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那场惊心动魄的“避位”风波,最终以帝后的“情深义重”与百官的“竭力挽留”而告终,帷幕落下,余韵却远未平息。
数日后,李治的精神稍有好转,便在寝殿单独召见了武媚。殿内依旧弥漫着药香,但气氛却与往日不同,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近乎补偿般的温和。李治靠在榻上,看着端坐在一旁、神色恢复了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疲惫的武媚,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她那日“冲动”之举的后怕与心疼,更有一种更深沉的、无法割舍的依赖。
“媚娘,”他唤着她的旧称,声音带着病弱的沙哑,却也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那日朝堂之上,你……着实吓到朕了。你我夫妻一体,风雨同舟多年,这大唐的江山,离不开你,朕……更离不开你。日后,切莫再提‘避位’二字。”
武媚微微垂首,语气恭顺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颤:“臣妾一时激愤失言,引得陛下与朝堂不安,实是罪过。蒙陛下不弃,众臣信赖,臣妾……唯有竭尽驽钝,以报天恩。”
李治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仿佛是为了彻底安抚她,也是为了向朝野内外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他沉吟片刻,开口道:“你兄长元庆,在司卫少卿任上已有数年,勤勉肯干,朕意,擢升其为宗正少卿,掌管皇族事务,你意下如何?”
宗正寺,掌管皇族、外戚事务,地位清贵且关键。将武元庆放在这个位置,不仅是提升武氏家族的官阶,更是赋予其监管皇族、介入宗室事务的权力,意义非同一般。
武媚心中了然,这是李治对她“受委屈”的实质性补偿,也是对她地位再次加固的确认。她并未推辞,只是恭谨应道:“陛下隆恩,臣妾代兄长叩谢。必当嘱咐他恪尽职守,不负圣望。”
紧接着,李治又就几项重要的政务决策询问武媚的意见,涉及官员任免、赋税调整等,其态度较之以往更加倚重,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他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无声地宣告着皇后在“避位”风波后,非但权力未损,反而获得了更稳固、更核心的地位。
当武媚离开李治寝殿,回到自己那奢华而威严的宫殿时,天色已近黄昏。她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立于轩窗之前,望着窗外被晚霞染成金红色的宫阙殿宇。
脸上那恭顺与疲惫的神情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冷静与洞悉一切的锐利。她缓缓抬起手,指尖轻轻拂过窗棂上冰冷的雕花,凤眸之中,波澜不惊。
这一次的“避位”风波,看似凶险,实则全在她的算计之中。她精准地把握了李治的依赖心理,预判了朝臣的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间的舆论。结果,正如她所料,甚至更好。她不仅成功地将自己从“天谴”的指责中剥离出来,塑造成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形象,更借此反向巩固了权力,使得李治和整个朝廷在道义和现实上,都更加无法离开她。
那些藏在暗处、散播流言的鼠辈,恐怕此刻正捶胸顿足吧?他们以为能用无形的刀子伤她,却不知她反手便将这刀子化为了巩固自身权位的基石。
一丝极淡的、近乎冷酷的笑意在她唇角一闪而逝。
危机?不,这从来都不是危机。这只是权力之路上一道稍微崎岖的坎,而她,已然轻松迈过。经此一役,她更加确信,在这大唐的宫阙之内,已无人能真正撼动她的地位。李治的病体是她的机会,朝臣的畏惧是她的工具,而天下人的目光,她亦有信心逐步扭转、掌控。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主动权,已然更紧地握在了她的手中。她需要的,只是更加耐心,更加谨慎,以及……在必要时,更加无情。晚风吹动她额前的碎发,那双凤眸在暮色中,亮得惊人,仿佛已穿透眼前的宫墙,看到了更远、更波澜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