士卒负伤后,能自行或由同袍迅速进行止血、包扎,避免失血过多或污物感染。”老医官解释道,“目前已小规模配发给部分精锐斥候和山地营测试,反馈尚可。尤其这止血散,效果确比旧方好上不少。”
刘禅仔细查看每一样物品,神色凝重:“此物看似简单,却关乎万千将士性命。务必确保药材有效、布带洁净。要编写简易操典,教导士卒如何正确使用。产量如何?可能普及?”
老医官回道:“止血散药材征集、炮制需时,洁净布带蒸煮晾干亦费工。目前仅能小规模制备。若要配发全军,恐……”
“同样,优先供应边军及精锐。”诸葛亮再次定调,“并需大力培训随军医官及懂得基本救治的士卒。此事利在当下,功在千秋,需稳步推进。”
刘禅叹息一声:“是啊,能多救回一个老兵,便是保住一份宝贵的战力,更是保全一个家庭。此事,同样重要!赏赐、经费,不可或缺。”
***
离开“金创苑”,刘禅并未结束行程,而是来到了工坊区边缘一处新辟的院落,牌匾上写着“格物院”三字。此地人员构成复杂,并非全是工匠,更有一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却对机械格物之学颇有兴趣和天赋的年轻文官。
刘禅召集了其中几位佼佼者。他们虽穿着官袍,却大多袖口沾有墨渍甚至油污,眼神中充满了求知与好奇。
“诸位爱卿,”刘禅看着这些帝国未来的技术官僚种子,沉声道,“今日朕召尔等前来,是有一项长远课题交托。此课题或许艰难,甚至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然其意义,或许远超刀剑火药。”
众人皆屏息凝神。
刘禅命人抬来一个小火炉,上坐一个铜壶,壶水已沸,壶盖被蒸汽顶得噗噗作响。
“诸位可见此景象?”刘禅指着壶盖,“水沸为气,此气之力,竟能顶动壶盖。若……朕是说若,我们能造一个密闭坚固之容器,设法不断将水烧沸产生大量此等蒸汽,并引导其力量,持续推动某物,譬如连杆、齿轮、乃至车轮……是否可造出一种不依靠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只需燃烧石炭木材便能自行运转、产生巨力之机械?”
他尽可能用当时能理解的语言描述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这番话语,对于习惯了传统机械的众人而言,不啻于天方夜谭,却又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格物院的官员们听得目瞪口呆,继而陷入沉思,有人眼中开始闪烁兴奋的光芒。
“陛下思虑深远,臣等茅塞顿开!”一位名叫杜衡的年轻官员激动道,“虽闻所未闻,然细思其理,似有可能!然其难点,在于如何造那密闭坚固之容器(气缸与活塞),如何确保蒸汽之力持续稳定输出,如何转换其动力……”
“朕知其难,故将此课题交于尔等。”刘禅正色道,“不必急于求成,可先从记录蒸汽顶起壶盖之力有多大开始,尝试制作微小模型,摸索其中关窍。所需银钱物料,朕会拨付。此非战时急需之器,然若能成功,或可改变天下运力、工坊生产之根本!尔等可愿尽力?”
“臣等必竭尽驽钝,探此天道!”以杜衡为首的格物院官员们齐声应道,仿佛接到了神圣的使命。
***
视察的最后,刘禅一时兴起,又召来了几位负责军中旌旗、风筝制作的巧匠。
他取来一张纸,粗略画了一个热气球(带吊篮的球形)的示意图。
“此物,朕思及相父,故称之为‘孔明灯’之放大。尔等皆知,点燃灯内油烛,热空气上升,便可带动纸灯飞升。”刘禅解释道,“若朕欲造一极大之灯笼,以坚韧丝绸或特制纸帛蒙覆,其下吊一篮,篮中置一大火盆,持续加热其内空气。依‘浮力’之理(刘禅尽量解释),是否可载人升到半空当中?”
工匠们面面相觑,觉得陛下今日所思所想,一件比一件惊人。
“若成,人于篮中,升至极高,岂非可如飞鸟般俯瞰大地?于军事而言,敌军调动、营寨布置、城池防务,岂非一览无余?纵有千军万马,亦难逃天际之眼!”
工匠们呼吸顿时急促起来!他们都是极聪明的手艺人,瞬间明白了此物巨大的军事价值!
“陛下真神思也!”一个老工匠颤声道,“然……然则升空之后,如何控制方向?如何保证安全?火盆若点燃球体……”
“此皆需尔等细细思量解决。”刘禅笑道,“可先从小型无人之物试起,计算需多大球体、多热之气可承载多重之物。材料、防火、操控,皆可慢慢试验。此事亦不急,然其前景广阔。”
工匠们激动地围着那简陋的图纸讨论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巨大的球体升空的景象。
***
日暮时分,刘禅结束了一天的视察,返回宫中。虽略显疲惫,但精神却极为振奋。
诸葛亮陪在一旁,感叹道:“陛下今日所观所嘱,实令臣大开眼界。精钢利刃,雷火重器,乃当下制胜之道;急救仁术,体现陛下爱兵如子之心;而那蒸汽、飞球之想,虽看似渺茫,却如播种未来,若能生根发芽,他日必令我大汉腾飞于九天之上,远非四方蛮夷所能想象!”
刘禅望着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缓缓道:“相父,强国之路,永无止境。疆场胜负,终有时尽,然技器之进,仁心之施,方是国祚绵长、百姓安康之根本。今日所见,仅是开始。望我君臣同心,使这肇元盛世,不仅武功赫赫,更能文华璀璨,技道昌明!”
“臣,谨遵圣谕!”诸葛亮深深一揖。
未央宫的灯火亮起,映照着帝国统治者对于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和布局。工坊中的炉火依旧熊熊,匠人们的敲打声、学者们的争论声,与皇宫中的决议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大汉肇元时代科技强国的宏伟乐章。
这乐章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智慧、汗水与超越时代的远见,预示着这个东方帝国,正沿着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坚定地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