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天枢城核心议事殿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巨大的环形桌案旁,东方墨、青鸾、李恪赫然在座,李贤作为新晋的国家司法院首席,亦列席其中。此外,尚有监察院、万民议事院、律政司(部分职能将划归司法院)等相关机构的数位核心官员参与。这是华胥国高层基于李贤巡察报告所揭示的问题,召开的一次关于司法改革与边疆治理的专项会议。
殿内墙壁上悬挂着巨幅的华胥疆域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各州郡,尤其是李贤重点提及的南溟、雨林等边远州府。海风透过高大的琉璃窗,带来湿润的气息,也仿佛带来了来自那些遥远疆域的呼唤与期待。
李贤坐在属于自己的新位置上,心境与几日前述职时已截然不同。那时他是汇报者,是观察者;此刻,他是参与者,是决策者之一。他面前摆放着整理好的巡察报告摘要以及初步的改革构想。
会议伊始,东方墨便开门见山:“李贤首席的巡察所见,诸位皆已传阅。今日之议,旨在商讨对策,完善制度,使我华胥法度,如日月之明,无远弗届。”他将目光投向李贤,“李首席,你既亲历其境,洞察症结,便由你先陈述改革之初步构想。”
李贤深吸一口气,沉稳起身。他走到疆域图前,目光扫过与会众人,声音清晰而有力:“承蒙元首、诸位大人信任。基于巡察所得,卑职以为,当务之急,在于三事。”
他伸手指向南溟洲等区域:“其一,厘清边界,细化规则。 当立即成立专门小组,修订《边疆治理临时条例》。必须明确‘尊重地方良俗’与‘遵循国家统一律法’之间的界限。何为可尊重之习俗?何为不可逾越之法律红线?例如,商事交易之基本规则、刑事定罪之证据标准,必须全国统一,绝不容许以‘习俗’之名加以扭曲。需制定详细的《边疆司法执行细则》,为边郡官员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引。”
接着,他的手指划过几个边远州郡:“其二,强化根基,提升素能。 需建立常态化的边远州郡司法官员培训与轮换机制。选拔通晓律法、熟悉边情的干才,定期赴边任职,同时将边郡官员调回中枢受训,开阔视野,深化对华胥整体法治理念的理解。尤需加强对《商律》、《专利条例》等新兴领域律法的培训,确保律法精神在基层不走样。”
最后,他回到桌案前,神情郑重:“其三,完善体系,筑牢堤防。 卑职提议,由司法院牵头,联合律政司原有相关精英,并吸纳万民议事院中精通律法的代表,立即着手起草《华胥司法程序法典》。将‘程序正义’的理念,如告知权、申辩权、证据规则、上诉流程等,以最高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所有司法活动必须遵循的铁律,从根源上杜绝因程序疏漏导致的实体不公。”
他的提议条理分明,既有对当前紧迫问题的应对,也有着眼长远的制度构建。话音刚落,议事殿内便响起了低声讨论。
万民议事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代表抚掌道:“李首席所言甚是!程序乃公正之母。若无严密程序,实体正义便是无根之木。起草《程序法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监察院的一位官员则补充道:“培训与轮换机制确有必要。监察院亦可协同,加强对边郡司法官员履职情况的监督,尤其是对程序合规性的审查。”
李恪作为丞相,总揽全局,他沉吟片刻,看向东方墨与青鸾,见二人微微颔首,便沉声道:“李贤所提三项,切中肯綮。可即刻落实:由李贤首席负责,组建《边疆司法执行细则》修订小组与《司法程序法典》起草委员会,所需人员,各衙署需全力配合。边郡官员培训轮换事宜,由丞相府协调吏部司与司法院共同制定方案,尽快推行。”
东方墨最终一锤定音:“准。此三项事宜,列为司法院当前首要之务,亦是朝廷重点推进之政。李贤,放手去做,遇有难处,直奏无妨。”
“卑职领命!”李贤肃然应道,心中涌动着澎湃的使命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几项决议,更是华胥文明在法治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星火已然汇聚,必将燎原。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众人就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当李贤最终步出议事殿时,夜幕已然降临。天枢城内万家灯火,如同地上星河,与格物院那标志性的琉璃穹顶散发的辉光交相辉映。
他并未直接返回府邸,而是信步走向已然划拨给国家司法院使用的崭新衙署。衙署内尚有工匠在做最后的整理,但主体已然肃穆庄严。他独自走进属于自己的首席公事房,立于窗前,眺望着这片他倾注心血、并誓愿以法度守护的文明灯火。
巡察之剑已验明四方,而今,立法与改革的巨笔正握于手中。前路或许漫长,挑战必然众多,但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海外乐土,李贤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坚定力量。华胥的法治新程,就在他的脚下,徐徐展开,延伸向那更为光明、也更为有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