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义正在办公室里审阅新一年的扩产计划,门就被“砰”地一声推开了,带着一股冷风。
来人是东北“东山”理论基地的首席物理学家,老陈,后面还跟着几个来自欧美和苏联专家小组的负责人。
老陈脸上泛着红光,手里紧紧攥着一卷图纸,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哆嗦。
“老板,成了,真的成了!”老陈几乎是吼出来的,把图纸在柯明义面前哗啦一下展开,
“中小型火箭发动机,定型测试全部通过,性能稳定,重复性良好!”
柯明义“嚯”地一下站起身,绕过桌子,目光死死钉在那张画满了复杂曲线和数据的图纸上。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住内心的翻江倒海:“数据……详细说说!”
老陈旁边那位从德国来的推进剂专家,操着带口音的中文,抢着开口:
“柯先生,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推力曲线非常平滑,比冲达到了理论值的百分之九十五,关键是,它非常‘听话’!”
他用力比划着,试图形容那种可控性。
来自苏联的结构专家,一个高大的斯拉夫人,用生硬的中文:
“结实!耐烧!我们的新材料,解决了喉衬烧蚀的大问题,寿命,超出预期!”
老陈赶紧补充,语速快得像机关枪:“这次能成,真是集了各家之长!
老毛子,呃,苏联同志提供的耐高温材料数据和结构设计思路,帮我们绕开了最大的坑。
美国来的那位搞燃料的约翰逊先生,在混合燃料的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上提出了关键修改意见。
咱们‘东山’自己搞的精密加工和装配工艺,保证了零件公差,让发动机运行起来跟钟表一样精准!
还有欧洲那边几位理论大拿,在流体计算上帮我们复核了数据,避免了走弯路!”
他滔滔不绝,脸上是混合了疲惫与极度兴奋的光彩。
为了这个项目,这几个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团队,在东北那个与世隔绝的山洞里。
吵了不知道多少架,图纸扔了满地,实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语言不通就靠比划和画图,理念不同就靠一遍遍试验数据说话。
如今,所有的汗水与争吵,终于凝结成了眼前这份成功的报告。
柯明义的手指在图纸那个代表推力峰值的数字上重重敲了敲,抬起头,眼中锐光闪动:“好,太好了,这可是好东西,你们清楚吗?”
一直在旁边没怎么说话的“明义五金厂”技术负责人,张泽远插话了,他更关心实际应用:
“老板,这玩意儿现在能派上什么用场?
推力级别在这儿摆着,送卫星上天肯定没戏,带个大炸弹飞远了也够呛。”
“格局打开点,老张!”
柯明义心情极好,走到墙上的华北地图前,“送卫星上天是以后的事,现在,它有大用!”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
“第一,火箭弹!
用这家伙做动力,搞一款远程的火箭弹出来!
咱们得火箭炮就不用再使用那个大号冲天炮了!
射程,至少要翻我们现在最远火炮一倍!
用来敲鬼子的远程炮兵阵地、后勤枢纽、指挥部,再好不过!
让小鬼子也尝尝被隔着几十公里猛揍的滋味!
咳咳,当然,制导是个问题,但这也是可以解决的嘛!”
他顿了顿,看到众人眼中亮起的光,继续道:
“第二,飞机助飞,特别是给‘山魈’运输轰炸机用。
满载起飞或者在高原机场,动力不足是个大问题。
给它屁股后面绑上两个这家伙,短时间提供额外推力,能显着缩短起飞距离,提升载重!
这对咱们快速投送兵力和物资,意义重大!”
那位美国燃料专家约翰逊兴奋地说:“哦,柯,你的想法总是这么,直接而有效,这完全可行,我们可以设计成可抛弃的助推器!”
柯明义点点头:“第三,就是为以后打基础,更大的火箭,更远的射程,甚至,能把眼睛送到天上去的东西,都需要从这小玩意儿开始积累经验。”
老陈激动地搓着手:“老板,你放心!定型完成了,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门槛就低了一大截,我们立刻着手优化生产工艺,争取尽快把成本降下来,可靠性再提一提!”
“要快,但更要稳。”
柯明义叮嘱道,“生产工艺的简化、质量控制标准,你们要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和太行山军工基地、明义五金厂无缝对接。老张,”
他看向张泽远,“你们厂要提前做好准备,精密阀体、喷注器这些关键部件的生产线要优先保障。”
张泽远立刻点头:“明白!图纸和工艺要求一过来,我立刻安排最好的车间和工人上手。”
柯明义又对老陈和几位外籍专家说:“各位,辛苦了,功劳簿上给你们记功,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两个方向:
一是基于这个成功的基础,着手预研更大推力的型号;
二是成立一个应用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怎么把这发动机塞进不同的武器平台里,尽快形成战斗力!”
“没问题!”
老陈和几位专家异口同声,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忘却了连续数月攻关的疲惫,只剩下对下一个目标的渴望。
办公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细节,窗外,太行山的天空湛蓝。